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聽力損傷飛機制造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對某飛機制造廠試飛、鉚工2個工種在崗接觸噪聲作業工人792名進行調查,其中試飛269名,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40.89±10.10)歲,接噪工齡1~40年,平均工齡(18.58±11.32)年;鉚工523(男性466名,女性57名),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6.86±9.46)歲,接噪工齡1~41年,平均工齡(15.37±10.09)年。排除標準:除噪聲以外同時接觸其他職業有害因素的工人;有耳病史、藥物致聾史、鼓膜穿孔等既往病史及入該公司前有噪聲接觸者。并且要求受檢者檢查前脫離噪聲環境至少12h。
1.2方法
1.2.1一般情況調查
以調查表的形式調查以下項目:姓名、性別、年齡、接噪工齡、婚姻狀況、既往史、家族史、現病史及工人的自覺癥狀。
1.2.2聽力測定
根據GBZ/T188-2007《噪聲作業體檢規范》,采用丹麥產IteraⅡ聽力計,在本底值噪聲小于30dB(A)的隔音室,經專業技術人員測定,分別作左、右耳500~6000Hz六頻段聽閾測試。
1.2.3作業環境監測
依據GBZ/T189.0-2007《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第8部分:噪聲》,使用HS6288B型噪聲頻譜分析儀、HS6020型聲校準器經專業技術人員對作業環境的噪聲進行測定。
1.2.4評定標準
根據我國GBZ49-2007《職業噪聲聾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的要求,對純音聽力檢查結果進行年齡、性別修正后,按照公式分別計算左右耳平均聽閾:以較好耳語頻平均聽閾大于25dB為語頻聽力損傷(500Hz、1000Hz、2000Hz為語頻段);雙耳高頻平均聽閾大于40dB為高頻聽力受損(3000Hz、4000Hz、6000Hz為高頻段)。聽力受損指語頻聽力或(和)高頻聽力受損。
1.3統計分析
采用Excel進行數據錄入,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率比較用χ2檢驗,多組率比較用趨勢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作業環境監測
依據GBZ1-2007《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規定的作業場所中工人工作地點噪聲的衛生限值為85dB(A),結果顯示:監測車間的噪聲強度均已超過職業接觸限值。頻譜分析結果顯示:監測車間噪聲屬高頻噪聲。
2.2聽力測定結果
2.2.1不同工種聽力損失檢出率比較
試飛、鉚工2個車間作業工人聽力損傷檢出率分別為24.5%、34.2%,經卡方檢驗不同工種間聽力損傷有統計學意義(χ2=7.8,P<0.05),試飛車間語頻聽力損傷檢出率為10.4%,高頻為21.6%,而鉚工車間檢出率分別為18.2%、40.0%,檢出率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χ2=8.2,P<0.05,χ2=7.9,P<0.05);試飛車間和鉚工車間高頻損傷檢出率均高于語頻損傷檢出率,且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試飛=12.5,P<0.05;χ2鉚工=23.2,P<0.05)。
2.2.2性別與聽力損傷關系
試飛車間無女性,因此僅對鉚工的性別與聽力損傷的關系進行分析,語頻聽力、高頻聽力及聽力受損檢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但經卡方檢驗,P值均>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3不同工種同一工齡段聽力損傷檢出率比較
工齡1~10年組試飛、鉚工聽力損傷檢出率分別為13.6%、14.3%,鉚工組高于試飛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P>0.05),工齡11~20年組和工齡>20年組鉚工組聽力損傷檢出率均高于試飛組,且經χ2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3,P<0.05;χ2=13.3,P<0.05)。
2.2.4同一工種不同工齡的聽力損傷檢出
率比較試飛、鉚工作業工人的聽力損傷檢出率均隨工齡增加而升高,經趨勢卡方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試飛組:χ2趨勢=8.1,P<0.05;鉚工組:χ2趨勢=66.0,P<0.05)。1~10年組與11~20年組間聽力損傷檢出率變化幅度較11~20年組與>20年組間大,鉚工組更為明顯。
2.2.5同一工種不同年齡段聽力損傷檢出率比較
試飛、鉚工作業工人的聽力損傷檢出率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經趨勢卡方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試飛組:χ2趨勢=9.4,P<0.05;鉚工組:χ2趨勢=93.0,P<0.05)。除(20~)歲年齡組外,各年齡段聽力損傷檢出率鉚工組均高于試飛組,且在(50~)歲組聽力損傷檢出率相差較大。
3討論
噪聲對接觸工人可引起多系統和多功能的損傷,最常見最直接的危害是聽力的損害。噪聲對聽力的損害主要與噪聲強度、接觸噪聲的時間、噪聲的頻譜特性、個體敏感等因素有關。本次對該大型飛機制造廠試飛及鉚工2個工種的作業環境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2個工種作業環境均以高頻噪聲為主,噪聲強度均超過國家衛生標準(85dB)(A),工人長期在這種環境下作業,其聽力系統難免會出現較明顯損傷。噪聲性聽力損傷是噪聲作業人員得出主要職業病。本研究顯示,該飛機制造業鉚工組聽力損傷檢出率高于試飛組(P<0.05),這與鉚工組噪聲強度大有關。試飛組和鉚工組聽力損傷均以高頻聽力為主,這與文獻報道一致。噪聲對聽力損傷在不同性別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伏代剛等報告一致。由于鉚工組噪聲強度較大,因此在不同工齡組間其聽力損傷檢出率均高于試飛組,且在11~20年組及>20年組聽力損傷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表明,試飛組及鉚工組聽力損傷檢出率均隨工齡的增加而增高。文獻報道噪聲對聽力損傷患病率有隨著工人年齡和工齡增長而增加趨勢,調查結果與文獻報道一致。研究還顯示2工種聽力損傷檢出率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噪聲性耳聾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應加強單位、組織對噪聲聾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加強工人的個人防護意識,提高耳塞、耳罩、護耳器的使用率,以增強防護效果。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時發現有聽力損傷者并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對于長期接觸噪聲而引起聽力下降的工人應及時調換工作崗位;對于擬從事噪聲作業的人員,一定要做好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工作,及時發現職業禁忌癥,保護作業人員健康。
作者:高建美張顯燕唐成志龍云芳楊躍林單位: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