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德育原理學科建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德育原理”作為一門學科產生于20世紀初,至今已有100年的歷史。但我們將“德育原理”作為學科來研究還很不夠。科學地確立其研究對象,揭示其學科性質,并在相關學科理論基礎上建構完整而科學的學科體系,是“德育原理”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德育原理學科問題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理論基礎
“德育原理”或稱“德育學”、“德育學原理”,作為一門學科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從建國到1985年,我們沒有德育原理的學術著作和教材,更多的是對領袖人物言論的學習和研究以及對政策的注解。因此,從我國德育研究歷史的事實來判斷,我們對德育的研究更多地是從一個問題領域來進行的,而不是從學科理論體系建立本身進行探討。1989年,胡守菜教授主編的第一本《德育原理》教材出版.開啟了對德育學科問題進行探索之路。德育原理(或稱德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科學),究竟是研究什么的,是什么性質的學科,這是學科研究首先必須回答的問題。我國最初的幾本著作和教材初步回答了該問題,可存在許多分歧和問題。時至今日,我們從出版的著作和教材來看,學科問題的研究仍十分有限。
一、關于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問題
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得以成立和研究的最基本條件。在《矛盾論》中說:“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可見,“德育原理”要真正成為一門學科,首先要確定研究對象。但對該問題學術界至今未有一致的認識。
胡守菜認為:“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質,德育在社會現代化中的作用,德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德育的目標、內容、過程以及如何實施德育等問題。簡言之,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
華中師范大學等六院校編寫的《德育學》認為:“德育學是研究德育規律的科學。”又說:“德育學作為一門科學,它應當全面研究德育規律,既要研究思想教育規律、政治教育規律,又要研究道德教育規律,不能有所偏廢。……德育學研究的對象既包括德育規律。也包括品德形成規律。”
胡厚福認為:“德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德育問題。”并進一步指出.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德育一般問題或德育問題一般。包括普通中小學德育一般問題……但從根本上說,德育學原理研究的是整個德育領域中最一般的問題,德育的共同本質和一般規律問題,是最基本的德育理論問題”。
趙瑞祥認為:“德育學是在馬列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下,研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德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
劉秋梅認為:“學科德育論是研究學校德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研究的是學校中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規律和方法的教育理論,屬教育學科范疇。”
劉驚鐸認為:“德育學研究的對象必須反映德育的特殊的矛盾性,即通過德育現象的廣泛深入的研究,提示德育過程內在的、固有的、本質的聯系及其發展的必然趨勢。換言之。德育學就是研究德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
馮文全同志認為,德育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德育規律,不是德育現象,也不是德育問題,而是“學校范圍和條件下的德育理論與實踐(包括實踐中產生的德育經驗與德育思想)”。
夏國英認為:“學校德育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條件下之德育工作及其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就是在學校條件下的德育實踐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經驗與思想。”
綜合上述各種觀點,關于“德育原理”(或德育學)的研究對象共有五種說法:一是德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德育現象及其規律;二是德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德育規律;三是德育問題;四是德育理論與實踐中的經驗和思想;五是德育實踐及德育經驗與思想。
