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重慶種質資源調查蕎麥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與收集”重慶項目組,于2015年10月至11月初在重慶市巫山縣、奉節縣和石柱縣3個縣開展了農業生物資源的系統調查,通過深入村社和農戶,調查了解作物種類與品種多樣性情況,收集和挖掘古老、特有和稀少種質資源。本次調查共收集到農作物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341份,其中糧油作物136份、蔬菜86份、果樹57份、茶樹5份、煙草22份、牧草30份、麻類5份。本文重點介紹在糧油作物中的蕎麥種質資源調查和資源收集情況,在收集到的19份蕎麥資源中,既有珍稀、古老的地方品種,也包括特有野生資源。蕎麥承載了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內涵,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蕎麥的古老、珍稀和特有種質資源正在流失,建議相關部門因地制宜,在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的同時,采取必要的經濟措施,對古老、珍稀和特有的蕎麥種質資源,進行農戶或原生境保護,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種質資源基礎。
關鍵詞:蕎麥;重慶;少數民族傳統;種質資源
重慶直轄市位于我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部邊緣,地跨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境內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等山脈和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河流,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居住著土家族、彝族、藏族、壯族、黎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獨龍族、侗族、哈尼族、瑤族、朝鮮族、滿族、回族、布依族、傣族、鄂溫克族、畬族、珞巴族、佤族、白族、水族、土族、塔吉克族、門巴族、基諾族、撒拉族、仡佬等50余個少數民族[1]。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產、生活習慣構成了我國富有鮮明個性的巴渝民族文化,同時賦予了蕎麥種質資源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2]。“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重慶項目組2015年第4季度主要考察了位于重慶市東北部的巫山、奉節和石柱縣。這些地區山高谷深,地理環境相對封閉,農民仍然保留傳統習慣,保存和利用了大量高產和優質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海拔落差大,垂直分布:2680~73.1m,地貌和氣候復雜,孕育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3],發源于該地區的蕎麥種質資源,受外界環境條件的脅迫,形成了耐高寒、濕熱、抗病能力強的特性[4-5]。在收集到的341份各類農業生物資源中,蕎麥僅有19份,可見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環境條件的變化,古老、稀有和特有的蕎麥種質資源正在發源地流失,各級有關部門應引起足夠重視,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保護和利用。
1調查方法與內容
