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廣東大學生創業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在校大學生創業問題調查
為了解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態度和創業意識,找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我們共派發問卷1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05份。擬在分析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提出有效的創業教育對策。
(一)創業意愿高漲但動力不足
有85.1%的學生表示關注創業,但僅有8.4%的學生表示畢業后條件許可的話即開始創業。絕大部分同學會選擇先就業,待機會成熟后,才考慮創業。這說明大學生對創業更多只是停留在口頭或簡單的想法層面,決心付諸行動的并不多。在調查過程中,78%的同學對大學生創業持中立態度,只有12人表示樂觀。這也是大部分學生對創業持觀望態度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業的動力極度不足,創業仍未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內在訴求。
(二)認識存在盲目性
接受調查的絕大部分學生認為,開創一份事業就叫創業。極少學生認同創業也是就業。也就是說,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不能對其實質進行充分理解。只有30%的同學了解或基本了解國家或政府針對大學生創業群體提供的優惠政策。有30%的同學一點都不清楚相關優惠政策。
(三)欠缺創業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
87.7%的學生認為創業者需要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過硬的心理素質、強大的適應能力和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等。但也有超過85%的學生認為自己完全沒有創業能力或遠遠不夠。雖然大部分學生已經意識到創業能力、素質的重要性,具有了一些主動培養創業素質的行動傾向,但是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能真正落實到具體行動的人并不多。除了能力。素質方面的欠缺外,大部分學生認為,創業經驗、資金籌措困難也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瓶頸。
(四)提升創業能力和素質的途徑有限
91%的學生認為學校開設的課程無法滿足創業素質能力的培養。雖然學校每年舉辦挑戰杯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也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學生認為教育覆蓋面和教育力度很有限。學生在其中得到的能力鍛煉十分有限。此外,學生認為就業指導課程更多地只是紙上談兵,缺乏實踐指導。校內的創業教育無法滿足學生的創業需求。這也是校內創業氛的淡薄的原因之一。另外,學校無法提供有力指導和支持學生的開展創業。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
大學生創業意識欠缺,創業動力不足,創業能力素質缺失既與個體有關,也與社會傳統觀念、創業教育滯后,教育氛圍的營造不到位有關。
(一)個體內在因素的影響
教育改革提高了學生自主擇業的能力,但卻未能突破就業是畢業后的主要選擇這一思想束縛。創業只是增加了就業的選擇性。即便政府通過制定各種政策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但學生追求高收入、高待遇、求安、求穩的心態依然占據主流。近年凸顯的“公務員熱”正體現了這一點。這種觀念和心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主動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積極參加創業實踐活動,提升自身創業素質能力的動力和熱情。大學生創業素質、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以下幾方面:應試教育致使學生缺乏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高等教育基本以專業教育為主,學生缺乏對跨專業知識的了解;學生綜合素質、應變能力不強,缺乏社會、市場和實踐經驗。具體表現在:一是分析判斷決策能力不強,對市場調研不夠、產品研發能力不強;二是經營管理能力弱,對企業生產管理過程不了解,對企業的人事、運行方式、資金等方面的管理都缺乏了解,無法有效協調對人財物的管理;三是社交能力欠缺,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社交能力鍛煉的機會不多,因此,與社會、企業、媒體客戶等的溝通協調能力不強;四是風險承擔能力不強,大學生經歷的挫折和失敗少,流動資金較少,一旦遇到困難和風險,就難以承擔。這些個體因素導致大學生對創業活動的意識和實際的參與、參與結果之間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二)社會因素的制約
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都會對大學生創業產生一定的影響。本人覺得,對大學生創業影響最大的還是社會文化。眾所周知,中國長期以來是一個理念傳統的國家。儒家思想是文化主流。儒家文化崇尚中庸之道。在這種思想文化的長期影響下,我們民族過去形成了求穩趨同、不敢求異冒險的心理,這在一定層面上束縛了人們的沖勁和拼勁。這些都是制約創業意識培養,素質提升,能力開發的桎梏。
(三)創業教育滯后
