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學養成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文章針對西藏中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試圖探尋西藏中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從轉變教育觀念,更新養成教育方法;建立健全的養成教育機制;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養成教育原則;發揮少先隊和團組織的作用,建立自我管理活動機制;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養成教育網絡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中小學生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西藏義務教育階段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正逐步發展,但尚處于一個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現存問題及原因
據我們對全區11所中小學的實地調查研究,西藏中小學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小學階段均比初中階段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情況好,這很大程度上說明初中階段的養成教育鞏固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視;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對西藏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負面影響較大,表現為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孩子的養成情況越差,如學習和社會公德方面的行為習慣等;第三,來自農牧區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學習、衛生等習慣較差;第四,大部分學校未建立健全的養成教育機制,教育者養成教育理念落后、方法簡單。
西藏中小學校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不僅有學校教育者,還有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構成。學校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西藏中小學生養成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另篇論文中詳細論述,在此不贅述)
二、對策研究
(一)轉變教育觀念更新養成教育方法
觀念是行動的指南,轉變觀念是西藏少年兒童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工作的首要問題。教育各級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教師應深刻認識自身在學生養成教育中的重大責任,認識在養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轉變重智輕德觀念,改變單一的以升學指標衡量學校辦學質量的做法,重視初中階段養成教育的鞏固工作,將養成教育作為學校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重要條件來看待;改變簡單說教的教育方法,結合西藏教育特殊的區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在養成教育上尋找到一條切實有效的道路。
(二)建立健全的養成教育機制
1、形成全員參與的聯動機制
學生養成教育應是全員參與的教育,是一個包括學校、社會、家庭在內的聯動機制。第一,學校成立教育領導小組。實行由校長負責,由政教處、教導處、工會、少先隊、團支部、學生會負責人及各年級組長等組成;學校領導實行工作值周制,分工負責;制定教育教學事故認定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第二,成立年級養成教育訓練指導小組。實行每個行政領導負責一個年級,年級組長、同級教師責任制;第三,班級成立養成教育訓練小組。班主任任組長,課任教師協助,組成班級訓練小組,共同采取措施對學生全面負責;第四,成立少先隊團員養成教育監督小組。由團支部輔導員負責,各班行為規范標兵為成員,對全校的學生行為表現進行H日監督檢查;第五,成立家長委員會檢查監督測評小組。負責對學校養成教育工作的落實檢查、監督,共同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第六,社會評估小組。外聘的校外輔導員任組長,定期組織一次校外輔導員深入社區調查評估,包括“三室一廳”(電子游戲室、臺球室、網吧室、舞廳)、派出所等部門,全面了解學生在社區的表現,并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對策。
要使上述機制有效運行,要從學校領導、教職員工、樹立“育人無小事,事事皆育人”的育人觀。形成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時時育人,發揮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群體功能,形成多層次、多環節、系統育人網絡,并要求教職工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認真負責的精神,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學會生活。
2、制定適合西藏少年兒童的行為規范
西藏中小學在養成教育方面應避免生硬地照搬《小學生行為規范》、《中學生行為規范》,而是要根據西藏、各地區、各學校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具體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本地學生實際,符合校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規范,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時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這樣的才能被學生真正接受,內化為學生的需要。
(三)嚴格校規校紀強化常規管理建立立體式評價模式
要通過建立立體評價模式,優化養成教育的方法體系,更好促進養成教育的深入開展。如根據《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結合西藏、拉薩及本學校的實際,建立適合學生實際的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通過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做到每日一對照,每周一小結,每月一評比,每學期一表彰。如,他評方面,設立的“日常行為監督崗”,自評方面設立“自律信箱”等。另外,根據小學生行為容易反復的特點,通過文明之星評比和流動紅旗評比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以列隊、紀律、廣播操、眼保健操、舉止文明、出勤、紅領巾、團徽的佩戴、衛生等等內容,對學生的文明行為進行動態評價。讓學生自行記載、自我監督、自我小結。這樣,評價內容、評價過程、評價方式相結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立體式評價模式。
4、加強學習交流促進年輕教師的成長
首先,從更新理念上下工夫。請教育專家和骨干教師做講座指導工作。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學習,進一步強化年輕教師的養成教育意識。這為年輕教師順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其次,通過結對子的形式,加強校內交流。學校每年學期初可以組織舉行拜師會,這樣不僅在業務方面而且在做人方面進行“傳、幫、帶”。學校可以對此工作還要有相應的考核指標。除了在崗培訓還可外出交流培訓等各種方式學習,年輕教師不僅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為他們盡快成長搭建良好的平臺。
5、課堂教學滲透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抓好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課堂是主渠道,教師是關鍵”。西藏目前的中小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學習自覺性差的現象。對此,一方面要配合嚴格的紀律約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引導,激發其求知欲,提高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一,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從小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如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基本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二,引導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廣泛閱讀課外書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拓展學生知識的視野,開闊眼界;第三,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勇于參與的意識,指導學生參與到各種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中增長見識。第四,培養學生求知質疑的精神。西藏少年兒童尤其是農牧區學生的個性特征表現為,不愿積極表現自我,從眾心理傾向很明顯。教師要針對西藏學生的特點,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表現自我、敢于質疑的能力。
