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寄宿制中學學生養成教育方法途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邊遠農牧區,寄宿制中學是落實基礎教育政策,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對于寄宿學校的學生而言,養成教育從學生的行為習慣出發,通過長期的訓練與培養,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塑造學生健康的行為習慣。基于此,本文從目前邊遠農牧區寄宿制中學學生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出發,結合養成教育要求探究教育教學管理的方法、途徑及策略。
關鍵詞:邊遠農牧區;寄宿制中學;養成教育;實踐策略
引言
英國惠特曼曾說:“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知識對于學生的成長固然非常重要,而優秀的品行與良好的習慣對學生來講更是終身受益。目前我國一些邊遠農牧區為落實基礎教育政策,紛紛建立寄宿制中學,并結合中學生的發展特點構建養成教育模式。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為訓練入手,按照一定目的長期地教育和培養,綜合多種方法,最終實現學生良好習慣塑造的一種教育理念與實踐方法。但是,通過對邊遠農牧區寄宿制中學的教育管理調查來看,學生在“學、住、吃、行”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針對此,教育工作者應從以下幾點出發,落實對學生的養成教育。
一、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相關策略
1.教學過程當中滲透養成教育
學生在進行課堂教學學習的過程當中,不僅要學會教師所傳授的文化知識,更是要通過學習養成自身的道德品質以及學習行為等。為了能夠在教學過程當中有效結合養成教育要求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教學,我們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滲透式養成教育。首先,我們應當在教學計劃當中將養成教育作為主要目標,課堂實際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以及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師應當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結合養成教育的教學要求,滲透對學生品德、行為習慣以及能力的教育培養。在這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進行實踐教學,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進行滲透,使學生能夠養成優良的學習習慣。最后,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科,對學生進行不同的養成教育。例如,政治學科,它是作為學生養成教育的主要學科,同時政治學科教育能夠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對學生進行高效的養成教育,結合課堂教學與養成教育的教學模式,逐步滲透進對學生的課堂教學當中,使不同的學科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
2.教師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師最基礎的標準就是為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明白學生榜樣的內涵所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甚至會對學生未來的成長道路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在結合養成教育的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從自身的思想品德出發,以身作則全面地在學識以及學風上為學生發揮表率作用,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的心目當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是完美的。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的一些要求,教師應當自身也要做好,要求學生不能做某些事,自身也不能去做。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能夠講文明懂禮貌,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對每一位學生應當負起責任,不能對哪一部分學生偏袒,更不能忽略掉一部分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夠進一步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例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打掃衛生,一起參加教育勞動,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學習過程中,教訓應當引導學生認真進行學習,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在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時,應當與學生建立平等交流的關系,認真細致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具有相當強的時間觀念,培養學生不遲到的良好行為習慣。這些從表面看來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學生的心思細膩,往往能從細節上發現問題,教師應當對這些細節做出表率,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3.寄宿制學校團組織與養成教育相結合
在學生群體當中,學生團組織在學生的心中具有標志性的作用,對學生而言是相對先進的學生組織,在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過程當中,應當充分發揮團組織對學生的模范作用。因此,學校方面應當對學生大力宣傳團組織的相關知識,加強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的思想教育。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與團組織一起進行一些公益活動,例如,植樹勞動、幫助弱勢群體等活動,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在寄宿制學校教育活動當中,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一些評定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團組織當中,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逐漸強化自身的養成教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讓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滲透以人為本理念,關注學生的健康發展
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為學生更好地適應寄宿學校環境,乃至以后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行為習慣基礎,因此,邊遠農牧區寄宿制中學在教學管理中應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學生作為教育管理的核心,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在寄宿制中學養成教育中,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管理方案,合理應對中學生在成長中的困惑,并做好思想行為上的糾正與引導;在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關心學生,尤其是在學生第一次離開家長獨立生活的情境下,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與溫暖;服務學生,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教育管理規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搭建平臺;注重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未來著眼,優化良好行為養成教育策略。
