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體系建設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體系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體系建設

摘 要:近年來,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平臺,通過不斷探索、總結、集成、創新,提煉出了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8種模式,本文主要論述了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的8種模式,探究了其發展成效,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循環農業;循環模式;成效;問題

近年來,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平臺,通過不斷探索、總結、集成、創新,提煉出了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8種模式,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了區域內的示范展示,形成了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新體系,提升了廣大干部群眾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廣泛參與循環經濟建設,帶動和促進了天水市乃至全省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和模式

(一)發展現狀

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搶抓國家推動農業和農村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建設甘肅省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等機遇,緊緊圍繞園區主導產業發展及各產業物質流動特性,促進產業間副產品、廢棄物循環利用和污染物處理等基礎設施共享,以核心區循環經濟重點項目為基礎,針對園區及天水市農業資源利用不充分、產業循環薄弱的現實,通過奶牛養殖、生豬養殖、蛋雞養殖、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沼氣工程、有機肥加工等產業將園區及周邊的種養業有機結合,建立現代農業循環產業鏈和體系,進一步提高園區及天水市的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園區立足自身發展實際和農業產業結構,采取一系列有力有序措施,加快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面利用秸稈、玉米芯、棉子殼等種植業廢棄物生產食用菌培養基,有效提升食用菌產業規模,由天水眾興菌業有限公司承擔的省列“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及菌渣再利用技術研究項目”,圍繞菌渣再利用進行了多項試驗,在綜合利用菌渣進行飼料生產、蔬菜育苗、平菇栽培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結合園區養殖業發展,由天水潤德沼氣開發工程有限公司啟動實施了大型沼氣開發項目,通過全面利用養殖場畜禽糞便、污水以及難利用菌渣等廢棄物,開發生物質能及有機肥,初步形成了“種植業(秸稈、玉米芯、棉子殼等廢棄物)——食用菌(培養基)——飼料(菌渣資源化)——養殖業——生物質能及有機肥(糞便等廢棄物)——種植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依托連棟溫室、日光溫室等高效農業設施,園區通過實施日光溫室膜面集雨和節水灌溉工程,重點建設了連棟溫室膜面集雨池500m3、日光溫室膜面集雨池2000m3,配套日光溫室滴灌系統,形成了“連棟溫室/日光溫室膜面集雨—集雨蓄水池—溫室滴灌種植”水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體系。通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先后被省上確定為重點打造的36個省級循環經濟開發區之一,2007年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將天水市列為全國首批10個循環農業示范城市之一,2008年市政府出臺了《天水市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并將園區定位為全市“循環農業示范窗口”,2011年園區管委會委托蘭州大學編制了《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循環經濟規劃(2011—2020)》,2012年“天水高新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被甘肅省政府確定為“甘肅省十大循環經濟模式”之一。

(二)8種循環模式

充分發揮“天水高新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作為甘肅十大循環經濟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典型調查,比較分析,引進了適合天水地域特點的8種循環經濟模式,加快園區內部產業之間循環利用,推動區域現代農業快速發展。重點建設眾興菌業生物質能利用、潤德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雨水集流、尾菜治理、廢棄塑料棚膜回收、中灘垃圾填埋場、地熱資源循環利用等循環農業工程,減少燃煤、畜禽糞便、尾菜、生活垃圾等對環境的污染,實現變廢為寶和“零排放”的目標,推動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1.“種—養—加”產業化模式。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立足園區設施種植業和周邊高效農業種植,以創建無公害、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為起點,將周邊農作物秸稈、苜蓿、玉米等回收,經氨化處理,為養殖業提供優質飼料,將玉米芯、棉籽殼、果園修剪樹枝、麥麩等回收,經混合配制,為食用菌加工業提供優質原料,建起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的產業化模式,促進了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資源循環利用。

2.“畜—沼—果/菜/糧”模式。以大型沼氣建設為依托,將標準化、規模化專業養殖基地的糞污、廢水,種植業的秸稈等廢棄物收集起來,經厭氧發酵進行沼氣生產,產生的沼氣用于周邊居民生活生產、發電,經提純后生產生物質天然氣,沼渣、沼液生產有機肥,為果園、蔬菜、糧食等種植業基地提供優質肥源,以沼氣建設為紐帶,形成了養殖業、種植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模式,促進了養殖業、種養殖業廢棄資源的生態化流動。

