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糧食生產特征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棉花生產效益低、勞動強度大狀況亟待改變
近幾年,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農民的種棉意愿已逐漸減退,越來越多的棉農有棄棉種糧的想法。
調查發現,農民棄棉種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收益不高。棉花生產成本主要是種子、肥料、藥劑等投入,其中肥料和打藥成本較高。一般施兩次肥,以2012年的肥料價格每袋190元,共380元。打藥是自4月出苗后就開始,至9月中下旬收獲前結束,一般需打藥十五六次,以2012年的藥品價格,一次噴藥需17元/畝,總計260元左右。加上其他費用,棉花種植成本已接近680元/畝。而2011年籽棉收購價格只有6元/kg,按當地畝產籽棉200kg/畝計,不算人工投入,其效益也只有520元左右。而糧食種植畝收益超過1000元,還省事。與種糧相比,以去年的棉花收購價格計,沒有任何效益優勢。二是勞動強度大。目前我國棉花生產主要還是人工作業,在棉花生長期間,需不斷整枝、打杈、打藥及摘收棉花全部為人工作業,勞動強度極高。要破解棄棉難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節本增產提高收益。通過選擇優良品種、保證齊苗、測土配方施肥,并及時有效防治病蟲害,保留合理枝、杈、棉桃數量等技術手段提高棉花產量;通過科學施藥、把握時機蟲卵兼治減少噴藥次數,科學施肥減少肥料浪費來節約成本。據市成安縣農業局副局長常蕊芹研究員介紹,如果能對病蟲情況做好監測,掌握好時機,只需打5~6次藥,僅此一項就可節約成本170元/畝。二是引進推廣適用技術及機具,降低勞動強度。推廣輕簡栽培技術,減少打藥和整枝打杈次數。研究推廣適用于黃淮海地區的和目前發展狀況的播種、噴藥、收獲機具,如浙江生產的便攜式棉花收獲機等,用機械作業代替人工,減少勞動強度。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參照種糧補貼方法,增加植棉補貼項目,提高棉花良種補貼標準,推行直補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同時,大力扶持優質棉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優質棉生產面積。
推進規模化生產難在土地流轉
安重村戶均種植規模僅有5~6畝,而且大都被分成幾塊,除崎豐蔬菜專業合作社的500多畝外,沒有成方連片的土地。據村主任安全有介紹,早在2006年,他們就進行了土地成方連片種植的嘗試,但失敗了。原因一方面是農民思想保守,提起土地流轉,農民的態度一般比較堅決,表示土地自己種也費不了多少事,還能想種什么就種什么,吃起來方便。另一方面是土地流轉收益不突出,對農民沒有吸引力。目前當地土地流轉價格為每年700~800元/畝,遠比不上種糧等的收益,因此農民沒有積極性。安重村的這種現象在地區很有代表性。只有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才能更方便地推廣各種先進農業技術與優良品種,才能有效保證農機化生產效率與效益,才能使水利、機耕道等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成為可能。可以說,規模化種植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種植十分重要。
針對這種情況,推進土地流轉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深入宣傳,示范帶動。利用各種方式向農民宣傳規模經營的好處,帶領其參觀了解鄰村高產創建規模經營示范方及農業合作社,讓農民看到規模經營實實在在的優勢。二是分塊流轉,逐步推進。先讓農戶保留一部分土地,種植自己所需作物,減少其心理障礙。并通過置換等方式,將已流轉土地集中連片,建立合作社,發展規模化生產。三是健全機制,消除顧慮。土地流轉改變原有的經營組織形式,相對于家庭承包經營方式的各種制度,還沒有形成適用的規章制度,需對現行政策和管理方式作適當的調整,形成農民樂于接受的補償回饋機制,消除其顧慮,促進土地流轉,并保證流轉的長期穩定性。
合作社發展勢頭好,但仍需扶持引導
目前,市在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近3000個,合作社的經營范圍涉及糧食生產、特色養殖、加工儲藏、林果和食用菌種植等多個行業。年產值億元以上的合作組織發展到36個,輻射帶動農戶65%以上,入社成員比非入社成員平均增收20%以上。各類合作社的蓬勃發展,對促進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但調研中了解到,很多合作社的發展還面臨以下制約因素:一是擴大生產規模難。主要是融資和土地流轉不容易。二是農超對接難。由于進場費和運輸成本較高,品牌受限制等因素影響農超對接。三是技術力量薄弱。由于基層農業專業技術支持服務網絡不健全、服務不到位,葡萄種植、蔬菜種植等合作社在生產中都遇到品種單一,缺乏先進技術等問題。要促進農機合作社發展,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國家對合作社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研究制定有關政策,使合作社能享受更多的稅收減免、財政扶持、金融支持、項目扶持等。二是積極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商業企業、龍頭企業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通過簽訂穩定的供銷合同,帶動合作社發展。三是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加強各級農技部門對合作社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提供必要的新品種、新技術等方面的指導服務。
本文作者:張曉慧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機推廣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