1.1項目的組織根據“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項目要求,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和四川農業大學等單位有關專家組成重慶地區考察收集組,于2015年10月至11月初進行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系統調查和收集工作。在開展系統調查收集之前,首先聽取和總結當地農委關于本地資源普查的情況報告,根據普查情況,選取有代表性的縣3個,每縣選取3~5個鄉鎮。本次系統調查的鄉鎮為石柱縣的楓木鄉、河嘴鄉、魚池鄉和龍潭鄉,巫山縣的鄧家鄉、當陽鄉和曲尺鄉,以及奉節縣的長安鄉、興隆鎮、吐祥鎮、云霧鄉、太和鄉。考察收集組與當地農林系統混合編組,每縣3個考察小組,每個考察小組負責1~2個鄉鎮的考察,每組配備全球定位系統(GPS)等考察設備,縣農委派人參加調查,到村后再由村(社)向導帶路,走訪有特點的村,考察該村農作物品種的種植歷史和現狀,并搜集有關種質資源及其信息。
1.2調查技術和路線結合普查情況,在查閱當地縣志、民族志和農業區劃等相關資料并與當地農林部門和專業人員座談的基礎上,嚴格遵照“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技術規范中的系統調查流程,開展作物種類、品種類型、社會經濟等系統調查工作,并參考鄭殿升等[6]編寫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技術規程》,規范填寫“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調查表欄目,主要內容包括樣品編號、采集時間與地點、GPS定位海拔和經緯度,品種(種質)名稱、類別、來源和生態環境,種質的主要特征特性和用途,采集者和樣品提供者的信息以及樣品照片等。其中蕎麥野生資源鑒定根據中國蕎麥屬植物分種檢索表進行分類。農家種栽培蕎麥根據蕎麥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進行記錄拍照。本調查自2015年10月至11月初,調查路線為巫山—奉節—石柱(圖1)。
2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3個縣9個鄉27個村的深入調查,本次調查隊共收集到農作物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341份,其中有些是古老、珍稀和特有的品種。在收集的各類種質資源中,有糧油136份、蔬菜86份、果樹57份、茶樹5份、煙草22份、牧草30份,麻類5份。本文重點介紹糧油作物中的蕎麥資源調查結果。19份稀有蕎麥種質資源,其中苦蕎7份,甜蕎9份,以及蕎麥的野生種3份。本次考察收集到的蕎麥資源垂直分布跨度較廣:甜蕎栽培種植地域分布從海拔617.6m的石柱縣河嘴鄉聯盟村獅林組到海拔1565m的石柱縣楓木鄉昌坪村。甜蕎的生長期約為3~5個月,低海拔地區(低于1100m)的種植習慣是7、8月種植11月收獲,而高海拔地區(1200m以上)則是選擇在3-5月份的春季播種,7-10月收獲。苦蕎的垂直分布為從海拔729m的巫山縣當陽鄉高坪村九社的當陽苦蕎到海拔1745m的奉節縣云霧鄉紅椿村的云霧苦蕎,低海拔地區(低于1200m)種植時間為7月,9-11月收獲,而高海拔地區(高于1300m)則為4月種植7月收獲。可見山區農戶對于適時種植蕎麥具有豐富的經驗,在與玉米、馬鈴薯和蔬菜倒茬混種的低海拔地區,當地農民會選擇在頭伏種植蕎麥,最晚在二伏種植,三伏種植的蕎麥一般無法結實。高山地區(1500m以上)農戶經常將蕎麥種植在懸崖邊或大于45°夾角的坡地上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山區土地資源,而這些地區相對較為封閉,種子多為代代相傳的自留種,自留種通常前2年播種可以出苗,第3年的舊種子出苗率則會很低。
2.1蕎麥的生產與分布蕎麥資源分布廣泛,但各處的種植面積很小。品種多為地方品種(圖2),也有引進品種。當地少數民族喜歡食用蕎麥,做成主食或小食。蕎麥也可作藥用,根莖葉可入藥或做湯食用,具有保健作用。當地蕎麥的生產目的主要為自用,也作為飼草和飼
