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激發動機,培養興趣
1.創設問題情境,激疑問難,以疑促思。“學起于思源于疑”。設疑能激發學習興趣,是一種點燃思維的火花,進而開發智力的教學藝術。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設置問題,以疑促思,激發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從存疑、質疑到釋疑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樂趣,進而提高思維能力。但教師要注意,問題必須有一定難度,提問時要層層推進。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思維活動,使問答之間充滿妙趣。
2.建立信息差,形成學生獲取新知識的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所謂信息差,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掌握信息方面所存在的差距。缺乏信息差距,交際雙方就會失去傳遞信息和獲取信息并達到信息平衡需要的動力,就會失去交際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僅僅是進行機械的操練和模仿就不存在信息差,而且時間一久,就會使學生感到學習單調呆板,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為學生提供建立在信息差基礎上的交際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表現出相當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生動性,使他們在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活動中,通過縮小或填補信息差,不斷學到新知識,提高技能。
3.創設競爭情境,形成競爭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就動機的驅使下,學生總是想得到最優秀的成績和榮譽,并贏得別人的贊揚。教師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好勝心和表現欲,有意識地在同學之間創造競爭氣氛。讓每位同學都有參與競爭的意識和熱情,在競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為此,教師在課堂上可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各小組輪流發言,分組比賽以及默寫單詞比賽、演講競賽等形式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
4.陶冶學生的學習情操。情操是人們行動的動力,培養和陶冶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操,就能喚起他們對成才的執著追求。一是進行情感交流。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向學生傳遞知識,同時也進行感情交流。教師要善于透過學生的情感表現,把握學生的心理、思想動態。要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陶冶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經常保持樂觀、歡悅、穩定情緒,對學習保持高漲的熱情和活躍的思維,從而促進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二是要優化學習環境。人的情操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要關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開展適當的群體活動。如演講比賽、短劇表演等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樹立良好的校風和學風,優化學習環境,陶冶學習情操。
二、教會學法,培養習慣
1.教給學生如何預習和聽課。教師在講新課前必須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熟悉將要學習的內容和材料,并將疑難問題記下,以便在聽課時能突出重點,有的放矢,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培養學生形成勤于思考、愛動腦筋的習慣,并不斷提高自學能力。在聽課時,教師不僅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做好筆記,而且還應要求學生調動一切感覺器官進行活動,養成眼、耳、口、手一起動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發言,敢于質疑。
2.教給學生如何復習和記憶。遺忘是人的正常生理現象,要戰勝遺忘就必須及時復習,反復強化,加強記憶。科學的復習方法既鞏固了知識,又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所揭示的遺忘先快后慢的規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材料尚未出現大規模遺忘之前及時進行復習。復習時最好采用集中復習和分散復習相結合的方法。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對各種學習方式的優化組合并形成動力定型,是廣義的學習方法。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所謂教育,無非是從各方面給學生好的影響,是學生在修養品德、鍛煉思想、充實知識、提高能力、加強健康各方面養成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不僅能提高學習的效率,促進各項能力的發展,還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然而,良好習慣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而在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長期訓練。
三、樹立信心,培養意志
1.為學生創造各種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提高學習的自信心,發揮其積極性。成功感是學習中非常寶貴的情感體驗。實踐證明,學生進取的動力和自信心來自于他們自身的不斷成功和才華的充分展現以及自身價值得到承認。因此,要有意識地為每位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課堂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程度設計問題,使學生能以愉快、無拘束的情緒去學習。對他們取得的進步及時表揚和鼓勵,從而幫助他們逐漸提高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2.引導學生對學習失敗進行正確歸因,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學生對待自己學習成績成功和失敗往往有兩種歸因傾向,即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屬于內部歸因傾向的學生,成就動機強,往往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是由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夠,是由于自身的內部因素造成的,所以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會更加勤奮刻苦,不斷進取;而屬于外部歸因傾向的學生卻往往將學習成績差歸因于學習太難或其他外部因素,總是強調客觀原因,而不從自身找原因,所以學習中懶散怠惰,不思進取。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失敗,發展積極的歸因傾向,引導他們正確分析失敗的原因,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
3.強化挫折訓練,培養百折不撓的精神。人生道路不可能平坦筆直,人人均會受到挫折,必須多向學生進行“逆境成才”的教育。通過挫折教育和訓練,培養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在平時的教育中,有意識地創設一些特定的困難情境或高于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難題”。如讓學生聽VOA或BBC廣播,讓學生觀看原版電影,使他們暴露“弱點”。要讓他們經歷一些磨難,使他們的應變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為以后能更好地適應難度更大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因人而異,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學生之間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應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一般來說,對那些學習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的學生,主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堅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克服一知半解、半途而廢的缺點;對意志軟弱的學生,要提高他們的自控能力;對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的學生,要從精神上鼓勵他們,增強信心。只有這樣,才能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逐漸形成健全、優秀的心理品質,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一個人的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事實證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比智力因素更為重要。在教學中,只有在開發智力的同時,積極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習慣和性格等,才能促進智能的發展,提高教學效果。而且,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內容很多,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方法措施,取之不盡,還有待于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不斷去尋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