3.“工廠化食用菌循環農業”模式。以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將玉米芯、棉籽殼、果園修剪樹枝、麥麩、果汁生產企業果渣等回收,經混合配制,作為食用菌生產優質原料,進行食用菌生產,產生的一部分廢棄菌渣作為生物質能源為食用菌工廠加熱鍋爐提供原料,一部分為有機肥生產企業提供優質原料,通過廢棄的再利用,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廢棄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模式,促進了農業廢棄物生態化高效綜合利用。

4.“地熱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地熱資源中蘊含可循環利用熱量,低溫地熱資源可用于建筑物、農業溫室采暖等這一特點,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辦公區域、無土栽培及花卉生產溫室采取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進行供熱,通過淺層地熱及地源熱泵技術與系統,作為園區辦公區域、無土栽培及花卉生產溫室供熱采暖的能量來源,大幅緩解了因燃煤供熱采暖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極大地改善了大氣生態環境質量。

5.“雨水收集利用”模式。隨著節能減排觀念的提出,雨水作為一種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備受關注,特別在西北干旱地區更為旱作農業生產提供了有效的水資源途徑,雨水受污染比較少,經初期的棄流后,雨水中的重金屬物及其他污染物含量會不斷下降,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充分利用眾多的生產溫室棚坡面及屋面,在溫室內建集雨蓄水池,在棚面坡下建雨水集流溝,將棚面雨水經集流溝收集到棚內蓄水池,經沉淀后,直接用于農作物的澆灌,形成了雨水集流循環利用模式,促進了園區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6.“‘四位一體’沼氣循環農業”模式。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沼氣為紐帶,將沼氣池、小型畜禽養殖、蔬菜栽培和日光溫室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日光溫室內溫度較外部高,有利于蔬菜種植和家禽養殖,家禽糞便經沼氣池無害化處理,改善了衛生條件,沼渣、沼液進行合理化的還田使用,不僅提高了土壤肥力,還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具有“三增(增肥、增產、增效)二減少(減少病蟲害、減少化肥使用量)一凈化(凈化環境”)的特點,形成了農業一體化循環模式,促進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提升,有利于環境保護。

7.“蔬菜基質栽培循環利用”模式。隨著園區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隨之產生的食用菌栽培廢棄物總量不斷增加,循環利用生物質轉化蔬菜育苗基質和設施蔬菜栽培基質,是有效克服土壤鹽漬化、土傳病害,尤其是根結線蟲危害等連作障礙的有效手段,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利用菌渣對栽培基質進行多年改良和試驗示范,探索出一條利用園區農業廢棄物(種薯繁育廢棄蛭石、菌渣、牛糞、沼渣等)為基質蔬菜栽培新技術,形成了利用農業廢棄物改良蔬菜基質循環利用模式,促進了設施種植業省水省肥、優質高效,達到了減少污染,克服了土壤鹽漬化,避免了連作障礙的目的。8.“廢棄物收集及生活垃圾處理”模式。農業園區及其周邊地區產生的農業廢棄物及生活垃圾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不斷增加,按照鄉村振興建設村容整潔的要求,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立了“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集中處理”的廢棄物收集及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進一步促進了建設村容整潔、環境優美舒適的幸福家園工作的落實,實現了園區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發展的初步成效

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產業循環鏈條建設,總結提煉出了8種符合園區生產實際的有效循環模式,通過產業間的有效循環,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不僅解決了農業生產原料緊缺的問題,還提高了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實現了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

(一)品牌化效應突出

通過循環農業建設,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被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定為“甘肅省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眾興菌業公司通過了IS09001國家質量體系認證,創建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羲皇”牌商標被認定為“國家馳名”商標,培育出了“羲皇”“龍果”“宇航天驕”“羲航”“一品紅”“白娃娃”“九龍山”等一批知名品牌農產品,榮獲“第五屆市政府質量獎”“第七屆省政府質量獎”;潤德沼氣公司生產的生物有機肥榮獲“綠色食品生產資料證明商標”;“羲皇九龍果”榮獲“花牛王”稱號。

(二)產業化效益凸顯

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食用菌工廠的廢棄物菌渣通過生物質燃燒器燃燒產生飽和蒸汽,為食用菌工廠滅菌系統供應能源,企業內形成了“農業廢棄物—食用菌—菌渣—生物質飽和蒸汽—食用菌”的小循環模式,年節約標煤6200t,年節省資金496萬元,推動眾興菌業于2016年成功上市。