2.2古老的蕎麥種質資源2.2.1當陽苦蕎當陽苦蕎(采集號2015502212),屬于藥食同源的粑粑苦蕎。采集于海拔729m的巫山縣當陽鄉高坪村九社。株高100cm,品質優,產量高,耐瘠性好,不施肥,大概7月播種,9月收獲,與玉米和油菜倒茬較好。該品種從20世紀50年代延續種植至今,該品種屬于藥食同源作物,可制作粑粑,口感好。2.2.2魚池苦蕎魚池苦蕎(采集號2015502718),采集于海拔1048.5m的石柱縣魚池鎮團結村金花組,該品種株高70cm,穗長6~14cm,子粒大,抗寒耐瘠,可以與油菜套種,7月播種,11月收獲,在當地已經延續種植50多年,現在仍有零星種植,當地主要食用方式是做面條。2.2.3竹賢苦蕎竹賢苦蕎(采集號2015502120),是優質抗逆的苦蕎,采集于海拔1308m的巫山縣竹賢鄉福坪村三組,該品種株高65cm,子粒大,品質優,抗病蟲、抗干旱、耐寒、耐瘠薄,4月初播種,7月上中旬收獲。該品種在當地已種植大約120年,延續至今,在當地也是藥食同源的作物,可以預防糖尿病。2.2.4鄧家苦蕎鄧家苦蕎(采集號2015502024),可以降血壓、治療糖尿病,采集于海拔1195m的巫山縣鄧家鄉鄧家村三組,該品種株高85cm,穗長5cm,子粒小品質優,抗旱耐貧瘠,當地7月中旬播種,10月下旬收獲,產量高,前后茬作物均為土豆。該品種在當地種植歷史悠久,現在仍有零星種植,在當地除自家食用外,還可用于降血壓和治療糖尿病。2.2.6長安苦蕎長安苦蕎(采集號2015502537),采集于海拔1703m的奉節縣長安鄉五壩村一社,該品種株高100cm,4月播種,7月收獲,種植于高山平壩上,黃壤土質,土家族自留品種,主要做粑粑,種植歷史已超過50年。2.2.7云霧苦蕎云霧苦蕎(采集號2015502326),可以降血壓、治療糖尿病,采集于海拔1745m的奉節縣云霧鄉紅椿村,4月播種,7月收獲。該品種主要種植于高山平壩上,種植歷史超過50年,平時做粑粑,功效是可用于清熱解毒。2.2.8高坪花蕎高坪花蕎(采集號2015502202)(圖3右),是可以做粑粑的甜蕎,采集于海拔787m的巫山縣當陽鄉高坪村九社,該品種株高70cm,穗長8cm,子粒中等大小,品質優,大概7月播種,10月收獲,頭伏播種最好,二伏播種還可結子,三伏播種不結子。種植歷史悠久,至今已經延續規模種植100多年。主要用于制作粑粑及年節時的祭拜品。2.2.9團結花蕎團結花蕎(采集號2015502717)采集于海拔1048.5m石柱縣魚池鎮團結村金花組,株高75cm,穗長6~14cm,子粒大,抗寒耐瘠,與油菜倒茬,7月份播種,11月收獲。該品種在當地已種植50多年,至今仍有零星種植,常用于做面條。
2.2.10紅槽花蕎紅槽花蕎(采集號2015502230)(圖3左)采集于海拔1231m的巫山縣當陽鄉紅槽村三社,該品種株高70cm,品質優,耐寒耐澇,該品種大概的播種期為3-7月,收獲期為7-10月,用來制作粑粑,尤其是適合制作口感很好的桐葉粑粑。該品種已種植大約200年,現在只有零星種植。2.2.11楓木花蕎楓木花蕎(采集號2015502607)采集于海拔1348m的石柱縣楓木鄉國鋒村下壩組,該品種株高120cm,子粒大小中等,品質優(香甜),產量高,抗病蟲、耐寒,不抗旱,與洋芋和蔬菜倒茬,適合于棕壤坡地,大概6月播種10月收獲,該品種在當地已延續種植200多年,至今仍有零星種植。用于做“推面”和粑粑。2.2.12昌坪花蕎昌坪花蕎(采集號2015502609),采集于海拔1565m的石柱縣楓木鄉昌坪村,該品種株高120cm,子粒小,品質優(香甜),適合于棕壤坡地,與土豆和蔬菜倒茬,5月中下旬播種,10月底收獲,在當地延續種植約60多年,至今仍有零星種植。2.2.13聯盟花蕎聯盟花蕎(采集號2015502706),采集于海拔617.6m的石柱縣河嘴鄉聯盟村獅林組,該品種株高70cm,耐貧瘠,與花生、紅薯、玉米和蔬菜倒茬,適合灰棕紫色土。8月下旬播種,11月下旬收獲,已延續種植90多年,至今仍有零星種植。2.2.14龍潭花蕎龍潭花蕎(采集號2015502844),采集于海拔983m的石柱縣龍潭鄉龍潭村上壩組,株高60cm,品質優(香、甜、細膩),與玉米倒茬,適合于黃壤土地,7月播種11月收獲,該品種已種植70多年,在當地至今仍有規模種植。當地居民用于做粑粑和面條等。2.2.15福坪花蕎福坪花蕎(采集號201502121),采集于海拔1308m的巫山縣竹賢鄉福坪村三組,該品種株高63cm,子粒大,品質優口感好,抗旱抗病,耐寒耐貧瘠,花期不抗蚜蟲,當地4月初播種,7月上中旬收獲。該品種已延續種植120多年,至今仍有一定規模,也是藥食同源作物,可以預防糖尿病。
