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基礎英語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
自本世紀6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由于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諸
多學科突飛猛進的發展,外語教學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過去的二十
年中,國外學者對外語學習的普遍規律,學習者的特點和具體的教學方法做了
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那么我國的外語教學研究情況又怎樣呢?我
們從50年代就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法體系。40多年過去了,
我國的教學研究也成果顯著。例如在引進國外外語教學法流派,并結合中國國
情加以應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對提高我國英語教學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我國英語教學界迄今為止還沒有獨立走出一條由堅實
的理論作基礎的英語教學路子,特別是在中小學基礎英語教育方面,更是缺乏
系統的研究。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的現狀,并指導今后
的研究工作,以推動我國外語教育的發展,筆者做了一項調查。
二
調查的資料是最近三年(1995~1997年)我國主要兩種中小學外語教學期
刊中的全部675篇文章。這兩種期刊是北京師范大學主編的《中小學外語教學》
和華東師范大學主編的《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調查分五個方面,即研究方法類型、數據類型、研究范圍、研究對象和研究
層次。
經統計發現,在675篇文章中,有189篇(占28%)屬于語言知識,對此
我們不做分類。以下是對其他486篇文章的統計結果:
研究方法數據處理
理論描述實驗思辨介紹總統計不依數據總
性性性性性計數據賴數羅列計
據1995年1753965181621514161621996年1450117117163
15131171631997年25462251171612812310161總計5614942187
524865839533486%11.530.78.638.510.710011.981.36.8100
研究范圍研究對象
小中一總教教教測學總
學學般計法材師試法計1995年1389601629322121421162
1996年13876316310321223141631997年8955816110318619
15161總計3427118148629961205650486%755.837.210061.512.6
4.111.510.3100
研究層次
本體論實踐方法論總計1995年1852921621996年1057961631997
年134999161總計41158287486%8.432.559.1100
(另外,其中涉及到相關學科理論的研究文章共有17篇,占3.5%;針對
新教材、教法討論的文章有112篇,占23%)
注:思辨性方法指對一些問題進行討論時僅隨意舉些例證。
三
從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情況來看,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
思辨性和描述性的方法(總共占69.2%)。也就是說,教研重點一是對教學工
作發表議論和看法,且在論述過程中舉一些例證;再就是對一些具體操作過程
的描述與記錄。這類文章往往缺乏理論性指導,帶有較強的主觀性,難以令人信
服。這種現象反映在數據處理類型上,就是絕大部分的研究(81.3%)都不依
賴數據,沒有進行量化分析;結果僅限于經驗總結或對某些事跡的報道。實際
上,通常所說的總結經驗,如果不是以系統地收集、分析和解釋數據的方式來進
行,并不能推動我們學科的發展,不應該被當作我們學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個人
的經驗,在實踐中產生的想法、觀點或體會可以作為一個問題或一個假設,成
為我們研究工作的起點,但是它們本身不應該成為我們學科的研究成果,不應
該代替科學研究工作本身。
大體上說,研究方法可分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兩大類(Nunan1992),
而定量方法的使用已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定量方法才是認識事
物的科學方法。近幾十年來,外語教學研究方法大的轉變莫過于定量研究方法
的廣泛運用。據Henning統計,1970至1985年期間,美國兩種主要應用語言學
雜志(TESOLQuarterly和LanguageLearning)發表的定量研究的數量分別增
長了49%和68%。在1985年,這兩種雜志刊載的定量研究文章分別占發表文
章總數的61%和92%。而在我們的研究中,只有8.6%是采取了實驗性的手段,
11.9%使用了統計方法去處理數據。這說明我們在研究方法上還有待改進。另
外,在為數不多的實驗性研究中,實驗的規范性也頗不令人滿意。受試的選擇,
變量的控制,實驗對照組的設置,以及結果分析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問題,所
以盡管文章作者宣稱作了一次實驗,很大程度上是對使用新教材和教法的一次記
錄,最后以平均分數來說明其結果。這樣,實驗(如果可以稱為實驗的話)的
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不高。我們知道,實驗的內部效度指實驗樣本結論的真
實性程度,或者說是研究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真實的程
度;外部效度是指實驗總體結論的真實性程度,即實驗的樣本結論推廣到特定范
圍的總體時的有效程度。實驗缺乏內部效度則其本身的科學性不強,精確度不
高;缺乏外部效度則推廣價值不大,這項實驗就會失去其實用價值和普遍意義
(Seliger1989)。如此看來,我們研究方法的現狀令人擔憂。根據Nunan(1992)
和Seliger(1989)的理論,實驗要有明確的理論依據,要提出實驗假設,要
把變量交代清楚,并描述實驗對象和科學分析結果等。但我們的實驗卻缺乏這
方面的陳述,從而影響了實驗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也不利于實驗結果的普及、
推廣與運用。
看來,提高實驗者的外語教學理論水平,加強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的
指導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我們確實應該在大學開設研究方法及其有關的(如
統計學)課程。
筆者認為,以后我們的外語教學應加強定量研究,不僅在數量上要增加比例,
在質量上也要提高;并在合乎實驗規范的基礎上,更多地嘗試運用推斷統計,
多變項分析等科學的方法。
四
從研究范圍來看,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有過于偏重中學之嫌(小學僅占到7
%)。固然,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占有主導地位,無論從所學內容還是從持續
時間來看,都顯得更重要一些。但隨著小學英語課的普遍設置,對小學英語教
學的研究也不容忽視。
首先,根據語言習得規律和兒童善于模仿,勤于開口等特點,對外語教學進
行研究。例如在語音、書寫及淺顯的日常交際用語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訓
練,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從中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為中學及更
高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可以為中學的外語教學提供一個較高的起點。
但如果不注意對小學生學習心理、學習規律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學不適宜,
就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過早出現"兩極分化”,對以后的進一步學習造成不
良影響。所以,小學英語教學也是引導學生入門的關鍵所在。而且,從應試教
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也必須在小學英語教學上有所體現,這同樣需要我們深入研
