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誠信缺失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總體上是好的,但在一些大學生中也存在著誠信缺失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間存在偏差,以及大學生自身道德心理不成熟造成的,并就此提出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幾個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缺失;原因;途徑
誠信到底是什么?誠信是誠與信的辯證統一,現代意義的“誠”是實事求是,“信”指信用,歸納起來便是“誠實守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要對他人給予信任。新一代的大學生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掌握著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理應具備較高的誠信品質,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在社會處于轉軌時期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誠信存在著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這不僅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而且將給我國建設和諧社會埋下隱患,故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勢在必行!
1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從總體情況看,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是好的,絕大多數大學生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具有高素質的群體,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正在浮出水面,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同時也影響了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1)學習方面。首先表現在考試作弊現象層出不窮,從最初的夾帶紙條發展到后來的手機短信,網絡短信等高科技手段,呈現了現代化、多元化的趨勢。其次,表現在剽竊論文,毫不含糊,對于老師布置的論文,不是認真收集資料,刻苦鉆研,而是在網上隨便搜索幾篇相關論文,復制、粘貼,便成了自己的“大作”。
(2)經濟生活方面。首先表現在拖欠學費。個別大學生推崇及時行樂,攀比成風,把學費當作一切消費的資本。其次表現在騙取助學貸款。助學貸款是1999年國家啟動的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而采取的帶有政府色彩的助學舉措,但是,個別大學生騙取助學金,偽造貧困證明,供其吃喝玩樂,而使真正的貧困大學生得不到有效的資助,這大大違背了國家的初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非常大的。
(3)擇業方面。首先表現在偽造榮譽,在自薦書上注入摻假。由于近幾年擴招,大學生數量激增,從而使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增大,為了獲得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使得大學生在就業推薦表中,弄虛作假,涂改成績、偽造獎勵材料等。其次,表現在隨意違約。在擇業過程中,大學生不履行就業協議或合同規定的義務的行為時有發生,有接收單位就草率簽約,遇到更好的單位就隨便毀約,嚴重影響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秩序和用人單位的招聘工作。
(4)感情方面。主要表現在戀愛動機不純。大學生正處于對異性狂熱追求和相互吸引的階段,但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大學生談戀愛一掃傳統的含蓄的形式,往往把戀愛看作是填補心靈空虛的一種方式,而根本不去考慮戀愛雙方對愛情的義務和道德責任,顯示出相當大的盲目性。
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讓我們意識到了誠信教育的緊迫性。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綜合素質相對高的群體,其誠信品德塑造的程度,不僅直接關系著自身的前途和命運,而且與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息息相關。因此,大學生誠信的缺失,必然會加劇社會的誠信缺失,影響國家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
2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日益嚴重,其主要原因既有主觀因素的作用,也有客觀因素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無知心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都是強調應試教育,信奉“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而忽略了對學生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他們可以從字面上對“誠信”一詞作出比較好的解釋,但對其所具備的道德內涵,對個人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認識。在一次大學生誠信調查中,68.2%的被調查者表示“只能意會,不能明確理解其含義”,5.6%的被調查者表示“不理解誠信的真正含義”。
(2)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人類的一個思維定式,當一個人犯了錯誤,但并沒有產生相應的消極后果,于是人們開始產生非理性思維,從而出現集體越軌行為,如校園中考試作弊風氣,就是人們從眾心理的真實體現,“反正有人抄,不抄白不抄”,于是紛紛效仿,盲目從眾,其實這從側面反映了大學生的獨立性較差,對待事情不能理性的分析問題。
(3)僥幸心理。很多大學生認為誠信很重要,但是當遇到事關自身利益的時候,卻選擇了不誠信,如考試作弊,一次作弊僥幸成功,就會想去做第二次、第三次,不用辛苦復習,就可以輕易拿到高分,伴隨這種僥幸心態,作弊大學生越來越多,使其誠信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變化,迷失了道德的方向。
(4)不平衡心理。有些學生看到別的同學考試作弊輕而易舉,尤其還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使得一些學習努力的考試成績反而不如考試作弊的,這些學生就感到不公平,產生心態不平衡,“我不作弊,這對我多不公平”進而也加入到考試作弊的隊伍之中。
3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途徑
大學生誠信素質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及學生個人共同努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齊抓共管,綜合治理。
3.1重塑學校環境
學校是培養大學生誠信品德的重要場所,有責任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校誠信環境。首先,要發揮教師在誠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良好校風的形成,教育工作者是關鍵,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及時疏導、幫助大學生調整心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使其具備一定的心理調控能力,從而克服無知、從眾、僥幸、不平衡等不良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防止失信行為的發生,加強引導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作出誠信行為的需要和動機,使學生從心理上最終認同誠信的行為方式。
3.2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
誠信觀念的確立關鍵在于自律,但必須有剛性措施,增強大學生誠信意識,建立具有強制力的約束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一旦違背了誠信,這個人的道德污點就難以輕易抹掉,正是這種約束機制提醒人們,當個人利益與誠信原則發生矛盾時,要三思而后行。在誠信檔案中,詳細記錄大學生的個人品德、歸還助學貸款、履行就業協議等誠信和不誠信的軌跡,并將誠信檔案存入人事檔案,作為將來繼續深造、就業的重要依據,教育部還要組織建立電子信用檔案查詢系統,供就業單位和金融機構等部門查詢。
3.3加強大學生自我修養
誠信教育要真正取得實效,從根本上解決誠信缺失問題,最終還得靠大學生自己,誠信是道德修養問題,規章制度和外部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大學生的誠信行為,但這種外部產生的作用并不是決定性的,如針對考試作弊行為,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制定了非常嚴厲的措施,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大學生從內在修養做起。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完全可以理解和衡量出誠信的重要性,應自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
3.4凈化社會大環境
道德教育是全方位的,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以至社會教育,誠信教育的落實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支持,社會作為一個大環境,對于承擔誠信建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應在全社會努力營造良好的誠信社會氛圍,加強宣傳導向,充分發揮網絡、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的宣傳功能,弘揚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加強輿論監督,批判各種不誠信行為,另外,由于道德的約束力有限,還應加強法制建設,進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設,加大打擊失信行為的廣度和力度,使出現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失信現象得到根本扭轉。只有營造出人人講誠信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推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開展,必將有效促進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消除,營造出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受鄙視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曾國俊,湯紅蓮.誠信品質-大學生成長之基石[M].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2]劉美玉,任鳳琴.大學生誠信缺失原因分析及對策[J].前沿,2006,(10).
[3]秦建麗.大學生誠信問題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8).
[4]劉建,祝洪濤,陳文收.大學生誠信現狀透析與對策[N].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
[5]蔡聯群,安勇.解構大學生誠信之缺失[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