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院校品牌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職院校的品牌是指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所凝結的、具有一定特色、廣泛的社會認可程度。品牌對于一個產品而言,無論是在市場占有率還是在消費者的心目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高職院校也是如此,擁有強勢品牌是高職院校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的根本保證。第一,品牌建設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提升競爭力。高職院校雖然在數量和規模上不斷擴大,但與普通高校相比,仍缺乏普遍的社會認同,不能與其平起平坐,在與普通高校的競爭中還處于劣勢。另外,從我國人口結構變化趨勢來看,高等教育生源正在不斷減少,各院校對于生源的爭奪也變得異常激烈。因此,無論是與普通高等學校相比,還是高職院校之間,都存在著競爭。由此可見,增強品牌意識、建設高職院校品牌、創建良好聲譽和較高知名度是高職院校持續穩定發展和贏得競爭的基本保障,是促使學校走上從規模發展向質量提高轉變的內涵式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第二,品牌建設是發展高職教育、促進就業、服務社會的重要舉措。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強調獲取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技能的掌握。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既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也有利于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在高職院校品牌建設過程中要將促進學生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加強學科和專業建設,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優勢,打造優秀的畢業生,以保持學校品牌的延續性。
二、高職院校品牌建設的途徑
(一)建設品牌學科和品牌專業
1.做好市場調研品牌學科和專業的建設必須遵循國家政策,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對政策的研究和對市場的深入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準確選擇和設置專業。不僅包括對地方經濟和行業狀況的調查,具體分析哪些專業屬于熱門專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來加以扶持,哪些專業屬于即將被社會淘汰的專業,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同時還包括對競爭對手的分析,了解它們的學科和專業設置情況,對其優劣勢進行分析,從而揚長避短,爭取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2.立足地方區域特色經濟,根據社會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設置,拓寬專業發展空間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高職教育的大力發展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面向生產、服務、建設和管理的一線高級技術型人才,也為我國走新型化工業道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做出了重要貢獻。高職院校立足地方區域特色經濟建設品牌學科和專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培養人才,使學生增強實踐能力,提升就業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二)名師建設
1.學校應采取一定的措施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發展前景,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和培養優秀教師。
2.學校要鼓勵教師創新,著重培養和打造一支以專業和學科帶頭人為核心,以骨干教師為主體,綜合素質強、專業水平高的品牌教學團隊。3.要加強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可以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也可以請企業的員工到學校參與教學。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教高廳[2002]5號)指出:各高職(高專)院校一方面要通過支持教師參與產學研結合、專業實踐能力培訓等措施,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另一方面要重視從企事業單位引進既有工作實踐經驗,又有較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教師隊伍。
(三)打造品牌學生優秀的學生是學校高質量教學水平的體現,也是學校良好品牌形象的體現。
1.注重內涵式發展道路,在教學內容上加強課程改革,應根據社會和地方經濟所需的技術領域和崗位核心能力及任職需求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和考核方案。
2.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人才培養上實行“雙證書”制度,使學生除了掌握理論知識外,還能通過專業培訓獲得一技之長。
4.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要加強校內實訓,也要加強校外實習,在專業實習實訓的過程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使學生盡快熟悉和適應工作環境,實現教、學、做合一。
5.在就業過程中建立畢業生追蹤、回訪、宣傳的完整體系。如,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積極倡導工學交替型等教學組織方式,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強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同時,推進以“多證書制”為特征的職業認證和職業資格制度,以達到拓寬學生就業面的目的。
三、高職院校品牌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品牌意識淡薄。目前許多高等職業院校的管理者對品牌的經營意識薄弱,沒有意識到品牌作為無形資產的重要性,使學校不能形成一種品牌效應。另外,沒有形成教職員工全員參與的觀念。很多人都認為品牌的塑造是學校的事,與我無關,本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因此,高職院校品牌建設既需要有先進的品牌理念,還需要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打造品牌。
第二,品牌特色不明顯。判斷高職院校是否具有品牌競爭力的首要標志是它的專業,判斷標準有兩個:一是是否處在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沿,二是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專業的特色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的品牌塑造,因此,為了增強品牌特色,我們在專業的設置上就不能盲目跟風,而要牢牢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和品牌專業的定位。
第三,品牌策略失當。一個學校品牌策略的制訂應從決策者的能力、學校自身的條件、社會發展的需要等方面綜合考慮,而有些學校急于求成,造成了品牌策略的失當。例如:忽略自身的因素,一味模仿和套用其他名校的經驗,造成了許多高職院校跟風現象嚴重,缺乏自身特色;學校品牌形象推廣過于狹窄,一些高職院校聘請知名教授、專家、學者出任名譽院長等職務,過分強調名人效應等。學校品牌形象的宣傳和推廣還需要通過制訂相應的計劃、通過多種媒介來宣傳和實施。
第四,對品牌危機的反應速度遲緩。高職院校的品牌一旦形成后,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品牌危機。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差異加速了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更新的速度,原來的品牌專業可能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由于品牌專業形成的周期較長,因此有些高等職業院校忽視了品牌的積累和創新。品牌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如果高等職業院校只守著原來的品牌固步自封,而不注重在原有品牌效應的基礎上及時加入創新的元素,那么不僅跟不上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的步伐,也會使原來的品牌“褪色”而失去競爭力。
作者:譚雪單位: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