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剖析對蛋黃果的研究進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蛋黃果的生物學特性
蛋黃果屬常綠小喬木熱帶果樹,株高6m左右,樹冠半圓形或圓錐形;主干及主枝灰褐色,樹皮縱裂,未成熟枝條披有褐色短絨毛;葉片互生呈螺旋狀排列,厚紙質,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26~35cm,寬6~7cm,葉緣微淺波狀,葉片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片中脈在葉面微凸起、在葉背則明顯凸起;花聚生于枝條頂端葉腋,每個葉腋有花1~2朵,花小,長約1cm,雄蕊多枚,部分退化,雌蕊花柱很短,柱頭不明顯,子房圓錐形,5室;肉質漿果,果形變化大,多為球形、桃形、長卵形或紡錘形、蘋果形等,果蒂微凹,果頂常有乳頭狀凸起,未成熟果實青綠色具有白色乳汁,熟果黃色。食用部分為中果皮,肉厚,質疏松,粉質橙黃色似蛋黃,汁液少,儲存2~5d軟化即可食用;內有種子1~6枚,種皮堅硬,褐色,具有光澤;一年中常常花蕾、花、小果、熟果同時并存,其中7月和11月熟果最多,11月之后雖有花果但易落果,小果期遇低溫果實變硬,不能成熟,品質差。在臺灣大多5-6月開花,花期長,12月開始成熟。常見有3種果實類型:桃形和紡錘形,果實較小,單果重100~150g,果頂乳突常歪向一邊,產量高,不易裂果,種子也較少;圓果形,端正且較大,一般單果重150g以上,產量低,內含種子2枚以上。植株粗生易長,病蟲害少,偶有介殼蟲危害,花果期有少量煤煙病發生[1]。
2蛋黃果在國內的分布
蛋黃果在我國海南文昌、瓊海、萬寧、瓊中、儋州,廣東廣州、新會,潮州,廣西南寧、梧州、桂平,云南保山、西雙版納、紅河州河口,臺灣,福建等熱帶亞熱帶省區均有栽培種植。其中廣東、海南、云南大部分地區以此作為優稀果品栽培,而廣西常作為綠化樹栽培[2]。蛋黃果適宜在我國北緯24°(北回歸線)以南地區種植,包括廣東饒平、潮安、從化,廣西梧州、百色,云南開遠、臨滄、盈江、保山、河口,福建漳州,以及臺灣的臺中以南的全部地區。這些區域為我國熱量最豐富、降雨量最多的濕熱地帶:年平均溫19.3~25.5℃,7月平均溫23.8~29℃,1月平均溫11.9~20.8℃,絕對最低溫-1℃以上,年平均降雨量832~1666mm,無霜期340~365d。廣東省是我國適宜栽培蛋黃果面積最大的省份,除了粵北部分地區因為氣候條件所限不宜種植外,其余地區均可種植,主要包括廣州、東莞、惠州、高州、電白、深圳、潮州、新會、惠來、寶安等市縣。這些地區年平均溫21~23℃,1月平均溫12~15℃,年降雨量1400~1900mm,是廣東種植蛋黃果最合適的地區。廣西除桂北以及寒冷山區外均可種植蛋黃果,主要有桂東南和西南。桂東南地區年平均溫20.9~23℃,1月平均溫11.4~14.5℃,年降雨量1297~2904mm;桂西南年平均溫18.7~22.3℃,1月平均溫10.7~13.3℃,年降雨量1400~1500mm。海南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陽光、雨水充沛,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溫22~26℃,1月平均溫也達16~21℃,年降雨量1795~2444mm。蛋黃果種植區較廣,主要有文昌、儋州,瓊海、臨高、澄邁、屯昌、白沙等地,福建蛋黃果種植主要分布在閩南和閩東南沿海北緯24°~26°之間,北起福鼎、霞浦,南至詔安。該區域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20.8~21.4℃,1月平均溫12.1~13.7℃,年降雨量1094~1724mm。云南蛋黃果種植主要分布在文山市麻栗坡,紅河州的蒙自、開遠、河口、石屏、元陽,玉溪市新平、元江等地。云南氣候環境復雜,屬于“一山不同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在熱帶、亞熱帶的高溫高濕環境均適宜種植蛋黃果。如河口縣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雨林氣候,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6.0℃,平均降雨量1772.8mm,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是蛋黃果適宜種植區。
3各地引種栽培蛋黃果情況
我國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引種蛋黃果,目前在廣東、廣西、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南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有種植。蛋黃果適宜在我國北緯24°以南的地區種植。胡子有[3](1992)報道,廣西農業學校1983年引種蛋黃果,3月開始萌動,花蕾期為3月上旬至4月底,偶有年份推遲到5月上旬,在抽春梢的同時抽出花蕾;5-6月開花,11月中旬果實開始轉色,12月底采收,果實成長期為200~300d;夏、秋梢分別在7-8月和10月抽出。冬春季節老葉相繼脫落。1983年引種種植,1987年有少數植株開始結果,1988年全部投產,平均株產2.7kg,1990年平均株產達11.9kg,最高達19.3kg,產量逐年增加。蛋黃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病蟲害少,抗寒、抗濕性強。