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英語教學效果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教學理念;教學氛圍;教學活動;主體意識
【論文摘要】“任務型”教學,在國外語言界已經十分盛行,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仍是個全新的課題。《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1以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應站在新世紀人才需求的特點,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過去的英語教學,教師大多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角色,是學生學好英語,開發智力的桎梏。我們要打破這一桎梏,就必須走出“演講的角色”,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要把以“教”為中心逐步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把教與學有機結合,以收到一加一大于二之效。正如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未來需求的是“復合型”人才,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著重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讓他們懂得教師只是他們的疏導者和助學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充當“指揮”或“導演”,讓學生作為主要角色,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努力促使學生參與教學課程,使他們都有操練的機會,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使他們體會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成功與喜悅。總之,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從被動的接受中走出來,把自己當作認識的對象。這樣,才能達到“授人于漁”的最高教育境界。
2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是學習情緒的主導者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情緒飽滿,充滿信心,向學生傳遞輕松自信充滿激情的信息。這樣,就能較好地消除教學中的緊張氣氛,減輕學生思想上的壓力,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一種愉快、親切的氣氛在師生中洋溢,就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思維清晰,反映敏捷,獲取知識也自然更加迅速、有效了。
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把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不快在自己的行為中表露出來,一臉的嚴肅,生硬的語句,使學生見了心存畏懼,說話自然小心謹慎,即使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近在咫尺,而心卻相距遙遠。如果再把這種不快向學生發泄,動者發火,訓人,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該問的問題也會忍隱不發,即使回答問題也會提心吊膽,害怕不慎遭到老師的訓斥。
在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有這種情況,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內向,總不敢舉手回答提問或表演對話,學習效果低下。對此,我一方面想方設法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鼓勵大家發言,特別是多給內向同學發言的機會;一方面我在課后找這些同學談心,給他們講人的才能是從實踐中來,“三天不做手生,三天不說口生”的道理,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為學好英語服務于社會,破除一切畏懼心理。當這些學生在回答問題或演講時出現發音、拼讀等錯誤或根據自己的理解錯用語句時,我在幫助他們弄明白后,仍當眾表揚他們的積極思考的優點。受到表揚的學生越發積極,其他學生也受到鼓勵。尤其是在對話表演時,我常常運用豐富的臉部表情和較為風趣的話語來調節氣氛,為他們的表演作鋪墊或小結,讓學生把我當作一個編導或主持人。每次表演結束,我都要帶頭鼓掌以示鼓勵,使學生慢慢地嘗到了“學以致用”的甜頭,學習積極性有增無減。
3從課堂中走上社會,打造學生主體性平臺
杰斯珀森曾說過:“教好外語的首要條件是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和使用外語。學外語就像學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泡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學生必須潛入水中,并感到得其所在,這樣,他最后才能夠像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在英語教學中,除了要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外,還應該注意到語言的功能,語言適用的正確場合及所表達的思想。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通過活動表現的。活動是更新教學觀念,開創英語教學新局面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活動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是通過學生參與的主體活動實現的。因此,我們應開放課堂,從校內向校外延伸。比如在日常交往中,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學校或班級在英語課之外,開辟英語角、英語天地,要求在這些場所所進行的活動一律用英語作為交際工具;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英語歌曲、英語課本劇等多種競賽活動,并在重大節日的慶祝活動中適當增加英語類節目,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走出學校,步入社會,接觸生活。生活中的語言無處不在,那怕是一張小小的通告,或是一快小小的廣告牌,也是我們學習談論的話題。也只有在這些動態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學習英語的價值,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又能使學生了解社會,了解生活,進而提高生活能力。我們在走上社會的活動中,應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活動中要引出教學內容,不能為活動而活。呈現活動的設計要以舊帶新,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內容,要力求生動形象,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二是活動設計的多層面。就是要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適應每個學生的社會活動。無論是學習內容還是在參與形式上,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實踐鍛煉的機會,自我展示的機會。三是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激起學生的表達情緒,積極開展師生聯動和生生聯動,努力提升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同時,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養成探索創新習慣。有位名人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而刻意開展討論式、質疑式的各種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豐富想象,標新立異,獨立見解。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老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才能卓有成效顧培養他們探索創新的能力。
社會在發展,語言也在更新,尤其是口語,它是極為豐富多彩的。因此,我們要改變過去單純的教學模式,盡可能多地提供各種生活中的真實的語言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生活化的語境中,在動態的全身心參與投入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學習語言,學會生活,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