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職教育目前進入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同時規模擴張過快與內涵發展不足、就業壓力增大與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相對短缺等矛盾也凸顯出來。高職院校如何突破發展的瓶頸,如何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高職院校管理者十分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
Abstract:NowhigherprofessionaleducationinChinahascomeintoaflourishdevelopingperiod,buttheconflictbetweenthehighspeedofscaleexpansionandtheshortageofconnotationevolution,thegrowingpressureofjobhuntingandtherelativelackofskilledlabourhascomeout.Howtosolvethekeyproblemofdevelopmentandhowtousethescientificdevelopingoutlooktoguidecollegestocarryoutsustainabledevelopmenthavebeenanattractivetopicforthemanagersofhigherprofessionaltechnologycollege.
Keywords:higherprofessionaleduc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
要正確把握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首先應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所謂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當前最受認可的解釋是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也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1]。這個解釋至少涉及了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兩個層面。將此概念引入教育,我們則可把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解釋為“堅持以人為中心,遵循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處理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高等職業教育始終保持勃勃的生機與活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2]。
二、高職院校當前發展的現狀要求其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有關統計,截止2005年12月,我國共有高校1792所,其中高職高專院校1091所。從布局上看,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高等職業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從規模上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高職教育迅速發展的同時,高職院校的一些問題也凸現了出來。
1基礎設施不完備
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由原成人高校轉型或從中專學校升格而來,大多都面臨著辦學場地不足的問題,尤其是校外實訓基地不足。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對教學儀器設備、實驗實訓場地等有相當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數院校的儀器設備與社會發展相比,是比較落后的。學院花巨資引進的設備,很可能過了兩年就落后于市場,還有一些儀器設備耗損很大,更新速度快,僅依靠學校的購置,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必須借助企業的力量。但在辦學初期,由于各方面條件都較弱,企業參與的熱情不高,高職院校的校外實訓基地也相對較少。
2生源質量不高
由于社會上對職業教育的傳統偏見,導致社會對高職院校認可度不高。許多人認為,高等職業教育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因而報考高職院校的不多,這就導致了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不是很高,錄取學生的高考分數一般集中在本科錄取分數線的低端,缺乏群體性的優秀生源。生源質量不高,也導致了育人難和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
3經費渠道不暢
高職院校的收入渠道狹窄,學費收入是其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政府對公辦高職只投入教師人頭經費,而高職院校要將學費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維持運轉。再加上實訓基地、教學儀器需要大量投入,高職院校的資金來源就成了一個難題。
以下以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進行分析: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自2002年由湖南工程職工大學和長沙工程學校合并組建以來,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通過短短的4年時間,在校生由原來的不足2000人達到現在的7000余人,校園面積拓展了150余畝,建筑面積增加了4萬余平方米,學院固定資產總值以年均25.6%的速度增長,在辦學規模、辦學效益、辦學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發展速度引來省內外各界專家、學者和兄弟院校的關注。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學院辦學理念的先進、辦學定位的準確;得益于學院堅持“以創新求特色,以特色求發展”,走內涵型發展道路;得益于積極引入經營理念,向管理中“要”效益,適時擴大招生規模、廣開融資渠道的辦學理念。但學院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隱患:一是質量危機。組建初期,學院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規模的增長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對教學工作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二是生源危機。往后的幾年,高等教育對生源的需求將超過生源的有效供給,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更為明顯,教學質量不過硬、缺乏辦學特色的院校很可能面臨“生源相對不足”的困難。三是生存危機。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之間、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之間辦學水平、辦學實力、辦學特色乃至學校品牌的競爭加劇,缺乏競爭能力的高職院校,必將在競爭中落敗。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要解決這些問題,必然要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高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單一的系統,它實際上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子系統。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際上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四個方面的內涵: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即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正確處理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使學院做到全面、協調的發展,從而保持勃勃的生機與活力。1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育人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為了教育人、培養人,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因而它的教育必須從以人為本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長期以來,人們在理解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時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把高職教育等同于謀職教育、技術教育、崗前教育,把高職教育的功能也僅僅理解為服務經濟社會和行業、企業的發展,而忽略了教育對象本身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是“樹人"。我們應準確定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規格,在培養具有高新技術應用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要注重強化責任意識、創業意識、競爭意識、國際化意識,努力提升創新能力、信息能力、外語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以把學生培養成既能適應專業技術要求的“職業人",也能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需要的“社會人"。
高職教育從最初的實踐部分少,發展到以就業為導向,實現“零距離”上崗,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特性技能性要求,實現了一個飛躍。但由于觀念上的偏差,導致這種實踐性教學走向了極端化,如有的院校僅重視實踐技能培養,而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培養,學生走上崗位后頂多是熟練的操作工,而不是一個有發展潛能的職工,不能夠很好地適應企業的需要與自身發展的需要。所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全面育人,使學生自身具有發展的后勁,才能達到我們高職教育的育人目標。
2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專業結構
市場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市場為導向,就是辦學要緊密聯系生源市場和人才市場。一是有學生愿意來你辦的學校;二是有用人單位愿意選用你培養出來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站在市場的前沿,洞察生源市場和用人市場的特點,準確把握市場的脈搏,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并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靈活地調整專業結構,按照專業的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開發課程,保證培養出的學生能用、適用、好用。例如,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地質行業單位主管、以地勘工程類專業為特色、以工為主、工管經文協調發展的高職院校,目前全國的地質類人才緊缺,就應抓住《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文件精神,努力挖掘地質行業類專業的發展潛力,并根據市場調研結果,及時調整專業和方向,保持高職教育旺盛的生命活力。
3堅持特色教育,建立特色辦學模式
任何一所高職院校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就難以生存和發展。學校的競爭資本就是特色。所以,高職院校一定要努力創出特色。一是要創辦特色專業。高職院校與基于學科教育的本科院校不同,專業是其基本組成部分,只有創辦特色專業,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形成品牌。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基于所處區域及行業的需要,根據自身實際,對強勢專業進行重點扶持,創辦特色專業。例如,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面向國土資源、地礦行業的學校,國土資源調查(地質找礦方向)、工程測量專業、巖土工程技術專業、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等,就應該是學院的拳頭專業,這些專業不僅在湖南,就是在全國也是深具潛力的,行業用人量大,市場就業形勢看好。二是要創辦特色的教學模式。職業教育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必須突破傳統守舊、脫離現代社會需要的教學方式,創辦有特色的教學模式,快速、有效地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人才。要創辦特色教學模式,必須做到在設置和調整專業時,要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與論證,對專業設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分析,并邀請企業和行業主管部門參與專業設置方案的制定,同時深化教學改革,注重教學創新。近年來,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創辦特色教學模式上作了些探索。當前學院24個專業的設置,既滿足了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又體現了職業性與學科性、適應性與針對性的結合。例如,我院為湖南省地礦局定向培養的“巖土工程技術"、“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學生,就是“以就業為導向"設置專業的一種典型形式訂單培養,即根據湖南省地礦局的要求和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協議,培養符合野外生產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技術應用性人才,這種模式使學生在入校時就基本解決了就業問題。三是要開展特色實訓。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技能訓練。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花大力氣建設能滿足各專業教學實習實訓的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同時,要和廠礦企業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基地,重點選擇一些用工需求大、企業規模大、生產管理規范、技術先進的企業作為校外實習基地,借助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優勢,滿足強化學生技能的需要,同時為學生就業拓寬渠道。
[參考文獻]
[1]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王之佳,柯金良,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文汝,羅玉平.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