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藝術創作靈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靈感是一個被人們掛在嘴邊的詞語。靈感在藝術創作中往住幫助藝術家啟動藝術思維,靈感有著偶然性、開塞性、亢奮性、差異性等特點才使得它能夠在藝術創作中發揮那么大的作用。但是靈感也不是萬能的,有了靈感還要經過藝術家的整理加工,把靈感融合在藝術品之中才能創造出偉大的藝術品。
關鍵詞:靈感;偶然性;開塞性;亢奮性;差異性
或許是喜歡書畫的緣故吧,只要看到各種線條、豐富的色彩就想用它們畫點什么,特別是心靈之弦受到撥動時,瞬息之間用線條、色彩表白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時,自己是最激動的,也是最快樂的。這個撥動藝術家心靈之弦的東西是什么呢?是靈感,沒有靈感,藝術家的創作源泉就會枯竭,藝術家就失去了創作的動力。但是靈感不是藝術,靈感要經過藝術家的作品表現出來,它才成為藝術。
“靈感”一詞首先出現于古希臘,由“神”和“氣息”兩個詞合成。靈感的寶貴在于它迸發的火花。我國《辭海》(1989年版)解釋“靈感”說:“一種人們自己無法控制、創造力高度發揮的突發性心理過程。即文藝、科學創造過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緒高漲、思慮成熟而突發出來的創造能力?!边@一界定牢牢抓住了靈感的創造性特點。
靈感在藝術創作中往往幫助藝術家啟動藝術思維。那么靈感有什么特點使它能夠幫助藝術家創造出有價值的藝術品呢?在我看來,有著其它心理現象所不能比擬的優點正因為靈感有以下特點:
一、靈感的偶然性。
靈感往往是期而不至,卻可能不期而至,主體不可預料到它到來,更談不上有意識地駕馭它了。恰如謝榛所感嘆的:“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四溟詩話》)瓦格納在《自傳》中談到,他在創作描繪萊茵河的三部曲時,一個開場調一直未想出來;不期某次乘船過海,午后微睡,夢中聽到仿佛樂曲的激流聲,醒后譜寫下來解決了疑難。
當靈感來臨時,詩人仿佛得到了神靈的幫助,能夠毫不困難地賦予作品以完美的藝術形式。詩人們都知道:在靈感中寫成的作品,事后往往無須多加修改。它們的形式是那樣完美,它們的結構是那樣和諧,它們的韻律是那樣美妙,一切都仿佛只能如此而不能是別一種模樣,正像榮格所說:“它們好象是完全打扮好了才來到這個世界,就像雅典娜從宙斯的腦袋中跳出來那樣?!边@說明完美的藝術形式常常并非來源于外在的技巧,而是直接來源于靈感。許多詩人往往在技巧并不成熟的時候就創作出驚天動地的作品,而到了老年,技巧日臻圓熟,卻再也創作不出那種天然渾成,不假雕飾的好作品來。[1]
靈感有時來有時不來,于是藝術家想出種種方法來招邀它。招邀靈感的方法也很可注意。意大利戲劇家阿爾菲那里(Alfieri)在聽音樂時想象力最盛,他的作品大半是在聽音樂時想成的。李白在飲酒時創作力最大,杜工部有“李白斗酒詩百篇”之語。美國愛倫·坡(Allenpoe)和英國德·昆里(DeQuincy)都借助于鴉片。法國的伏爾泰和巴爾扎克都借助于咖啡。盧梭有所思索,則露頂讓赤熱的太陽曬頭腦。尼采要在散步時思想才容易涌現。中國的李長吉也有“驢背尋詩”的故事。歐陽修在《歸園錄》里說:“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唯此尤可以屬思耳?!边@些招致靈感的方法、目的不同,有的是在提起精神,但是大部分是要造成夢境,使潛意識中的意象容易涌現。音樂、鴉片、酒、強烈的日光以及騎馬、登廁都有催眠的功效。[2]
二、靈感的開塞性。
陸機在《文賦》中說:“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彼囆g構思中的突然“開塞”是由于大腦神經活動的擴散與泛化使某些神經細胞脫離抑抑而產生。
在創作中,由于意識活動的惰性及知識經驗的凝集性,使新形象很難構建。在靈感狀態時,大腦各個部分的興奮性均有所提高,使大腦機能系統的高度可塑性得以實現,并從而脫離原來思路的常軌。這種機能系統的可變性與可塑性是靈感的重要機制。正如劉勰所說:“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3]
靈感是突然迸發又倏忽而逝的,在靈感沒到時就算你滿腔熱血也是無濟于事。記得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里面有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藝術家苦思暝想要設計出一個好的作品來可是卻設計不出來,最后當他在失望之時想起她以前流產掉的那個自己的孩子,突然靈感一現,他想起可以用自己幫未出生的兒子做的小木馬作為原形來創造一個好的作品來,他的思路頓時開悟?;蛟S真的如那句話:“有故事的人才能創造出璀璨的藝術品來?!币郧八洑v的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如果不能忘記,不妨把它化成你創作的動力。當以前的一切化為靈感引發你心中點點漣漪,讓你創造出不朽的藝術品,那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三、靈感的亢奮性。
