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法律基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研究者基本一致的認為主要包括權利與責任意識教育、國家與民族意識教育、公平與公正意識教育、自由與法治意識教育、道德與文明意識教育等內容。大學生是公民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是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鑒于大學生的特殊公民身份及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現狀,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應突顯差異性并突出針對性。經過調研掌握大學生公民意識和公民意識教育的現狀后,我認為當今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公德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四個方面。
(一)強化道德形象教育,培養大學生公德意識
一般來說,公德意識是公民對公共道德的認識、理解與態度。道德品質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質,道德品質的最低層次要求是公德意識。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只有維護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②公民的公德意識狀況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更體現了公民對他人的態度和對社會的責任,是民主法制社會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撐。大學生是公民中受過良好教育的群體,是社會的精英,大學生的公德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其他公民公德意識的提升,大學生良好的公德意識能促進其他公民公德意識的提高。大學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應該通過強化大學生的道德形象教育,培育大學生的公德意識。通過強化道德形象教育,培養大學生公德意識,逐步引導大學生養成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的良好公德意識。
(二)強化誠實守信教育,培養大學生誠信意識
誠信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之一。大學生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學生能否擁有強烈的誠信意識和誠信品質,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誠信是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和堅定科學信念的基礎,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也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中必須加強大學生誠實守信教育,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格,提升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三)強化社會責任教育,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
社會責任是公民對他人、社會集體和國家所應當承擔的義務。公民對自身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權利和責任的一種自覺認識即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責任教育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大學生必須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實現和中敢于擔當、敢于獻身。因此,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過程中,必須強化社會責任教育,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
(四)強化民主法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現代法律有效運行的心理基礎,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法律意識始終貫穿在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之中。加強民主法治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大學生樹立法律的尊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辦事的觀念,要使大學生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二、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
教育的路徑當今,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體系尚未建立,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教育主體和教育內容等。但公民社會的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大學生具備公民意識。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提升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來承擔,其中特別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來承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教育為重點,綜合運用政治學、倫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依據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基本規律,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科學教學活動來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主要有三條路徑。
(一)轉變教學觀念,把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
作為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之前設定的預期成果,它決定著教學的方向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內容。受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取向的影響,教師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目標定為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增強法律意識,很少有教師意識或者關注到該課程的公民意識教育功能。為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和國家現代化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該大力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公民意識淡薄也制約著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基本都成長在傳統環境中,接受的都是傳統教育,授課教師公民意識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民意識教育的自覺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授課教師除要不斷提升自身公民意識外,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使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應該把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作為其重要的教學目標。
(二)優化教學內容,將公民意識
教育滲透到教學全過程2006年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統編教材雖然多次改版,但基本內容變化不大,主要包括四大模塊教學內容,分別是入學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在這個相對固定的教學內容中要突出公民意識教育,必須優化教學內容。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教師在教學中在不過度打亂教材章節的前提下,必須通過優化教學內容達到重點穿插和突出公民意識教育的效果。在入學教育模塊中,必須強調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增強大學生公民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在思想教育模塊中,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強調要為國家的興旺發達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立志;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以中華民族的“熱愛祖國、矢志不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同仇敵愾、抵御外辱”優良愛國傳統為引導,以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燦爛文化、骨肉同胞和自己的國家為基本內容,強化大學生振興中華的國家和民族意識;人生觀教育必須以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為中心內容,強調責任意識。在道德教育模塊中,將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作為主要內容,重點培育大學生公德意識。在法律教育模塊,通過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權力和義務觀念教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教育,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以及平等意識等。在課程結束時,適當安排一定時間總結這門課程公民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系統地向大學生強調公民意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三)改進教學方法,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學方法是教師傳達學習內容的途徑和形式,它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現狀等諸多因素,并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在理論課教學方面,除了常規的講授法外,可適當采用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將課堂上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圍繞公民意識教育的相關內容,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加強大學生對公民意識知識的認知。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特別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討論的問題必須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其次,在討論之前,教師應提出討論主題和討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閱讀相關資料或進行調查研究,認真做好發言準備。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使討論既圍繞主題又聯系實際。在討論結束時,教師應進行小結,點評討論的情況,使學生獲得公民意識方面的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在實踐教學方面,教師除了根據課程要求組織一定的校外實踐活動外,更多的應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的各級各類學生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提升公民意識。實踐是促進大學生公民意識形成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大學生公民意識是否形成的最有效的方式。大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活動使道德情感得到升華,并內化為個體認同的價值觀,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教師引導學生參加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驗責任意識、主體意識和公德意識。當今,微博微信廣泛使用,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產生很大變化。在新的形勢下,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微博微信關注公民意識的相關知識,使大學生逐漸養成關注社會熱點、思考社會熱點的習慣,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自我教育能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公民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任重道遠,需要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努力,更需要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完善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法等。
作者:廖金香單位: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