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100周年校慶講話中,希望青年學子能做到“三結合”,其中一點就是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但目前我國高校培養目標表現出來的特點是重視共性,忽視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甚至扼殺了青年學生的創新和冒險精神。此外,高校教學仍拘泥于傳統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若長期在沒有啟發和討論的教學方法下接受教育,則無法形成創業素質所包含的獨立性、創造性、合作性等這些必不可少的創業心理素質,也缺乏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此外,高校課程設置中缺少創業知識相關課程,尤其缺乏實踐類課程。廣東省開設了創業知識課程的高校寥寥無幾。即便開設了創業方面的課程,其內容也更多地局限于企業管理類課程。創業前期和初期所需的相關知識基本沒有,且缺乏財務、稅法和市場經濟等相關內容,這致使大學生創業知識結構不合理,容易令學生創業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四)師資力量嚴重不足
教師是大學人才培養活動的主體之一,教師自身具備的素質在言傳身教過程中會對學生素質的培養產生一定影響。當前創業教育體現在教師隊伍的問題是:一是創業教育教師隊伍中,極少教師接受過專門的創業教育培訓。自身曾從事或參與創業實踐的教師也很少。絕大部分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缺乏教師以外其他職業的經驗,更缺乏創業經歷。當前,從事創業教育教學和培訓的教師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從事企業管理學科教學的教師,另一類則是就業指導課的授課老師。他們基本沒參加過專業的創業課程培訓,主要是純知識的講授。從而導致他們在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往往力不從心;二是刻板的高校人事制度導致教師隊伍流動不暢。社會上具備創業知識和技能,具備創業經驗的社會成功人士難以成為創業師資的補充。
三、對策思考
創業教育不應只著重于教會學生如何創業,如何實現創業成功。而應更多地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二者的密切合作,需要師生們的共同努力,需要創業理論教育,更需要實踐指導。
(一)觀念上形成對創業的正確認識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前提。因此,高校創業教育成效如何,取決于高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對此的認識如何。高校領導層對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要有充分認識,在思想上接受、肯定創業教育,只有這樣,高校領導積極主動為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教師自身也要肯定創業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而不是脫離傳統教育的標新立異。它是高等教育基礎上的一種內涵、理念的延伸和創新。為了給學生創造創業的條件,教師應當主動參與創業教育的教學改革,架構創業課程體系。學生應當端正認識,即創業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要因為自己不打算創業就排斥創業課程和拒絕參與創業的實踐。
(二)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實施創業教育
高校可通過如下方式對學生實施創業教育:積極組織創意活動激勵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并有意識的將創業教育與對學生社團活動的引導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利用并尋找機會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并對其提供幫助。學校也應當有意識的增加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和能力鍛煉的平臺;借助校外兼職和勤工儉學等方式引導、幫助學生,有效實施創業教育;還可通過挑戰杯競賽、專業技能大賽及其他比賽有意識地與創業教育結合起來。
(三)建議校外與校內創業實踐基地
校內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可以通過發動大學生、院系和學校三者聯合,形成學生開設創業工作室,學院建立創業中心,學校設立創業園這樣一種三級聯動的實踐基地建設模式。學生創業工作是以模擬企業的方式運行。在此過程中,學生以企業家的角色體驗公司運作的全過程。院系操作的大學生創業中心的主要職責是服務和指導。學校成立創業園,為一些有市場發展潛力的創業項目提供一定的資助,并提供全程指導和專家咨詢服務。校外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可以走校企聯合之路。通過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基地顧問,為學生做學術報告、開專題講座、指導創業計劃等舉措,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認知能力。
(四)加強創業實踐師資隊伍建設
創業活動的開展以及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創業實踐教學環節的“硬實力”建設,而創業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則是“軟實力”建設。在創業教育實施環節中,只有采用這種“軟硬兼施”的方法,才能切實實現創業教育。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來加強對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白叱鋈ァ敝饕ㄈN形式:一是參加培訓。二是定期的讓教師到企業中蹲點實踐,進行親身體驗,以親身經歷和體會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豐富學生對創業的感性認識。三是鼓勵教師和企業人員合作開發研究創業項目,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罢堖M來”就是邀請社會成功人士及工商、稅務等行業專家來學校講學,將最新的成果,最有效的管理經驗傳授給廣大師生,并可與學生交流傳授創業經驗及對創業實訓進行輔導,以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業實效和素質,提高創業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