(三)推廣示范效果明顯

通過循環模式的展示與示范,舉辦了全省“三區”農業科技干部服務精準扶貧培訓班2期、“全省第四期沼氣物管員職業技能鑒定培訓班”1期、蔬菜技術培訓班4期360多人(次),組織召開了“第十屆中國農業園區研討會暨循環農業‘天水模式’交流研討會”,來自全國農業戰線的300多名專家代表參加,發放技術資料6000余份,宣傳冊1000多份。

(四)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1.生態效益良好。農業循環經濟是一個資源和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經濟模式,項目的實施直接服務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促進了農業生產與生態環保的融合,優化了農業生態環境,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構建美麗鄉村、魅力園區,為進一步促進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面源污染及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生態環境的整治探索出了一些值得推廣的好做法和典型模式,把園區與企業、合作社有機地鏈接循環起來,實現了廢棄污染物的資源化再利用和無害化治理。

2.經濟效益顯著。循環農業是一種把廢棄農業資源,通過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技術,提高資源化利用效率的有效形式,項目的實施,直接服務于循環農業模式建設實施主體(即入園7期各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通過產業鏈的建設,實現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各企業效益實現了逐年攀升,眾興菌業、潤德沼氣、嘉信畜牧等重點企業的產值分別由2016年的4.36億元、2153萬元、3115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10.5億元、5462萬元、7452萬元,園區生產總值由2016年的8.36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12.87億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3.社會效益明顯。通過循環經濟的發展,每年帶動9680戶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4000多個,年增收800多萬元。農業廢棄物得到了進一步的有效利用與治理,將農業高新技術通俗化,便于廣大群眾理解、接受和掌握,通過社會團體、廣大中小學生的考察、參觀、學習,和各類培訓班的舉辦,不僅為廣大群眾宣傳和普及了循環經濟知識,而且提高了周邊群眾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和重視,引導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循環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三、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盡管在發展循環農業方面大膽探索創新,勇于實踐完善,譜寫了循環經濟促發展、天水模式譜新篇的成功經驗,但同時由于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過程中,城鄉二元結構明顯,農業經濟水平不高,發展循環農業任務仍然面臨諸多實踐困難和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在農業生產中的具體表現,既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集約化利用,又注重產業的深度融合,甚至跨區域、跨行業的分工合作。從目前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產業發展來看,整體上還處在循環農業發展的起步階段,部分干部職工和農民群眾對循環農業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到位。一是經營管理者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園區企業負責人大部分為大專或是中專文化層次,有的甚至僅僅是高中文化,由于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對新生事物的判斷能力有限,學習和接受新技術新知識新事物比較緩慢,導致對發展循環農業的認識不到位。二是科學種養和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薄弱。主要是投資者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對投入較高,收益慢且微薄的帶有公益性質的循環農業意識淡薄,注重眼前短期行為,對長遠重視不夠,關注度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循環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三是對循環農業的宣傳引導不夠廣泛。有關單位和部門對發展循環農業經濟重要性的宣傳引導不夠深入廣泛,對循環農業相關知識和技術宣傳培訓不及時,廣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相關循環農業技術和知識的掌握不夠,經營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技術支撐不完備

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以產業化示范基地作為探索平臺和示范載體,構建具有園區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技術體系,園區循環農業發展在這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一是產業化程度還不夠高。園區在循環農業方面引進應用的技術十分有限,僅僅局限于潤德沼氣的農業廢棄物沼氣和有機肥的生產與利用,眾興菌業的菌渣鍋爐燃燒和菌渣種植業基質利用等一些初端產品的技術應用,在農業廢棄物高端化利用方面的了解不夠全面,相關新技術掌握不夠及時,對構建技術引進、示范體系的建立造成了一定影響。二是技術研發沒有及時跟進。園區管委會雖然對循環農業的發展高度重視,但還沒有對相關節點技術、疑點問題開展專門的攻關研究,入園企業在這方面就更談不上了,加之受自然條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水平依然有限,循環農業發展技術支撐力度比較薄弱。三是農業科技人才匱乏。目前園區管委會12名專業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7人,初級職稱3人,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更少,僅占企業員工的20%左右,高層次人才隊伍嚴重匱乏,盡管部分企業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牧研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技術合作與協作關系,但對循環農業的技術難點攻關力度還是不夠,對關鍵環節關鍵技術的解決仍很欠缺。

