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疾病預防及健康教育的實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大學生是國家發展和民族興旺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容易引發一些疾病,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體育作為高校中與大學生健康關系最為密切的課程之一,既承擔著運動教育的內容,還肩負著健康教育的責任。本文從目前大學生常見疾病的主要特點出發,分析如何進一步加強預防,闡述加強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具體的實施策略,以幫助大學生有效地預防常見疾病,切實提高身體健康素質。
關鍵詞:
大學生;常見疾病;預防;健康教育
一、大學生常見疾病的主要特點
第一,大學生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隱匿性。一些大學生偶爾在情緒或者行為上表現有些異常,容易被人們視為大學生個性的一種表現,很難與心理疾病聯系到一起,只有在大學生出現特別反常的行為時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說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隱匿性,一般很難發現。一些大學生在受到強烈的刺激或者過度氣憤、喜悅等情感,引發情緒失常,造成心理疾病的爆發。有個別大學生會因為長期的情緒失落而造成心理抑郁甚至走向極端的現象出現。第二,大學生體質疾病表現不明顯。大學生發生體質疾病的概率很大,除了運動中的磕碰等損傷之外,大多都沒有明顯的表征,大學生本人不容易及時發現,一般在參加軍訓活動、激烈的運動項目時容易發病。此時,大學生的體力和耐力等消耗比較多,容易造成大學生病情惡化或者突發狀況導致的疾病加重。第三,大學生常見疾病大部分是由于長期累積導致的短期快速發病。從現階段大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素質現狀來看,發展形勢不容樂觀。這是因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不良習慣、負面情緒等沒有及時得到糾正,長此以往,多種不良因素疊加起來將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反應異常以及身體健康的威脅,引發身心疾病。心理疾病造成的身體健康受損的情況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比較普遍的現象。
二、大學生常見疾病的預防措施
1.加強自我調節,緩解精神壓力。大學生的壓力來源主要為兩部分,一是來自于學業的,二是來自于人際交往方面的。有一部分大學生所選專業并非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這使他們長期處于矛盾和痛苦之中。這就需要高校進行教育改革,為學生調劑專業提供通道,為學生減少學習負擔,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部分大學生不善表達,人際關系不好,虛榮心過強,這些都給大學生帶來了精神壓力,造成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加重,誘發身心疾病。這需要大學生學會自我疏導和自我調節,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改變自己對待事物的態度,改善性格,減少精神壓力和焦慮等負面情緒的產生。充分重視情緒給身心健康帶來的影響,釋放內心的壓力,調節好自己的內分泌和免疫系統,減少身心疾病的產生。2.科學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學校可以制定一些幫助學生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的措施,保證學生作息規律。同時,大學生應該加強對自我的約束,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尤其是減少在周末和節假日夜晚的活動量,避免狂睡或狂歡的情況,摒棄上網通宵和考試期間通宵學習的不良習慣,按時休息和起床,保證每天有充足的睡眠。3.加強體育鍛煉,科學安排膳食。適量的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大學生的體質,提高免疫力,促進消化和增強食欲,有助于緩解精神上的壓力,輔助治療某些精神疾病,提高抗疲勞能力;還能增強活力和情趣,使自己的內心愉悅。學校應該多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增加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機會。大學生應該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業,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有計劃地進行體育鍛煉,多參加一些健康的社團活動。學校應該開展健康飲食的專題講座,提高學生對健康飲食的重要性的認識。
三、加強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時期以來,人們進一步提高對身體健康的重視,通過多種方式渠道追求身體健康。根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呈現明顯的降低趨勢,其中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心理素質、遺傳以及病理是現階段影響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幾個主要因素。一些大學生習慣于不吃早飯、經常熬夜,存在一些吸煙、酗酒的不良現象,對體育健康鍛煉沒有明確的計劃。一部分人在體態上開始趨向于肥胖,身體的機能、耐力有所下降。一些學生有挑食等不良習慣,導致身體缺乏一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影響了身體的綜合健康素質。由于學業繁忙,加上自身惰性等原因,學生的體育鍛煉明顯不足。因此,大學生的健康問題必須引起高校的重點關注,學校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強化大學生健康教育,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和改善身體狀況,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四、開展大學生體育健康教育的路徑分析
1.提高對大學生健康體育文化的重視。我國的體育教育機制不夠完善,人們對健康體育文化不夠重視。這需要大學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使大學生樹立健康的體育文化,通過科學的鍛煉方法和規律的運動時間實現身心健康,豐富學校的體育內涵。2.培養大學生科學健康的體育鍛煉習慣。體育健身計劃的制定應該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選擇鍛煉科目和運動量,大學生正處在生長和發育的時期,可塑性大,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將終身受用,培養科學的鍛煉習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不同年齡和不同身體素質的大學生應該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和組合形式,遇到生理變化或者疲勞之后應該及時調整運動內容。另外要注重運動項目的組合,有主要項目,也有次要項目,根據身體的變化來調整。第二,選擇合適的運動負荷。運動應該做到勞逸結合,肌肉組織的修復和功能的增強必須需要時間,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效果。適當的運動后應該感到身心愉悅,食欲和睡眠都會很好,輕度疲勞是比較合適的,切不可過度疲勞。第三,做到持之以恒。實踐證明,體育鍛煉效果很大程度取決于堅持的時間。一般來說,大學生每天的鍛煉時間應該在30分鐘以上,每周至少要有三天鍛煉。意志薄弱是中途放棄的主要原因,大學生結伴鍛煉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有利于長期的進行體育鍛煉。3.營造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環境。環境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要與家庭、社會聯系起來,共同為大學生營造起一個積極向上的生活環境,使大學生處于健康的氛圍中,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教育的感染,自覺以健康的心態和體魄來要求自己。例如,在校園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身體素質情況針對性地開展體能拓展運動,可以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體育競技活動,吸引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可以參加社會上組織的競走活動、馬拉松比賽等,鍛煉自己的意志和身體素質。4.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新技術新產品在人們的生活學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造成人們體能運動時間的減少,生活方式更加現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著生活方式的健康。因此,學校要促進大學生改變熬夜、不吃早餐等不良生活習慣,積極培養大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五、結束語
身體健康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學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學校要深入了解大學生常見疾病的特點,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進行有效的預防。高校要加強健康教育的開展和落實,通過科學的教育手段,幫助大學生樹立自我健康意識、終身健康意識,使學生增加體育鍛煉,積極參加各類體育運動,以此為社會培養更多學業良好、身體素質高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劉武晶.大學生門診常見疾病的預防及健康教育[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3.05
[2]郭靜,王秀彬.北京大學生健康素養現狀及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01
[3]陳海春.健康教育視角下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的提升研究——以海峽西岸經濟區大學生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07
[4]劉菁,鄭忠波.大學生健康問題與高校健康教育的發展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
作者:郭莉 單位: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