(四)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把養成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班主任是小學生文明行為的啟蒙老師,應全身心地去關懷學生的養成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積極指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回。
1、加強理論學習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理念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學校一定要加強先進教育理論學習,把班主任工作的理論水平和管理理念的工作放在首位。可以指定內容,定期進行集中交流。倡導自主學習,提倡班主任利用假期到高校學習,參加有關教育工作研討交流,組織專家講座,鼓勵各種形式的學習,拓展更多的學習渠道,提高業務素質和水平。
2、注重反思交流強化班主任的工作意識
反思是指通過理論和經驗進行對照,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做法。找出存在的問題,以達到提高自我的過程。學校可以通過對班主任職業生涯的調查,掌握其發展目標,了解其優勢和差距,并提供指導和幫助。使班主任在反思中明確方向,確定學習對象和水平,制定學習計劃,達成個人的目標。每學期定期召開工作和學習交流匯報會,班主任每學期都要撰寫一篇教育案例或論文。為班主任搭建了反思和發展的平臺。其目的在于工作講究科學,注重積累,善于總結。
另外,還可以舉辦班主任交流活動,給班主任提供階段性和專題性交流機會,及時解答工作疑惑。交流活動主題多種多樣,主要來源于工作實際和教育案例。這樣為班主任創造了資源共享機會,使班主任更新教育理念,傳遞信息,互通有無。在提高工作意識和實效的同時,也對提高班主任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理論素養和班級管理水平,使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得以抓細抓實。
(五)堅持以人為本的養成教育原則
養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和諧健康的人。因此,養成教育應從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出發,適合青少年的年齡特征和能力水平,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
1、養成教育要注重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的特殊矛盾
學校既要看到青少年逐漸趨向成熟,已經具有明顯的成人感,要求被尊重和認可,還要看到他們畢竟還是孩子,尚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狀態,難以處理好復雜的社會問題。只有從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矛盾出發,工作才有針對性。轉2、注重個體差異運用正確教育手段
因材施教青少年的個性差異和性別差異,不同學生個體由于個性、不同的家庭環境等方方面面因素,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是不相同的。對具體對象、具體問題,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注重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情感的融入和教育機智的發揮,因人因事而異,力求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注重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養成教育必須遵循人的發展規律,抓住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的成長特點進行連續性教育并要有所側重,從細小的日常行為開始,從最基本的習慣開始,以階梯式的方法,逐步培養。對同一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則尤其注意不同個性特點和家庭環境,有針對性地實施良好行為習慣的指導訓練。
4、從“他律”到“自律”教育
養成教育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習慣從外在于習慣養成的客體所運用的教育方式出發,把習慣可以分為外控養成和內控養成的習慣。
所謂外控養成的習慣是指個體在父母、教師或成人世界的強制或規定下,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培養成的自覺的行為方式。內控養成習慣是指個體在長期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受環境的熏陶,通過自我調控而形成的自覺性的行為方式。內化就是外部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個體內部主體的東西,是真正從內心深處相信并認同接受他人觀點而徹底改變自己的行為表現或態度,且這種態度和行為已成為個體原有的態度體系或行為結構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這時個體不再是表面上的遵循,也不是單純的情感上的認同,而是認識上的改變,是情感上的需要,是行為上的自主化。首先要強化基礎,引導兒童行為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其次內化為本,讓兒童在正確的行為反應中體驗快樂和成功;再次,要外化目標,自動化兒童的良好行為反應。在兒童習慣的最終養成過程中,兒童的自我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控制兒童的行為,最終達到把外在控制(他律)轉化為兒童內在的控制(自律),使良呼的習慣養成成為兒童自身發展的內部需要,從而促進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和人格完善。
(六)發揮少先隊和團組織的作用建立自我管理活動機制
少先隊和團組織的特點就是開展活動的自主性,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動,是實現養成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正是由于配備了專職人員,明確了工作職責,完善了考核制度,才能讓學校少先隊團組織充分發揮作用。
(七)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養成教育網絡
馬卡連科說:“一個人不是由部分因素拼湊起來的,而是由他所受過的一切影響的總和綜合造就成功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學校、家庭和社會要互相溝通,積極配合,共同開創素質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同。
l、明確學校、家庭和社會合作的意義
“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嚆殳l師、家長的教育觀念、行為指導和結果達成協調統一,而且在此過程中能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大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對學生養成教育的一般性。
2、形成有效溝通與幫助改善家庭教育
作為家長要切實擔負起養成教育的職責,強化對子女的教育意識,不斷改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調整家庭教育內容,積極營造和諧家庭氛圍,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修養,激發健康言行的示范效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青少年道德行為養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學校與家長建立有效的溝通,提供幫助和支持,加強和改善家庭教育。學校可以在每學期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發放家長信等形式,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的各項工作,征求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并請優秀家長講教育經驗,為家長互相交流提供機會;設立家長開放日等,這天家長可以隨時到課堂聽課了解教學情況,并可以與教師深入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及其他日常行為方面的表現;舉辦各類講座,請專家為家長做專題講座,針對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的問題答疑解難,對家長進行教育合作的觀念教育,并對教育教學中的個案與家長共同探討。讓家長在潛移默化教育中與學校達成共識;對西藏農牧區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長,各地區市、政府教育部門通過適當措施,進一步做好教育重要性的宣傳,逐步更新農牧區家長的教育觀念。
3、優化社會教育環境
從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人手。政府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動員社會各個部門、企業以及社區等力量,加強對社會環境尤其是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的控制和管理,優化社會文化輿論環境,為青少年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創造良好的氛圍。
結語
中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關系到孩子的成長和成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之間的有機配合,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