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驗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上世紀30年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興起。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國家一系列文件的頒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入廣泛、快速發展時期。“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數據庫”(1994-2014)中題名里含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語句的文獻多達26359條。但是,其中有關課程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并且以民辦高校為對象,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題名,只檢索到11篇文獻。這11篇文獻僅圍繞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和現狀、方法和對策、指標和機制構建進行了簡單、定性討論。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力量,民辦高校大學生是國家的重要人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同樣需要我們重視和深入研究。有研究者做過調查,在調查的民辦高校大學生當中,16.5%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嚴重心理問題的有8.5%。而在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上,以往的研究中,相關實證性研究和數據較為缺失。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結合作者多年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以來的經驗,對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進行了實驗研究。
二、研究過程和結果
本研究以河南省某民辦高校為例,隨機抽取了三個班170名學生進行每周兩學時、共16周的心理健康課。三個班分別為對照組、講授體驗組、團體輔導組。其中,對照組共40名學生。心理健康課堂內容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為全部授課內容,課堂教學方法為講授法。講授體驗組共63名學生。心理健康課堂內容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為依據,增加了兩學時共一周的有關民辦高校大學生如何正確認識民辦高校以及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內容,同時課堂教學方法增加了課堂互動和參與式體驗。團體輔導組被試為67名《團體咨詢與輔導方法》選修課的學生。課堂內容以團體輔導游戲體驗為主,以心理咨詢理論為輔。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對象為大一新生,因此本研究中對照組和講授體驗組的被試均為大一新生。而《團體咨詢與輔導方法》選修課的學生則是大一以外其他三個年級的學生,即團體輔導組的學生為大一以外其他三個年級。因本次研究的對象為某師范類院校的二級學院,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女生。經過2014-2015學年上學期課程教學實驗,本研究對三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測定,測定依據為焦慮自評量表(SAS)。該量表在心理健康領域得到普遍應用,信效度良好。本研究采用SPSS13.0對所有回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結果顯示團體輔導組67名被試的SAS總分結果為M=35.13,SD=7.4;講授體驗組63名被試的SAS總分結果為M=37.71,SD=7.65;對照組40名被試的SAS總分結果為M=41.70,SD=8.34.從結果大致可以看出,對照組焦慮總分平均值最高,個體之間差異最大,而團體輔導組的焦慮總分平均值最低,個體之間差異最小。為了更好地檢驗三組被試之間差異是否顯著,以證明不同教學方法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差異性,對三組被試的SAS平均分進行方差分析,方差齊性檢驗結果顯示方差齊性。在此條件下,方差差異結果顯示,在0.05水平上,對照組SAS總分水平顯著高于團體輔導組和講授體驗組,而團體輔導組和講授體驗組之間差異并不顯著。
三、討論
研究結果說明,本次研究的民辦高校大學生被試中,參與團體輔導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者之間有一定一致性。裴利華曾證明了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原因可能在于團體輔導通過集體游戲、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等多種方式既實現了課堂內容的有效傳遞,又增加了課堂的生動有趣性,在幫助學生們有效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通過活動和游戲學會多角度、深入地觀察、分析他人和了解自我。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們學會對自己和他人有更好的認識,進而可能降低了他們的焦慮水平,減少了焦慮產生的可能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部分學生在團體輔導課之后反映“和同學關系改善了,能夠嘗試理解別人想法”、“學會和別人慢慢溝通了”,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團體輔導的價值。本研究還發現,接受講授體驗式教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與參與式教學方法的特點一致。講授體驗組的課堂內容與對照組有一定區別,即增加了有關民辦高校大學生如何正確認識民辦高校以及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內容。這一內容設定主要根據參與式教學法提倡基于學生生活實際設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了作者多年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即民辦高校學生往往對所在學校和自身作為民辦高校大學生身份有一定的消極認識。這能夠幫助民辦高校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收獲真實經驗和感受,達到共鳴和反省效果,獲得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技能和技巧。而參與團體輔導組的大學生與接受講授體驗式教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差異并不顯著。這一研究結果則與其他研究者之間有一定出入。邱小燕等人用實驗研究的方式證明了團體輔導是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并且效果顯著優于講授和團體游戲結合的方式。但是馬紅霞等研究者也通過實驗方式證明了講授方式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積極影響。另外,在實踐中,對照組部分學生確實在課后反映“對心理健康知識更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講授的方式對于從理性角度傳達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簡單、準確地理解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和對策有一定積極價值。因此,在本研究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上,單一的團體輔導方式和講授體驗方式相結合的方式效果差異并不十分顯著。
四、結論和建議
本研究表明,在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第一,團體輔導與講授與體驗結合式的課程教學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積極影響方面均顯著高于單一講授式教學的對照組;第二,團體輔導的課程教學方法與講授結合體驗式教學的課程教學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差異并不顯著。
作者:歷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