究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
其次,只有對小學英語教育做了充分的研究,才能搞好中小學教學上的銜接,
實現順利、高效的過渡。否則勢必在人力、物力和時間上造成浪費,也會給中
學的教學帶來困難。目前,我國小學英語教學比較混亂,缺乏統一的教材,各
地、各校都各行其是,這對教育的發展極為不利。
所以,在談到基礎英語教學研究時,一定要給小學英語教學足夠的重視,充
分發揮這一“準備階段”的積極作用。
五
從研究對象來看,除對教法進行重點探討外(61.5%),也兼顧了對教材、
教師、測試、學法等方面的研究。這說明我國的研究工作者已意識到了教法以
外其他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這與"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研究局限于對具
體教學法優劣的無休止的爭論"(束定芳,莊智象1996)相比較,是一個積極
的進步。另外,自使用新教材以來,對新教材、教法的討論占到了總體研究的
23%,這說明我們對變化并非麻木不仁,而是在積極探求一種更適宜的教學方
法,并努力提高教材的編寫水平和教學水平。
在進步之中,筆者感到,稍嫌欠缺的是對教師和學法方面的研究相對不足。
首先,對于有些教師缺乏系統的外語教學理論方面的學習和培訓,以及教學能
力不強等現象應予以重視。實際上只有加大對如何提高師資水平的研究力度,
才能更大地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隊伍直接關系到教研成果的推廣和教學法
的實施,是聯系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的中間環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
來微格教學就是一項積極而有用的教研成果,它可以對教師的十種技能進行訓
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外語教師培訓形式。今后我們還需要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的
研究,為切實提高教師素質服務。
另外,我們知道,60年代以前,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是"教",即教法和
教的過程;進入60年代以來,開始轉向了對學習過程的研究,不僅探討學生怎
樣"學會"外語,更重要的是要探討學生如何"會學"外語,因為"授人以魚,
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而我們對這一變化似乎還不太敏感。
很多文章只是描述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操作,卻沒有對學生一方給
予充分的重視。"教師講,學生記,課后完成作業就了事"的現象仍嚴重存在。
關于學法研究方面的文章不但很少(10.3%),而且主要集中在解題方法的研究
上,更缺乏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實際上,學法研究不僅包括學生智力的開發,
還包括學生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動機、信心等的培養。如果我們不注意這方
面的研究,不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就很難獲
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借鑒前人的理論體系,例如學習的特征、學習過程
的結構、各種學習類型的意義、學習的生理機制、影響學習的各種內部因素等,
使學法研究更具科學性。只有把教法研究和學法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
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為外語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學計劃、目的
通過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才能實現。重視學法研究已成為中外外語教學改革的共
同趨勢,所以我們也需要加大學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六
從研究層次來看,一半以上(59.1%)的研究限于具體的方法論,而只有
8.4%為本體論層次的研究;涉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更少,僅占3.5%。本體論研
究的是語言和語言使用的本質,語言學習的本質及外語教學的本質等;實踐論
研究的是外語教學的組織實施、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編寫、聽說讀寫能力的
培訓,以及外語測試等;而方法論研究的則是具體的方法和手段(束定芳,莊
智象1996)??磥恚壳拔覈行W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還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
大部分教研成果來自于方法和手段實施方面的經驗,缺乏有力的理論指導,也沒
有吸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這對提高我國外語教學的整體水平,對提高我國外
語教學理論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極為不利。理論來源于實踐,而又高于實踐,
指導實踐;反過來,實踐又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并對理論進一步深化,從而使
人的認識不斷螺旋式上升。在外語教學中,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也是如此。所
以,今后我們必須提高外語教學研究的層次,在理論上多下功夫,弄清幾類本
質問題,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
筆者認為,造成目前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本體論的研究需要有較高的
理論水平做基礎,而這是許多教研人員,特別是廣大教師所缺乏的;二是這類
研究的結論或成果雖然對教學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對一般教師來說,往往不
能"立竿見影"地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能直接用于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
因此對于這類研究也只有"望洋興嘆"了。然而,這類研究的缺乏會導致貫徹
教材指導思想時的力不從心或盲目跟從,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
一定要加強理論層次的研究,再也不能忽視合理的理論指導,而模仿自己的老師
或根據自己認定、熟悉的教學方法來授課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對于本體論的研究,我們既要實行"拿來主義",吸收國
外教學理論的先進成果,也要立足于我國國情,具體分析;既要借助相關學科
的成果,又要注重本領域的研究,真正為我國的外語教學服務。在研究過程中,
要盡量避免科研和實踐脫節,應該鼓勵廣大教師加入到科研中來,把本體論、實
踐論、方法論三個層次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
七
從以上的調查及分析中我們看到,我國目前的基礎英語教學研究工作,無論
從研究領域、研究方法,還是研究層次來看,都具有了相當的水平,對教學質
量的提高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有待改進或提高的方面,
例如對理論的研究比較欠缺,研究方法的掌握還不夠完善,對小學的研究偏少偏
輕,對學法研究不夠等,這些是我國教研現狀的不足之處,同時也為我們今后
更進一步的研究指引了方向。
搞好英語教研工作與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是相輔相成的。英語教研工作以提高
教學質量為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則應以教研工作為基礎。教研工作主要有五方
面的作用,即參謀作用、導向作用、預測作用、伯樂作用和培訓作用(王克非,
1994)。所以,我們要以基礎英語教學研究的現狀為起點,肯定成績、找出不足、
認清方向,努力提高我國教研工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