陳賢明[4](1997)報道,在廣東潮州的蛋黃果一年抽4次梢:1月下旬至2月下旬抽發春梢,4月下旬至5月下旬抽生夏梢,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抽生秋梢,11月中旬抽生少量冬梢。花蕾期在5月至7月上旬,初花期在7月中旬,盛花期在8月上中旬,末花期在8月下旬,花期約5~7d。以2-3月成熟的果實品質最好。有些品種在6-9月成熟,品質較差。羅心平[5]等(2004)報道,云南省保山怒江干熱河谷潞江壩1982年引種種植蛋黃果,1月下旬至3月上旬抽生春梢,4月上旬至5月下旬抽生夏梢,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抽生秋梢,到11月中旬抽生少量冬梢;花蕾期在4月至5月上旬,花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果實生長時間180~250d,12月至第二年3月下旬成熟,周年均可結果,12月至第二年3月下旬成熟的果實品質最佳。表現出生長快、適應性強、早投產、高產量、少病蟲害等特點。普通管理,定植3年后開始結果,4年生樹平均株產達-8-5kg,之后產量逐年增加,成年樹單株產量可達50kg以上。10年后進入盛產期,單株產量可達80kg以上。另外,無論是蛋黃果實生樹還是嫁接樹對環境都有較好的適應性,抗寒、抗旱、抗澇、抗病蟲能力強,引種20多年只出現少量介殼蟲和煤煙病危害。潞江壩冬春干旱,年降雨量少,在沒有灌溉的條件下,蛋黃果樹仍然正常生長。在絕對低溫2.5℃以上沒有明顯寒害,0℃以下葉片有輕微凍傷。1999年冬春,潞江壩咖啡、芒果、龍眼、荔枝均出現輕度寒害,而蛋黃果未受影響,仍然正常開花結果。盧艷春[6](2007)報道,桂西南的蛋黃果引種結果表明,一般實生樹種植需要6年才能結果,嫁接苗2~3年即可結果;花蕾常現于3月中下旬當年抽生的第一次梢,6月份開始開花。能抵抗短期高溫及寒冷,短時間的40℃高溫或1~2℃低溫植株不致受害。
4對蛋黃果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研究
近年來,有學者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對蛋黃果進行研究。Morton[7](1987)報道蛋黃果樹皮可以用于治療發燒和皮膚潰爛,種子可以用來治療潰瘍。JUNMA[8]等(2004)首次報道蛋黃果在植物化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通過液相色譜選擇性離子檢測定量分析蛋黃果多酚抗氧化劑,一共檢測到7種多酚抗氧化劑,包括沒食子酸、沒食子兒茶素、兒茶素、表兒茶酸、二氫楊梅素以及兒茶素-3-氧沒食子酸酯。郭學水[9](2005)首次從生物學、ELISA以及分子生物學方面鑒定蛋黃果病毒病病原為TMV病毒,TMV病毒侵染對蛋黃果果樹生產的影響,以及在田間和各地區的分布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孫偉生[10](2008)報道了一種穩定、高質量蛋黃果DNA提取方法。邢姍姍[11](2009)建立了蛋黃果ISSR-PCR反應體系,這一結果為以后采用ISSR分子標記技術對蛋黃果種質進行親緣關系及遺傳多樣性研究提供技術支持。另外,劉育梅[12](2011)研究配制不同濃度的氯化鈉脅迫處理盆栽蛋黃果樹苗,其生長和葉綠素合成都受到明顯抑制,而與脅迫相關的酶如SOD、POD、CAT等隨著脅迫鹽濃度的增加而升高,游離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的含量變化與鹽濃度呈正相關。
5對蛋黃果種苗繁殖的研究
蛋黃果可以通過種子、空中壓條、扦插、嫁接等方法進行繁殖,其中種子繁殖時間較長,后代變異較大,難以保持母株優良品質。周俊岸[13](2012)報道一種蛋黃果新的嫁接方法—胚根倒置法,將收集來的種子進行沙床催芽,至胚根長至8~12cm時將其取出倒置,距離胚根基部5cm左右切斷胚根,從胚根中部將其縱切2cm左右,把接穗削成約2cm長的楔形,插入胚根切口,用聚乙烯薄膜捆綁嫁接部位。該方法嫁接操作簡便,可在室內進行,能縮短砧木培育時間,提早進入嫁接苗管理階段。傳統嫁接砧木培育通常需要2~3年,而胚根倒置嫁接法可以在1年內完成從播種到嫁接苗大田定植全過程,而且可使蛋黃果株形矮化緊湊,根系生長良好,主根不明顯,側根發達,枝條分枝數增多,更適于庭院栽植。胚根倒置嫁接方法嫁接的蛋黃果在嫁接后1年半到2年即可開始收獲果實。另外也有學者對蛋黃果生理學方面作研究:羅心平[14](2004)研究蛋黃果的生理落果及其生長曲線,結果表明蛋黃果在坐果后兩周是落果高峰,其果實縱、橫徑生長速度呈現兩個雙峰,前期縱徑生長量超過橫徑,后期則相反,直到成熟采收;彭靖茹[15](2009)分析了蛋黃果中微量元素,結果表明蛋黃果含有鉀、鈉、鈣、鎂、磷、鐵、錳、鋅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鉀、鈉、鈣、鎂、磷等含量很高,而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鉛、鎘、鉻含量則較低。這些研究成果為進一步研究和綜合利用蛋黃果提供了科學依據。
6展望
蛋黃果是典型的熱帶、亞熱帶優稀特種果樹,目前在我國只有零星栽培。近年來雖然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新品種,擴大推廣示范,才能發展產業化種植。今后,對蛋黃果種質資源收集、鑒定和利用研究,采后保鮮,成品加工等將成為蛋黃果的研究重點領域。
作者:鄧成菊劉學敏趙素梅李芹張建春張光勇陳偉強單位:云南省紅河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