2.3珍稀和特有蕎麥種質資源2.3.1蕎麥當歸蕎麥當歸(采集號2015502307)是野生金蕎麥的一種(圖4左),采集于海拔1090m的巫山縣吐祥鎮燕子村,該品種屬于蕎麥的野生種,適合于年均氣溫10℃、年均降雨量1200mm以及黃壤土環境,尤其是在針葉灌草叢植被覆蓋率85%的生態環境中長勢良好,開花期約在9-10月,成熟期約在10月-11月,當地人采集葉片做菜食用,采集塊莖入藥,藥效類似于當歸,故稱其為蕎麥當歸。2.3.2蕎麥草蕎麥草(采集號201502426),是野生金蕎麥的一種(圖4中),當地稱呼為“暈病藥”,采集于海拔1410m的奉節縣興隆鎮東坪村十四組,株高100cm,在農家房前屋后的陡坡或河溝陡坡野生,可以無性塊根栽培,分蘗從根上生長出來。可與茴香和白菜套種,適合于黃壤土,開花期延續時間比較長,可以從7月開至10月,該品種抗病蟲、耐寒耐瘠薄,不抗旱。當地人采集該品種的葉子煮湯、做蛋花或做炒雞蛋的配料,也用于治療高血壓或貧血引起的頭暈。2.3.3細柄蕎麥細柄蕎麥(采集號201502439),屬于蕎麥小粒組野生種(圖4右)。采集于海拔1237m的奉節縣興隆鎮東坪村十一組的黃壤土中,株高35cm,分布于山溝和菜地中。
2.4近年引入優質蕎麥種質資源2.4.1三橋甜蕎三橋甜蕎(采集號2015502401),采集于海拔1229m的奉節縣興隆鎮三橋村二組,株高100cm,穗長6.5cm,傘狀緊密型花序,株型為緊湊型。開紅花,子粒中等,大概在立秋時播種,12月份收獲,與馬鈴薯倒茬。該品種優質、抗病蟲,耐寒,耐貧瘠,不抗旱,子粒可做糧食,葉子可做豬飼料,是當地品種流失后從外地購入的農家種(圖5)。圖5三橋甜蕎Fig.5Sanqiaocommonbuckwheat2.4.2吐祥苦蕎吐祥苦蕎(采集號2015502305),采集于海拔890m的奉節縣吐祥鎮復興村,株高60~70cm,子粒中等大小。該品種可以一年種植2次,播種期2-6月,收獲期6-8月,可以套種蘿卜和青菜,當地主要用于做餅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種植歷史大約20年,至今仍有零星種植(圖6)。
3討論
通過系統調查獲得的稀有蕎麥種質資源和野生種質資源,發現大部分是地方特有種和古老的農家品種,它們稀有的特征特性和利用特點均具有巴渝文化內涵,對遺傳育種和當地經濟開發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本次收集的來自重慶地區的蕎麥種質資源地方種經過幾十年的農事活動和人工選育選種已經改變了原有的特征。妥善保護和利用稀有蕎麥種質資源,對于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7]。據記載苦蕎是彝族等少數民族的主食之一,彝鄉人常用樹葉包好苦蕎粑粑,再用子母灰進行燒烤,吃時蘸蜂蜜風味獨特。土家族和漢族也常常制作桐葉粑粑和餅[1-4]。從日常生活、節慶之日、貴客臨門乃至婚嫁、喪事、祭祀祖先均缺少不了苦蕎粑粑,而且根據不同的情況,苦蕎粑粑也有不同的做法,形狀大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祭祀、婚喪就有祭祀送靈蕎、婚喪嫁娶蕎,畢摩儀式中也一些特定的儀式,比如驅風濕就必須爆炒蕎粒,俗稱爆蕎花,以祭神靈取悅鬼神;家神不悅使人致病,也必須以蕎粑作祭等[8-9]。適度開發并加強研究具有藥食同源特性的蕎麥品種[10-11]。許多少數民族居住在遠離城市的地方,缺醫少藥,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認識到了苦蕎麥和野生蕎麥品種的藥用功能并用來治療疾病[12]。例如在奉節縣高山上居住農戶的屋旁發現的金蕎麥,當地也叫蕎麥草,據女主人說,她小時候經常頭痛,父親就采這種蕎麥草為她治頭痛,服用嫩葉后即可緩解,長期服用可以治愈。在該地區的河溝坡地上還發現了開白色花朵的金蕎麥,被當地人稱為“暈病藥”。同一片河岸發現的細柄蕎麥,是當地優質青飼料。據報道細柄蕎麥的黃酮含量類似于或高于栽培苦蕎麥[13],因此國家應該立項加強對藥食同源苦蕎的研究和開發利用。盡快制定保護措施,保護具有育種價值的稀有蕎麥種質資源和野生資源[14]。由于近些年交通和經濟得到改善,種植蕎麥的農戶越來越少,具有抗病蟲、抗逆和優質的蕎麥種質資源在不斷流失,蕎麥種質資源在本次考察收集中已比較稀少,3個縣加起來才收集到珍貴的19份。在重慶地區常溫保存條件下,蕎麥種子的發芽率第1年較高,第2年只剩下約50%,也影響了當地農戶種植蕎麥的積極性。但是在奉節縣發現也有農戶在繼續種植蕎麥,還有的在當地品種流失后從別的地方購買進行種植。當地一些古老、珍稀和特有的蕎麥品種,雖然產量較低,但具有抗病蟲、抗逆、口感好等優良特性,可以給農民給予一定的補貼,鼓勵他們種植這些品種進行農戶保存,對一些珍貴的野生蕎麥種質資源進行原生境保護,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種質資源基礎[15]。對花蕎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品種應該引導農戶加大種植規模,打造一社一品,構建特色效益品牌,增加農民收入[8]。另外,在本次的考察當中,在河溝等山地發現的蓼科植物主要有辣蓼和水蓼等,未見野生蕎麥。在海拔1300~1400m的金蕎麥可以開花但是由于兩型花中僅有長花柱型花,因此同一類型自交或近交不能結實[16],主要依靠從塊狀根部分蘗進行無性繁殖。