筆者認同“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德育的一般問題,但我們首先要對研究對象的規定性進行認識。所謂規定性就是指一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的本質屬性,是使該事物異于其他事物而同于同類事物的特性。我們認為對“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德育原理”研究對象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研究對象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背后有其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理論背景。德育現象包羅萬象,而首先進入人們研究視域的是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這種意義上看。“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人們對德育現象中的眾多問題的一種選擇。只有被選定的問題,才能成為這時的研究對象。所以,把“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德育問題較為妥當。當然,這里的德育問題,應該是德育現象和德育實踐中面臨的最一般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解決.應能對德育實踐產生重大的指導意義。可見,任何研究對象的確立,既是問題的客觀存在所致,又是主體對客體的選擇,是二者的辯證統一。只有當德育問題在人的尺度中成為“存在”,與思維主體建立聯系,才能為人們感知和研究。因此,“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對象化了的客觀存在,是主觀與客觀的整合。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問題事實與問題價值的統一
德育問題是主觀化了的客觀存在,這就使得德育問題不可避免地成為事實與價值的統一。“教育理論主體并非是絕對自在地探求真理。教育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因素、非理性干預、文化傳統的慣性,構成了其不可回避之網。”德育問題本身的道德屬性,以及眾多外在社會因素的介入,必然使德育研究成為一種價值性的研究;而研究者在觀察和研究問題時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帶著自己先有的價值觀念。在眾多德育現象中,何者具有研究價值,哪一種德育問題適合進入自己的研究視域。均涉及到研究者的價值判斷問題。研究者在確定研究課題之后又會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采用不同的方法論進行研究,從而實質上賦予了德育問題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問題事實與問題價值的統一。
(三)“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的統一
德育問題按照其解決的程度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已經完全解決了的問題。這類問題出現較早,經過前人研究已經得以解決,但是部分問題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又有其新的含義。此類問題兼有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色彩,研究時應在透視歷史的基礎上拓展新的現實研究視野。例如,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現代化問題、傳統德育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就屬這類問題。第二類是以前有所研究,但是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此類問題在當時產生的條件下屬于時代問題。但是由于其特殊意義和價值而轉變成了永恒問題,這種問題帶著歷史表征走進了新的現實,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整合。此時討論的“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問題就是此類問題.前人有所研究,但不夠完善,時代的發展賦予德育研究新的內容,就需要重新審視研究對象問題。第三類是新的時代出現的新的現實問題。這類問題前所未有,時代特征非常鮮明。例如,多元文化對道德教育的沖擊問題、網絡發展與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問題等。由此可見,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要有效整合歷史與現實兩個時間跨度。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要以史為鑒,以現實為著眼點對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進行解讀。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德育原理”(德育學)是以客觀存在的德育現象為基礎,研究德育的一般問題的科學。當然,通過對德育一般問題的研究和揭示,可以發現規律。這是隱藏的功能,是學科發展之根本目的。但德育規律并不是直接的研究對象,是學習和研究德育原理目的之所在.不能把研究目的作為學科的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僅限于學校德育原理的研究,因此,這里的德育原理研究對象也就是學校教育中最一般的德育問題。
二、關于“德育原理”的學科性質
“德育原理”學科性質具有復雜性,這是因為德育問題是多學科共同研究的問題。由于“德育原理”這門學科首先是從教育學中分化出來的。對于教育學的學科性質的認識,將有助于我們對“德育原理”學科性質的解讀。教育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這是我國教育學界多數人的看法:也有人認為教育學是一門人文學科;還有人認為。教育學的性質是指教育學這種知識所具有的內在特征.主要由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決定,尤其研究方法對教育學的性質影響重大,以此分析得出體悟、總結賦予教育學經驗性質。反思批判賦予教育學哲學性質,實證、實驗賦予教育學科學性質,價值沉思賦予教育學文化性質;等等。石中英教授認為,“教育學在本質上是一類價值科學、主觀性科學、文化科學”。還有許多人認為,教育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又是一門應用學科,同時還是一門專業思想教育學科。陳桂生教授對這種“三棲學科”現象進行分析,說出了對教育學的“厚望”和“薄待”的反差現象。
