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院校改革教學大學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構建一個中心理念———教學方法關乎“教”與“學”
學生進入大學階段,至少已經有11年的語文學習體驗。但對于諸如“什么是語文?”“為什么到了大學階段還要學習語文?”“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何在?”“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聯系和區別在哪里?”“應當怎樣學學語文?”這些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未認真思考過。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學方法按其本意,不僅指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與學構成了教學方法體系中兩個矛盾的側面。”所以,讓學生明確上述問題自然成為大學階段學學語文的第一課,也成為學生學好大學語文及今后人生語文的一個必要的鏈條。對上述問題理解不透徹或出現偏差,都會影響學生學學語文的方法出現問題,從而影響大學語文課的教學效果。教師如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準確而透徹的解讀上述問題,成為教師教授大學語文面臨的第一個重要問題。鑒于大學語文課是人文素質教育課的課程定位,對于上述問題的解讀不能采用耳提面命式的灌輸式教學法,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一股腦兒堆砌到學生那里。而應當“首先研究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方法”所以,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在課文文選的講讀前,用2學時的課時,設置一個題為“漫談大學語文”的講座,在一個相對輕松活潑的氛圍中,讓學生知無不言地發表對相關問題的理解,期間融匯學生中學階段的所學,大學語文課程中將要涉及的相關內容,貫穿文學鑒賞理論的知識,引導學生梳理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概念,而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區別也正在于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側重點不同,大學語文更為重要的使命是在于通過對經典文本的引導性、示范性的解讀,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提升氣質、滋養心靈、健全人格的作用,對于醫學院校的學生而言,醫學與文學盡管屬于不同的科學體系,但在關注“人”這點上不謀而合,醫學療救的是人身體的創傷,而文學關注的是人心靈的安頓。明確了這兩點,學生對如何學學語文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不再將目光聚焦在中學語文所關注的對字詞的解釋和段意的分析,而是通過本文的解讀,提煉出關乎“人生”“生命”等普遍性的感悟,從而對今后的人生起到積極的作用。幾年的實踐證明,通過“漫談大學語文”的講座,激發了學生學學語文的興趣,愿意主動地去接近經典,為下一步學習文選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選擇兩種基本方法———“講授法”與“討論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教學內容、學生層次等因素有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嘗試選取多種教學方法,相較而言,以“講授法”和“討論法”為主。
(一)講授法———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講授法是以教師講述、講解、講讀、講演為主要方式來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方法。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鑒于大學語文課內容多、課時少、所講篇目大多為思想博大精深,詞采華美典雅的經典名篇等因素,運用講授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課上45分鐘的時間,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從而引導學生獲得有益的人生借鑒。但運用講授法不等于滿堂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以點帶面的講授法。學生進入大學以來,已經學習了至少11年的語文,已經有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的積淀。但全都是零散的、片段式的。所以,在大學階段,亟需一種可行的方法將這些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提升氣質、凈化心靈。所以,運用專題式的講授方法恰恰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舉例而言,無論何種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都會選擇7至8首唐詩,一般而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均有入選篇目,而且,至少2至3首是中學階段學過的,那么,這些篇目怎么去講?筆者開設了一個“唐詩與‘詩唐’”的專題。將唐詩的解讀放到整個唐朝的背景中去,從聞一多先生提出的“詩唐”理論去解讀唐朝是一個詩歌成為全民社會化活動的重要媒介和載體的朝代,是一個人人寫詩、人人愛詩、人人讀詩的對詩歌狂熱追求的朝代,了解了這個背景,學生理解唐詩為何興盛,詩人在唐代為何受到尊重等問題就非常容易。此外,結合當時的歷史和文學自身發展規律勾勒出唐詩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不同面貌及產生的原因,將入選的7至8首唐詩全部放在相應的時間段去解讀分析,學生就會有一個整體宏觀的把握,除了課本精講的這些篇目外,閱讀課外篇目也會有章可循,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討論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講授法雖然是目前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但畢竟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容易流于枯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討論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的思想,真正實現教學互動。此外,討論過程對于教師而言也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學生獨到的見解會沖擊教師的既有思維模式,發現自身的不足,拓寬思維的廣度。所以,討論的過程不僅是一個鼓勵和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過程,更是教學相長的過程。舉例而言,《垓下之圍》是《史記》中的經典片段,出自《項羽本紀》,塑造了西楚霸王項羽英雄末路的悲涼與豪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僅僅負責對文意的簡單疏通,其余的時間全部交由學生課堂討論,討論的初始論題由教師設置:“‘訣別虞姬’、‘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景中,你最喜歡哪個?”“項羽自刎前,明明可以渡江,但為什么選擇了放棄?”“你贊成項羽自刎嗎?”學生會對既定問題展開討論,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會自行牽扯出相關的問題,比如項羽失敗的原因;與劉邦相比,輸在哪里;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對當今人生又有什么樣的啟示?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學生就會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一步步接近課文的教學目的,在輕松、生動、活潑的氣氛中探討“如何對待生命”、“如何看待生與死”等嚴肅的論題,對于醫學院校的學生,懂得“尊重生命”,能夠“正確的對待生與死”,《垓下之圍》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充分考慮“教”與“學”雙邊活動
課堂教學是以教師施教和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的教學過程。而教師的教并不是教學過程的目的,學生按照目標要求的學,才是教學過程的目的。因此,在選擇運用教學方法時,必須充分考慮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有利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上述講授法和討論法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的兩種基本方法,并不意味著一堂課上只是單純地運用其中一種,而是根據教學實際,交叉靈活運用,并嘗試結合其他的教學方法。
1.誦讀式教學法。這是讓學生在初步領會課文(認字、解詞,懂得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逐步加深理解的教學方法。朱熹曾對誦讀提出要求說:“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多誦數通,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大學語文當中的古代詩詞,朗朗上口,意境渾融,例如《蒹葭》、《春江花月夜》、,均要求學生高聲朗讀并背誦。
2.以欣賞活動為主的語文教學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語文教學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誦讀、揣摩、體味、感受文學作品的優美處,以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恰當地運用該方法,根據條件,聆聽文選相應的錄音,觀看視頻片段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比如在講《詩經》的時候,播放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會上演繹的《關雎》,之后請學生來談感受,學生會總結出———《詩經》本是和樂的,之后再去講解《詩經》是禮樂文化的產物,學生就會非常直觀。
3.練習式教學法。這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與要求,指導學生自學教材后,由學生獨立完成一定的書面作業或實際操作,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方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可適當輔助此方法。比如,學完金圣嘆的《不亦快哉》后,可布置學生去讀林語堂、李敖等仿寫的《不亦快哉》,之后自己去寫一篇《不亦快哉》。以上是對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探析,要使大學語文教學真正擺脫傳統教法的禁錮,充分發揮教學方法體系的整體功能,還必須通過改革考核方式來加以保障,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
作者:郭靜包紅梅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