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繪畫幼兒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界定民間美術植根于鄉土,來源于人民大眾。劉忠紅在《民間美術:中國傳統美術的根基》一書中對其有更明確的闡釋:“民間美術是一種由勞動人民創造出的生活與審美結合的文化藝術,被魯迅先生稱作‘生產者的藝術’。”民間繪畫是民間美術的一部分,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獨立性的繪畫樣式,如年畫、扇面畫;二是附屬性的裝飾圖案,如剪紙紋樣、風箏、臉譜、泥塑、刺繡等。
二、民間繪畫理論特征
民間繪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代表著“民族文化群體的中國本原宇宙觀、美學觀、感情氣質、心理素質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應了中國本原文化的哲學體系、藝術體系、造型體系和色彩體系。”從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可以看出民間繪畫具有內容多樣、色彩豐富、構圖簡潔的特點。
1、內容上———趨利避害、求吉納祥民間繪畫流傳于民間,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內容囊括了生產勞動、衣食住行、人生禮儀、節日風俗等多個方面,蘊含著濃厚的鄉韻、鄉風、鄉情,且多運用諧音、象征等手法,通過典故、寓言故事,來表達吉祥、喜慶、教化的意味。如剪紙和刺繡圖案中常借鑒的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桃、竹、魚、蓮、牡丹、喜鵲等,幾種吉祥物象并置又會組合出如五福捧壽、三羊開泰、年年有余、金玉滿堂、喜報三元等吉祥寓意。民間繪畫中所表現出的吉祥意味,與中華民族自古流傳至今的“趨利避害、求吉納祥”的心理趨向息息相關。不僅如此,中國人民融合了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使作品體現出意味深長、生動有趣、雅俗共賞的特點。
2、色彩上———色塊豐富、自由奔放世間的色彩紛繁多樣,中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將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煉,總結出了“五色論”———青、赤、黃、黑、白。民間繪畫中的用色,與中國傳統的五色論息息相關。首先,民間繪畫的色彩多為紅、黃、藍、綠這樣的飽和色,色彩純度高,色塊單純艷麗、鮮明飽滿,這充滿生命張力的色彩充滿著喜慶吉祥的韻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間繪畫多運用色彩對比,如色相對比、冷暖對比和互補色對比等。有訣曰:“黃馬紫鞍配,紅馬綠鞍配,黃身紫花,綠眉紅嘴。”現代色彩理論指出,紅與綠,黃與紫是互補色,互補色并置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且兩種顏色相互襯托更顯艷麗;再者,民間繪畫用色也會注重色塊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將一種顏色設為主體色彩基調,其他顏色的小面積色塊起反襯和裝飾的作用。如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黑紅搭配,在臉譜、春聯中經常會運用,這樣的色彩搭配體現著朦朧的原始美感,具有現代裝飾色彩效果。
3、構圖上———畫面飽滿、散點透視中國民間繪畫的構圖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采用與西方“焦點透視”相對應的“散點透視”,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視點可以自由游動,畫面飽滿,這在民間年畫中多有體現;二是具有中國裝飾繪畫構圖特點,如剪紙紋樣中的太極式構圖。
三、民間繪畫理論對幼兒美術教育的作用及建議
1、提升幼兒審美能力中國民間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幫助幼兒提升發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首先,民間繪畫質樸、率真,這不僅僅表現在物化的藝術語言上,而且要追溯到心靈的純真、樸實,“民間美術的率真使它的創造如童年的天真,既沒有裝腔作勢、無病呻吟,也沒有矯揉造作。”民間繪畫中所表現出的自然、質樸與幼兒繪畫中異想天開的趣味相契合。在民間繪畫的熏陶下,幼兒的心靈得到凈化,創作時更加純粹、隨心所欲;其次,民間繪畫所采用的“散點透視”實則是無透視,這樣沒有規則和秩序,更有利于幼兒異想天開地表現事物,天上的、地下的、想象的、現實的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在畫面中;再者,民間美術色彩豐富、對比強烈,傳達出喜慶、生機、熱情和活力,幼兒開朗、活潑、生命力旺盛,這決定了他們更喜歡高純度強對比的色彩。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層次,創設富有民間美術色彩的生活與活動環境,通過藝術的滲透,增強幼兒對民間繪畫的情感。
2、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民間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一種物化了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通過民間繪畫中喜聞樂見的造型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的形式更易于幼兒接受。再者,民間繪畫是民間藝人通過對生活的提煉和升華而創造出來的作品,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在教育時可以先讓幼兒喜歡這些民間藝術,再進一步揭示民間繪畫的精神內涵,使幼兒了解其中隱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底蘊。
3、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和教化作用。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強調了繪畫的社會文化功能,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意義。民間繪畫從內容和題材上,將思想理性內容融入藝術形式中,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達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在民間繪畫作品中,常以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古圣先賢為主要題材,旨在宣揚忠孝賢良、勸善戒惡等儒家倫理道德思想。通過民間繪畫中到的底蘊比較深刻的題材進行主題教育,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道德認知、激發了道德情感、增強了道德意志、規范了道德行為。
作者:高星單位:洛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