參考文獻:
[1]重慶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重慶市民族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2]鄭殿升,高愛農,李立會,等.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作物稀有種質資源和野生近緣植物[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6,17(3):570-574
[3]王安虎,夏明忠,察光澤,等.四川野生蕎麥資源的特征特性與地理分布多樣性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8,21(3):575-580
[4]陳慶富.蕎麥屬植物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5]董玉琛,鄭殿升.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糧食作物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6]鄭殿升,劉旭,盧新雄.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技術規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7]夏忠明,王安虎,蔡光澤,等.野生蕎麥資源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8]羅蘭,劉光德,雷興華,等.重慶蕎麥發展現狀及產業化策略[J].南方農業,2015,9(1):53-54
[9]林如法.苦蕎舉要[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10]唐宇,孫俊秀,劉建林,等.金蕎麥的綜合利用途徑及其人工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11(15):44-46
[11]史建強,李艷琴,張宗文,等.蕎麥野生種的核型及進化特征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6,17(3):455-460
[12]趙鋼,唐宇,王安虎,等.中國的蕎麥資源及其藥用價值[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1,20(2):31-32
[13]王安虎,謝文杰,夏明忠,等.不同生育時期野生蕎麥主要器官的黃酮含量與變化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6-98
[14]張宗文,吳斌.蕎麥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50
[15]趙佐成,周明德,羅定澤,等.中國苦蕎麥原生境保存可行性的民族植物學調查[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1998(4):320-426
[16]焦連魁,曾燕,趙潤懷,等.金蕎麥資源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16(4):519-525
作者:高佳1,黃娟2,冉啟凡3,嚴娟4,董昕2,楊海健2,張曉春2,范彥3,張誼模2,張云貴2,高愛農1單位:1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2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3重慶市畜牧科學院;4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科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