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院校學生睡眠質量調查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新疆某醫學院校一至四年級在校本科生595人進行問卷調查,獲得完整資料者552名,其中男生191人,女生361人,有效應答率為92.77%。
1.2方法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表評定醫學生睡眠情況,PSQI由19個項目構成,每個成分按0~3計分,累計各成分得分即為PSQI總分,總分值在0~21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本研究以PSQI總分>7分為睡眠障礙,PSQI總分≤7為睡眠較好。采用自制睡眠質量影響因素調查表對醫學生睡眠質量影響因素進行調查。1.3統計學分析運用EpiData3.01建立統一數據庫錄入資料,采用Spss16.0軟件統計分析。不同性別、年級等睡眠質量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552名大學生基本情況本次共發放調查表595份,獲得完整資料者552份,有效應答率為92.77%。其中男生191人,占34.60%,女生361人,占65.40%;大二學生較少65人,占11.78%,大四學生最多225人,占40.76%;非獨生子女417人,占75.50%;非單親子女500人,占90.60%。
2.2醫學院校大學生睡眠質量情況552名醫學院校大學生PSQI平均得分為(7.17±3.50)分,最小值為零,最大值為19。被調查的醫學生中睡眠質量較好者315人,占57.07%;睡眠障礙者237人,占42.93%。
2.3不同性別醫學生睡眠質量比較調查男生191人,睡眠障礙者84人,睡眠障礙發生率43.98%;調查女生361人,睡眠障礙者153人,睡眠障礙發生率42.38%,男、女生睡眠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0,P>0.05)。
2.4不同年級大學生睡眠質量比較大一、大三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較高,各年級大學生的睡眠障礙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037,P<0.05);進一步進行兩兩比較發現,大一年級睡眠障礙發生率顯著高于大二年級(χ2=9.967)和大四年級(χ2=6.4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大三年級睡眠障礙發生率顯著高于大二年級(χ2=9.411)和大四年級(χ2=5.60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5是否獨生子女睡眠質量比較調查獨生子女135人,睡眠障礙51人,睡眠障礙發生率37.78%;非獨生子女417人,睡眠障礙186人,睡眠障礙發生率44.60%,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84,P>0.05)。
2.6是否單親睡眠質量比較調查單親家庭的醫學生52人,睡眠障礙18人,睡眠障礙發生率34.61%;非單親家庭的醫學生500人,睡眠障礙219人,睡眠障礙發生率43.80%,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234,P>0.05)。
2.7不同戶籍醫學生睡眠質量比較為城市、鄉(鎮)、農村戶籍的醫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分別為41.76%、42.62%、44.2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37,P>0.05)。
2.8父母親文化程度對睡眠質量的影響父親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中學、小學及以下的大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分別為40.09%、46.04%、40.00%,父親文化程度為中學的大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最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03,P>0.05);母親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中學、小學及以下的大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分別為38.02%、42.26%、52.06%,母親文化程度不同的醫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55,P<0.05);進一步進行兩兩比較發現,母親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醫學生,與母親文化程度為中學和大專及以上的醫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55,P<0.05).
3討論
目前大學生普遍面臨著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現實問題,近年來睡眠障礙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而醫學院校大學生學業負擔相對較重,睡眠質量問題更不容忽視。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新疆某醫學院校552名在校大學生PSQI平均為(7.17±3.50)分,以PSQI>7作為判斷睡眠障礙的標準,則該醫學院校在校大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為42.93%。高于吳小燕等人以878名醫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所得結果(18.00%),也高于劉海燕等人在貴陽醫學院的調查研究結果(27.4%),略低于戚東桂等人報道的有52.00%的大學生存在睡眠問題[8]。總體來說,本次調查結果處于偏高水平,說明該醫學院校大學生的睡眠質量普遍不高,睡眠健康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次調查顯示女生的睡眠障礙發生率低于男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0,P>0.05),這與有關報道不同性別之間睡眠質量無差異的結論相一致,但與胡蓉芳等人的報道不同;不同年級大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037,P<0.05),這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大學三年級學生睡眠質量最差,分析原因可能與大三學生課程多、學習任務重、考試壓力大、考研壓力大和即將進入臨床實習等因素有關。大學一年級學生睡眠質量也較差,可能由于大一學生剛入校,對新的環境和學習、生活模式還不能完全適應等因素所致。本調查發現母親文化程度對醫學生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有影響,該結果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不同戶籍、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父親文化程度對醫學生睡眠質量無顯著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醫學生的睡眠障礙多系個人原因所致。該醫學院校大學生睡眠障礙發生率處于較高水平,學校應在學生中廣泛開展關于睡眠的健康教育活動,為睡眠創造有利的條件;此外,還應該積極開展相應的心理、睡眠咨詢,使大學生能夠正確應對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作者:鄧晟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