教育學學科性質的紛爭對于我們思考德育原理的學科性質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少數學者在著作和教材中涉及到“德育原理”的學科性質問題,但一般沒有充分展開論證。劉秋梅同志認為:“學校德育論是一門具有鮮明政治思想性的社會科學,其次,學校德育論又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以理論為基礎的應用學科。”趙瑞祥認為:“學校德育學是黨性很強的一門科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科學,是一門涉及多種科學知識的綜合性科學,是一門以理服人的應用科學。”我們認為,“德育原理”的學科性質首先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因為德育首先關照是人的道德養成問題,是研究如何使人至善的學問。其次,“德育原理”又是一門理論研究為主兼有應用性質的學科。“德育原理”主要研究德育活動中最一般的德育問題,研究德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問題以及揭示人的道德發展成長規律,這些屬于理論的、思辨的研究;同時,“德育原理”還要闡明如何運用原理指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從這方面看,又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質。這也是理論研究服務實踐的本性所決定的。最后,“德育原理”還是一門多學科關照下的具有綜合性質的學科。德育問題不僅是“德育原理”研究的對象,道德哲學、社會學、文化學、法學、品德心理學等等學科也都研究此問題,相關理論研究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使得“德育原理”的學科性質具有綜合性。這也是現代科學綜合發展的趨勢在德育學科發展中的具體反映。
三、關于“德育原理”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需要相關學科理論和知識的支撐。特別是當代。科學發展呈現出分化與綜合的趨勢,整體發展以綜合為主要特征。“德育原理”作為一門學科的誕生,就應該有其相應的理論基礎;否則,這門學科的產生是沒有理由的,其發展也是沒有根基的。從目前我國出版的“德育原理”(或德育學)著作和教材中來看,關于德育學科的理論基礎的研究是比較薄弱的。在眾多著作中,對德育成為學科(或科學),論證其理論基礎的并不多。魯潔、王逢賢兩位教授主編的《德育新論》,對德育的理論基礎進行論述,主要從哲學、文化學和心理學方面闡述。對該問題有較充分研究的著作是戚萬學教授的《現代道德教育專題研究》一書,該書用三章的篇幅論證了德育的道德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和社會學基礎。其他書籍很少系統研究此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德育原理學科建設研究中的一個缺憾。
我們認為,確定學科的理論基礎應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學科產生具有奠基作用的學科知識.是學科存在和發展必要的知識;二是對學科發展具有借鑒和啟發意義的學科知識:三是對發展學科知識具有創新力的方法論知識。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認為“德育原理”的學科理論基礎應包括以下幾門學科的知識。
(一)哲學知識(含道德哲學)和心理學知識
著名道德教育專家柯爾伯格說:“道德哲學和道德心理學是探討道德教育的兩個基本領域。道德心理學研究道德發展‘是什么’的問題,道德哲學則考慮道德發展‘應該是什么’的問題。要為道德教育提供一個合理的基礎,就必須把心理學上的‘是’和哲學上的‘應該’這兩種探討結合起來。”可見,哲學知識有助于德育學科從世界觀、方法論知識來建構知識體系:心理學闡明人的品德發展過程和規律,對于建構科學的德育策略有重大影響。
(二)社會知識和文化學知識
道德不僅是個體現象,也是社會現象,道德教育更是人類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所以研究“德育原理”就要借助于社會學的知識,特別是職業道德、家庭倫理和人際關系倫理。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只有放在社會學知識的背景下,才有意義,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服務社會、解放人類。
而道德現象又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德育原理”作為一門人文社會科學,就要考慮民族文化傳統對道德教育的影響。中國文化實質上是一種道德至上的文化,中國的道德教育有著優良的傳統。今天的德育要繼承部分的文化傳統,所以“德育原理”要以文化學為基礎。
(三)教育學知識
德育活動作為一種教育活動,當然要依托教育學的知識。“教育學”作為“德育原理”的“母學科”,“教育學”是德育研究的基本學科。
四、關于建構“德育原理”學科理論體系的思考
建構一門學科的理論體系,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確立學科的邏輯起點,其次是思考這門學科成立的依據。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認為,“德育原理”是使人成為人的科學,是使人認同和理解社會道德規范、踐行社會道德規范、使人臻于至善的一門學問。因此,其出發點就是教育對象----人。以此為出發點構建的“德育原理”的知識內容其邏輯體系是這樣的:
1.教育對象為什么要接受德育;
2.教育對象能否接受德育;
3.德育原理成為科學的理論基礎;
4.德育思想的歷史經驗(中外);
5.德育學科的產生及學科問題;
6.什么是德育(德育本質);
7.為什么德育(德育目的);
8.德育載體(德育內容與德育課程);
9.誰對誰實施德育(德育主體與德育對象);
10.怎樣進行德育(包括德育過程、德育模式、德育方法、德育組織形式、德育途徑和手段、德育環境、德育藝術和德育管理等內容);
11.德育結果怎樣(德育評價);
12.新中國德育理論與實踐的經驗與教訓;
13.現代外國德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借鑒;
14.現代德育原理發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