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英語教學行動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英語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英語教學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矛盾:教學條件得以改善,但學生仍舊是“英語啞巴”;老師疲于完成教學進度,但學生卻是學無所獲;師生能夠應付各級考試與競賽,但學生總體的英語水平卻仍舊不能很快提高。如何解決這一教學中的棘手問題呢?筆者以為:這種狀況迫切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從而制訂有效的實施方案,最終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這一教學研究過程即是“行動研究”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一、行動研究的具體含義
行動研究的概念在50年代首次應用于教育界;70年代中期,這一教學思想日漸成熟。Kemmis(1982)指出:行動研究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方式,教師以此來提高對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工作過程和工作環境的理性認識和正確評價。
行動研究即是“行動”和“研究”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這二者的結合就是“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的結合。教師好比是一個園丁,既要面對幾十名有著不同學習動機和風格的學生,又要滿足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的不同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學理念、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不斷審視,深入反思,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行動研究與傳統教育研究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不僅要對教學本身進行描述,提出新的問題,還要通過實施行動方案,力求改進教學實踐。
行動研究的參與者與研究對象是統一的,即由教學實踐的主體——“教師”承擔自我反思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研究的對象是教學中的具體問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從而直接改進教學。這樣就保證了教學與研究的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個互相促進的反饋機制,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更有利于教學的提高。
二、英語教學行動研究的過程分析
1.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
Kemmis(1982)將行動研究的模式定義為一個“螺旋循環的過程”。行動研究的第一步是選擇研究課題。由于行動研究的研究者通常是直接參與教學的教師,這就要求教師有明確的不斷改進教學的意識,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從而確立行動研究的課題。
表2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
隨著研究課題的確定,需要制定可行的實施方案和計劃,既要包括總計劃,又要包括具體的行動細則和安排。在此過程中,教師在借助書本雜志和理論書籍的同時,又要保證與同事們的密切合作和溝通,以保證實施計劃的周密性。
根據所制定的行動計劃和方案,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如:日志、錄像、錄音、觀察筆記、教學觀摩、調查問卷等具體的方法,做教學中的“有心人”,不斷收集數據,將其應用于課題中。
行動研究在強調對教學具體行動進行系統化研究的同時,也強調研究報告的公開化,即“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研究報告并能公開發表”(王薔:2002),否則就不能形成最終的研究成果,而行動研究的教師也就不能稱之為“研究人員”。
2.行動研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對行動研究的上述認識,筆者針對教學班中學生詞匯量的問題,做了跟蹤性行動研究。在本次詞匯行動研究中,我們采取了“學生小組討論式”和“借助CAI手段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兩種教學模式,從而在實踐中檢測其可行性。
(1)發現問題
學生學習英語的普遍問題是詞匯量較少,而且對于新單詞的掌握存在記憶問題,直接影響其閱讀和聽說能力,影響學生整體語言水平的提高。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初步提出了以下的設想:①學生養成了死記硬背的單詞記憶法;②學生缺乏相應的構詞法知識;③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缺乏指導。
為了驗證以上的初步假設,筆者針對本班4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單詞量較少,不僅機械性地記憶單詞,而且還需要老師的監督;學生對于構詞法知識了解甚少,因此存在記憶方法的問題。此外,老師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因而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缺乏指導。
(2)制定行動計劃
基于以上影響學生詞匯記憶的主要因素,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補充構詞法的知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盡管曾向學生介紹過一些記憶單詞的方法,但是不夠系統,也缺乏鞏固性練習。教學中應系統地講授單詞的知識:利用詞綴猜測生詞,利用近義詞、反義詞、同類詞等方法記憶單詞;同時講授單詞記憶法,引導學生結合語音、情景、聯想等方法記憶單詞;要求學生建立“單詞記憶網”,建立各種聯想,使單詞形象化。
②加大單詞訓練的力度
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宜進行大量的課外單詞訓練。因此,我們就每課的單詞進行針對性單詞練習,使學生盡快適應教學。
③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具體的指導:包括如何在閱讀、口語和聽力等實踐環節中汲取詞匯,使詞匯學習與語境相結合,從而在語言實踐中擴大詞匯量,增加詞匯學習的趣味性。
(3)實施計劃
通過前兩個階段的材料收集和分析,我們制定了為期16周的教學行動研究計劃:每周進行單課單詞訓練,就具體的構詞法進行不同重點的課外練習。在第5、10周結束時對學生進行訪談。在第16周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數據以便分析。
(4)反思與撰寫研究報告
這次目的性行動研究表明:在本過程中,學生的詞匯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詞匯記憶方法呈現多樣化趨勢,對詞匯學習的興趣日漸濃厚,對聽、說、讀、寫等技能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教師自身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一系列教學相關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①“學生小組討論式”模式雖然為學生們提供了相互交流與自我拓寬的空間,但是不利于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技能的提高,而與教師的交流恰恰可以彌補這一不足。②在“借助CAI手段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中,教學互動氣氛異常活躍,通過大信息量的輸入,學生獲取的知識量和詞匯量超過傳統教學的34%。
三、英語教師行動研究的意義
通過教學行動研究的具體實踐,我們以為:行動研究的確是適合教師的一種較為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是提高英語教師素質和水平的重要途徑。
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們逐漸意識到:教學實踐與教學效果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現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論并不能解決日常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教學實踐中自己去發現、探討并解決問題,成為發展教學理論的研究者。
同時,由于英語是一種動態、發展的語言工具,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洞察力,根據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考判斷,不斷反思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深化對教學的認識,提高工作的主動性。對自己、對自己的工作環境、教育對象和教學方法及效果進行研究,這也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面臨許多挑戰的今天,英語教師的行動研究已迫在眉睫,這不僅是教學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教師只有真正實現了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育的研究者,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