三、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增強學生的歸屬感
校園環境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在校園生活當中,感受到和諧的校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環境當中進一步強化自身的養成教育。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利用校園當中的一些基礎設施,使學生能夠產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當學生生活在良好的教育環境當中,就會潛移默化地進行養成教育,這對學生的行為習慣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態,都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在寄宿制學校內,很多學生在進入校園后會出現各類不適應的狀況,對于寄宿制學校,很容易產生一些不確定的陌生及恐懼,因此不能夠全身心地進入到學習當中,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以致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進一步使學生產生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寄宿制學校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及自身辦學條件出發,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加強對寄宿學生的照顧及管理,使學生能夠在寄宿制學校里感受到安全感及歸屬感,以此可以使學生配合老師積極學習。比如,有很多學生第一次來到寄宿制學校,一部分學生不注重個人衛生,還有一部分學生不愛護校園環境設施等,教師們可以在學生宿舍之中,懸掛一些帶有鼓勵及關愛字樣的條幅,同時也可以在校園宣傳欄當中,張貼一些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文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可以在教室宣傳欄當中張貼一些三好學生的學習事跡,以此來激勵所有的學生共同進步。
四、引導學生自我管理,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寄宿制中學學生入校后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就是生活無法自理。如一些學生長期處于父母的照顧之下,生活自理的能力嚴重不足;一些學生雖然基本上能夠實現自理,但是與寄宿學校的管理存在沖突等等。針對此,養成教育過程中,學校、教師應將提高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作為工作的重點,以提高學生適應寄宿環境的能力。首先,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目標,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確定層次化發展要求,并加強《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文明住校生標準》《星級宿舍評比制度》等制度規范的落實,對學生的生活自理提出明確要求;其次,深入生活細節,從刷牙、洗臉、疊被、系鞋帶、清理房間、洗餐具,妥善保管各類物品等東西,為學生提供示范,并激勵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共同成長;最后,開展比賽競爭活動,如每一個學期組織一次疊被子、穿衣服、整理房間等競賽活動,激勵學生在生活自理方面不斷提高要求。
五、塑造學生行為模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過對邊遠農牧區寄宿制中學學生的調查分析發現,一些學生在行為習慣上存在明顯的不良傾向,例如缺乏文明禮儀,衛生習慣不佳,自我約束能力不強,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等等。針對此,學校、教師應結合養成教育要求,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引導與培養。首先,落實德育工作,從思想層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學生規范自我行為的意識。例如教師可以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為主題,展開教育實踐,為學生介紹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習慣造成的危害,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同時結合季節性流行病為學生科普醫學常識,介紹日常衛生管理規范,進而塑造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其次,注重長期的滲透與指導。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基于此,學校應從學生入學之日起,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管理規劃,并結合學生的行為塑造落實到日常工作中來,深入管理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養成教育。最后,注重對學生行為習慣的監督、評價以及引導。學校應根據學生行為習慣的相關規范,制定教學管理評估標準,定期展開對學生的檢測與評估,并配合相應的獎懲措施,將學生的行為習慣塑造與綜合素質的評估掛鉤,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責任感,培養自我行為管理的能力。
六、豐富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調查發現,邊遠農牧區寄宿制中學學生對于教學實踐活動抱有極大的興趣,相較于沉悶的課堂知識講解,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基于此,邊遠農牧區寄宿制中學在養成教育實踐中,應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拓展教學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實踐活動形式,例如結合本土文化組織體育運動、歌舞活動、社會實踐等等,引導學生根據興趣偏好參與其中;同時加強對學生實踐過程的規范管理,加強情感教育與行為引導,讓學生在濃厚的實踐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養成教育,并主動規范自身行為,提高實踐活動效果。
七、結束語
總之,寄宿制中學在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邊遠農牧區寄宿制中學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應充分認識這一優勢,并結合中學生的成長規律,制定長期可行的養成教育策略,完善教學管理方法,促使學生逐漸適應寄宿制學校環境,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薛秀琴,蒯文和,黃鋒,田亞寧,王婷婷,任吉紅.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寄宿制學校衛生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9,30(05):358-360+368.
[2]高八民.西藏農牧區寄宿制中學學生管理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對山南市某寄宿制中學的調查分析[J].西藏教育,2018(05):55-58.
作者:杜文蒼 單位: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