亢奮性,即柏拉圖所謂“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此時作家往往精力充沛、高度興奮、才思敏捷、浮想聯翩,正所謂“精鶩八極,心游萬仞”,“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陸機《文賦》)。由于靈感是心靈深處迸發的創造性火花,意味著對日常自我的輝煌超越,因而總是伴隨心境的亢奮,前人稱之為“迷狂”。郭沫若曾自述經驗道:“每當詩的靈感襲來時,就象發瘧疾一樣時冷時熱,激動得手都發抖,有時抖得連字也寫不下去。”據說《鳳凰涅槃》是他一天之內寫出來的,前一部分是上課時詩興襲來的記錄,后半部分是夜里忽來“意趣”,激動得牙關打顫時伏在枕頭上完成的。[4]
任何時候,只要人擺脫了意識的羈絆或獲得了某種特許,他就可能在特定的場合陷入這種高度亢奮的迷狂狀態。酒神儀式、狂歡節、宗教游行,甚至精神病,都是在解除壓抑或喪失理智的情況下發生的。
四、靈感的差異性。
在靈感狀態的表現上,人與人存在著顯著的差別。有的人很少有靈感來“拜望”他,而有的人則有用之不竭的靈感。蘇軾在《文說》中寫道:“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泊泊,雖一日千里無難?!痹娙烁璧略啻沃赋?,拜倫有著驚人的靈感。他說:“就他來說,靈感代替了思考。他被迫似的老是不停地做詩,凡是來自他這個人,特別是來自他的心靈的那些詩都是卓越的。他做詩就像女人生孩子,他們用不著思想,也不知怎樣就生下來了?!盵5]這個就是為什么有的人一生不用怎么努力就能夠創作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而有的人就算再努力,他的作品也是一般般的原因。
在一個人身上,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靈感狀態的表現。古代詩人江淹,在其青少年時期不乏靈感的表現,在其高官厚祿之后,他的靈感也就稀有了。唐代詩人杜甫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安史之亂爆發之后,杜甫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而在做左拾遺的時候他沒有創造出不朽的作品來。
人類產生靈感的能力,隨人的生理機能的發展而發展。據心理學家研究,在十八個月的嬰兒身上開始出現靈感的能力,隨生理機能的逐漸成熟,青年的靈感尤為旺盛。同樣,它也隨人的生理機能的衰退而枯竭。古稀老人,知識與經驗達到某種“高峰”,但其靈感能力則十分鮮有。
靈感的來源很廣,可以是記憶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所積累的經驗將是創作時靈感的來源之一,當藝術家童年時父母亡故或離異、家道中落等的痛苦經驗對其性格和氣質的影響尤其巨大,并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他的創作的題材選擇、人物原型、情感基調、藝術風格等。[6]
靈感雖然美妙,但也有其局限性。靈感在藝術思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藝術思維的主干是形象思維,并且含有抽象思維成分。I·里布特說得對,靈感“并不能導致一個完美的作品”[7]。這首先是因為,靈感一般只作用于藝術構思的關節點,藝術構思過程還需要其他思維形式的參與,如英國詩人霍斯曼談到自己的切身體驗,一次他穿過一條街道的角落時,整整花了他一年工夫才完成。應該說,鴻篇巨制尤其如此。其次,藝術構思還須賦予意象世界以盡可能完美的形式,而僅從靈感中迸發出來的形象大多是粗糙的雛形,一般需要冷靜的加工和完善。列夫·托爾斯泰曾指出:“當你從情感里去寫的時候,有那么多思想涌進你的腦子,有那么多的意象涌進你的想象,有那么多的意念涌進你的心,以致字句成為不精確,不充分,不順從,粗糙?!盵8]比較一下郭沫若的《鳳凰涅槃》和聞一多的《死水》,就能見出托翁所言非虛。
藝術創作猶如高溫煉鋼,一是足夠的優質礦石,另一是足夠的高溫。藝術家的知識、技能、熟練乃是藝術創造的“礦石”,而他的靈感狀態乃是藝術創作得以完成所必須的“高溫”。這兩者的“巧合“方能制作出優秀的藝術品來。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既要好好利用稍遜即逝的靈感,同時也要對靈感進行整理加工,才能創造出偉大的藝術品來。
參考文獻:
[1]馮川.文學與心理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80
[2]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91~192
[3]周冠生.文藝心理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97
[4]胡家祥.文藝的心理闡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45
[5]朱光潛.歌德談話錄[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64
[6]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5
[7]上海師范學院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文藝理論爭鳴輯要(上冊)[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498
[8]段寶林.西方古典作家談文藝創作[M].春風文藝出版社.1980,53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