(三)聯動機制不完善

循環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產業鏈條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推廣機構之間,由于園區與主管部門和推廣機構之間的合作還不夠充分,沒有建立起聯動機制,影響了循環農業的健康發展和示范推廣。一是對農林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副加工產品綜合利用、農林生產節能減排等技術模式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典型經驗及成果總結推廣不及時。二是與縣(區)政府和農業推廣服務機構的聯系不夠緊密,宣傳形式過于單一,沒有與地方政府和農業推廣服務機構建立起聯動推廣服務機制,示范推廣作用發揮不充分,其規模效應沒有最大程度發揮出來,嚴重影響了循環農業的推廣與應用。三是各企業過于追求效益最大化,各產業鏈條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養殖企業、種植企業有時在下游循環鏈條企業的原料上加價,致使原料成本上漲,影響了循環鏈的良性運行,比如在農業種植施肥季節,由于養殖場的畜禽糞便,食用菌廠的菌渣被當地果農大量使用,部分養殖場、食用菌廠抬高了沼氣和有機肥的原料價格。

(四)規模效益不突出

循環農業的前期投入較高,收益期長,農業經營主體多為粗放型經營,目前,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有入園企業38家,除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上市企業,企業內部管理比較規范,其余大部分企業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經營管理。資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再回收、再利用,產業規模小,循環鏈短,資源再利用效率低,經濟效益不突出,農業經營主體片面的注重提高經濟效益,而對減少資源消耗、推進綠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物減控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園區雖然大力扶植發展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但整體規模偏小,加工能力相對較低,產業鏈條相對較短,潔通農業、嘉園果蔬、萬農果業等企業主要以果品種植、收購、貯藏為主,眾興菌業也只是從種植業的下腳料到食用菌的初端產品,農產品的深加工還是一個短板,高附加值產品缺乏,其附加值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產品的溢價效益沒有發揮出來,導致價格走低,效益不高。

(五)整體效應未形成

園區盡管于2011年按有關部門的要求,編制了《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循環經濟規劃》,但實際落實不是十分到位,加之與有關部門協作不緊密,支持力度小,機制不完善,導致了園區循環農業經濟整體效應不突出,示范推廣力度不大。

(六)扶持力度需加大

治理污染、綜合利用廢棄物、提高資源利用率,投入較大,收益緩慢,前期需要有較多的資金投入,后期還要有相對較為穩定的運行維護投入資金。目前,由于各級財政對循環農業的投入十分有限,盡管園區企業潤德沼氣爭取建設了“日產10000方生物天然氣及有機肥生態循環利用項目”,在重要節點上對園區循環農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項目建后的運行維護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受經濟條件限制和認識不到位等因素影響,對后期的潛在效應預計不足,甚至忽視污染治理帶來的長期潛在效應,用于持續發展循環農業的資金投入十分有限。

(七)環節聯系不暢通

隨著種植業和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種養一體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但園區種植業和養殖業之間缺乏協調互補性,形成了“種養分離”模式,造成了種養系統間物質循環割裂,大量資源浪費,能量高耗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突出。一是種植業秸稈密度較輕,集中收集比較費時費力,儲運難度也相對較大,種植戶對此積極性不是很高。二是種植業秸稈收購價格較低,且時間相對較為集中,多為三秋大忙時節,種植戶的銷售積極性不高。三是種養業等上游企業為沼氣、有機肥生產的下游企業提供原料,受市場波動因素較大,影響下游企業的正常生產,比如嘉信畜牧、九龍山禽業、維亞實業等養殖企業,在果園、菜園等施肥旺季,直接把畜禽糞便出售給種植戶,致使沼氣、有機肥生產企業潤德沼氣有時無原料生產,但在果園、菜園等施肥淡季,又為沼氣、有機肥生產企業廉價供應生產原料,導致下游企業在生產上“饑飽”不均衡,影響其生產積極性。

作者:呂芳梅   單位: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区av | 亚洲三级免费 | a级特级毛片 | 麻豆久久久久 | 日韩av电影网站 |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 亚洲不卡视频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99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91国内精品久久 | 国产精品免费看 |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韩日| 久久精品成人热国产成 |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 | 国产激情综合 | 欧美在线a | 欧美日韩激情视频 | 久久av资源 | 中文字幕你懂的 | 久久久极品 | 国产综合区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盗摄 | 亚洲视频观看 | 日韩www | 国产a网 | 久久国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久久一区二区 | 99热在线播放 | 亚州国产 | 玖玖精品| 久久久天堂国产精品女人 | 精品国产一二区 |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