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小學數學作為當前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其推行和實施素質教育是迫在眉睫的,而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渠道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師需要站在提高素質教育的高度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進一步獲得基礎知識,得到正確的數學技能訓練,同時鍛煉數學思維,培養學習能力,促進其素質發展。
關鍵詞:遵循規律;優化設計;課堂教學
一、遵循認識規律,優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師對于教什么、怎么教,學生怎樣學、學得怎么樣的一種策劃和方案。教學設計的著眼點,教師應落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上,同時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特點,幫助學生組建認知結構,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按照目前數學學科的結構和特點,可以把它分為建構的初始階段和結構的發展階段。
(一)建構初始階段的教學設計
數學概念教育大多屬于這個階段。眾所周知,概念教學特別是起始概念對于教師來說比較難教,它是知識的起點。學齡兒童的抽象思維一般是比較差的,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創設一種教學情境,盡量直觀地把數學中的抽象概念轉變成讓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且能完全理解的一種數學事實。教師要按照“感知—表象—抽象”的過程設計教學,幫助學生深刻了解所學知識和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二)建構發展階段的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教材中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很多,如小學100以內加法和多位數加減法,萬以內的讀寫和多位數讀寫分數和百分數應用題,等等。關于這方面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遷移規律和同化原理組織教學,同時向學生展現舊知識和新知識的各種關系。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通過這種比較異同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同時能夠使原有的知識結構進一步向外擴展延伸。
二、以趣導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設疑激趣
在每節課的開始階段,教師可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不妨提出一些對學生而言非常有興趣的問題,以此激發學生情趣,提高他們的注意力。例如講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先向學生講猴王分餅的故事:猴王做了三個大小一樣的餅,分給猴甲一個餅,分給猴乙一個餅,分給猴丙一個餅,然后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分的餅多嗎?”接著師生分餅、觀察、驗證,原來三只猴子分的餅一樣多。教師接著說:“同學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同學們興趣盎然,注意力非常集中,踴躍回答教師為他們設計的問題,在這種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在不知不知中享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
(二)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如果人用一種感官工作或學習,時間稍長就會感到非常疲勞,且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單純地要求學生坐端正、挺直腰聽教師講課,而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聽講、觀察、操作等一系列學習實踐活動,教師也可在“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手、腦、口并用,以動促思,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由“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如講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啟發學生:“如果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求梯形的面積,可以嗎?請同學們試拼一下。”經過大家的拼擺,一會兒便擺成了一個較大的平行四邊形。之后,可提問學生:“現在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原來的梯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看著自己拼擺的平行四邊形指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來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也是梯形的高。教師追問:“怎樣求出梯形的面積?”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因為梯形的面積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這樣,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非常容易地推導出來了。在這個教學過程,學生認真操作,仔細觀察,思維活躍,積極主動,不但弄清了公式的由來,而且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教師的教授目的也達到了。
(三)精心設計練習
根據小學生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的特點,教師在設計一節課的復習時間上不宜太長。講授新課時,語言要力求簡練,且進一步突出重點、難點。新授課后,設計的練習題要形式多樣。如:填空、判斷、選擇、口算、計算、應用題等。應用題盡可能地以理解題意為重點,可以只讓學生寫出算式,也可以采取一題多變或一題多解的方法教學。在教師的啟發、點撥、引導下,學生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角度,以新穎的思路、途徑分析和解決問題,大家聽得津津有味,算得開心痛快,在這種克服學習的困難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也在不斷提高。
(四)挖掘學科的自身趣味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現實生活素材,同時要變數學教學過程為學生的一種“審美過程”和“享受過程”,進一步吸引學生在學習上的注意力。例如,講對稱圖形時,可通過生活中的事物,如蝴蝶、蜻蜓、飛機等,由于都是對稱圖形,都體現了對稱圖形的美。由此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以及圓形都是對稱圖形,并且通過折疊找出以上各圖形的對稱軸。學生發現對稱圖形是美的,他們被對稱美所吸引,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非常集中,對學習到的知識就會掌握得更為牢固。
三、因材施教,優化教學方法
由于受遺傳因素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錯綜復雜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顯示在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特點不同,又因當前的班級授課制一直強調“同內容、同進度、同要求”,這種一刀切的內容和方式與學生中認識能力的客觀差異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這種矛盾在無形中抑制了學生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力的發揮。要解決這一矛盾,有效的方法便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
(一)分析教材,切實把握教材的內容與要求
教師鉆研大綱、教材,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弄清每節課的內容和前后知識的聯系,弄清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不屬于共同要求,這些都是實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
(二)根據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制訂不同的要求
如要求學優生有良好的基礎知識,有較好的學習態度,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要求中等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努力完成一些思考題、能力題,同時向學優生靠攏。對一些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努力掌握好基礎知識,逐步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在課內實施因材施教
1.分類提問。對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妨鼓勵班級中的“學困生”來回答,對一些概括、抽象的問題,讓班內“學優生”回答,或再讓“學優生”完整地回答整個大題的解題步驟或思路。2.分類學習。教師可讓班內的“學優生”在做完基本題后再做一些思考題,同時允許他們可以組成一個小組進行討論,對中等學生則可以要求他們在完成基本題后再努力做一些思考練習題,而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則要求他們一定要完成基本題的學習任務。3.分類考查。每次單元考試時教師可出兩份試卷(一份基礎卷,一份能力卷),基礎卷要求人人過關,能力卷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一定要做,其余同學可以選做。通過以上的方法,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能力得到最佳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是運用多種傳遞信息的載體與現代教法的最佳結合,“多媒體教學”注重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之間的聯系,注重教學信息傳輸與反饋調節的結合,注重處理好學生的內因與外因關系,等等,這一切都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指導。“多媒體”是課堂教學向現代教育技術改革的產物,是面向世紀,面向未來的代表。另外,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傳統單一的教學由于媒體的單一、方式的單一,一支粉筆一張嘴,上課從頭到尾只能讓教師講學生聽,而多媒體教學則完全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運用電腦、大屏幕、網絡視頻、電子白板,教師將教學內容做成計算機軟件和課件,利用大屏幕顯示出來,進一步向學生傳遞信息,如以往教師上一堂公開課需要好多個小黑板,而且還要逐一掛出來,而運用了多媒體之后,教師只要把軟件和課件拷貝到電腦上,用U盤插到電子白板的接口上,就能夠運用自如了。另外,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原來的教師都要在黑板上板書,現在只要點一下鼠標就可以了,又如對學生作業中的典型錯誤,教師不必抄寫下來討論,只要將作業本放在實物投影上向學生展示即可,這一切都節省了教師的課內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正確認識和運用注意規律,大力發展有意注意,控制和調節無意注意,使身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活潑地參與學習,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總之,學生素質的培養,根基還是在教育教學,數學教師只有從最基本的課堂教學抓起,才能收到良好的整體效果,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榮.小學數學教學[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
[2]李會.淺談小學數學教學[J].河西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
[3]張玉蘭.小學數學學習[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
作者:張學慧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新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