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兩年,大學生就業形勢逾發嚴峻,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更好地應對這個現象,做到未雨綢繆。我們成立就業意向調查小組,小組成員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水產類專業學生的就業意向。用以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緩解就業之壓力,破解就業難題。
關鍵詞:就業意向;影響因素;對策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嚴峻局勢席卷全國,為此黨和國家就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社會、學校乃至千萬家庭為幫助大學生就業,絞盡腦汁探尋著就業的新路徑。為了讓在校生盡早樹立就業意識,我們應該了解大學生的就業意向。于是我們便從畢業后的去向安排、求職中的困擾、影響就業因素等方面進行了專項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梳理、研究和分析,有針對性提出解決影響大學生就業意向問題的重要因素。
一、問卷調查內容及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此次的調查對象為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大一到大四的學生,男生占46.98%,女生占53.02%。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采取自行編制的就業意向調查問卷,其內容涵蓋畢業后的去向安排、就業時應具備哪些素質、求職中的困擾等方面。問卷發放430份,回收389份,有效問卷351份,回收有效率為81.63%。
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畢業后的去向安排
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45.01%的大學生選擇就業,28.80%的大學生選擇創業,23.27%的大學生選擇考研,3.58%的大學生選擇出國。其中45.01%的同學選擇直接就業,符合社會潮流。28.80%的大學生選擇創業,這里應該有兩種情況:一是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缺乏鍛煉,盲目創業的大學生。那樣的大學生由于很難準確地把握市場行情,無法準確地判斷市場需求,那便很有可能會導致最后的虧損,所以希望畢業之后盲目創業的同學需要三思;二是在大學四年期間參加很多社會活動,進而形成了一定的判斷力,對市場行情把握準確的大學生,對于這樣的大學生,創業也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其中23.27%的同學選擇考研,這里面也應該有兩種情況:一是認為高學歷高收入,認為自己學多點,起點就會高一點,找工作也相對容易,所以選擇考研;二是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選擇以考研來逃避的部分大學生。而3.58%的同學選擇出國,家中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同學,出國不失為一個好的機會,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和不同文化的熏染,對于形成自主觀念和未來的發展均有好的影響。
(二)大學生認為就業時應具備的素質
該項調查為多選(七選三),其中端正的工作態度的得票率高達80.82%,接下來是交際能力,得票率為73.91%,排名第三的是專業技能,得票率為62.92%。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工作中端正的工作態度是普遍大學生的共識,這點很值得鼓勵,至少大學生們沒有被社會上某些浮華、投機取巧的氛圍所干擾。排名第二的便是交際能力,說明大學生們明白,一味地死讀書,并不能讓自己在職場中的綜合素養有顯著的提高,職場中個人的交際能力也很重要,所以有必要重視起自己的交際能力。排名第三的是專業技能,不能說大學生不重視專業技能,只是不如前兩個那么重視罷了。但是,端正的工作態度與專業技能按照傳統應該排第一第二,而交際能力可以往后排名。因為你必須要為企業創造價值,你才能被企業認可,才有留下來的可能,如果你連留下來的機會都沒有,即使有再好的交際能力,也無濟于事。所以大學生們可以適當地調整順序。
(三)求職中的困擾因素
該項調查同樣為多選,其中缺乏實踐與工作經驗的投票率為57.29%,專業不對口的投票率為36.32%,就業信息不足的投票率為30.43%,缺乏社會關系為20.04%。由此可以分析,大多數大學生比較擔心的還是大學畢竟側重點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對實踐知之甚少,但是大學生們深知現實與課本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正因如此,由此造成焦慮感和壓力,也迫使部分大學生們尋找兼職,以此積累社會經驗。對于專業不對口的問題,雖然有36.32%的選中率,但根據調查問卷中的另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專業不對口現象”,在這個問題中,62.15%的大學生覺得很普遍,很容易適應。由此可以看出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專業不對口現象已經不是什么大問題了,調整心態,勇往直前就可以了。就業信息不足的選項得票率高達30.43%,但這應該是大學生自己的問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們應該可以很輕松地得到招聘信息,大學生們如果可以減少上網娛樂的時間,利用網絡得到一些對自身有價值的消息,也許可以不那么迷茫,減少焦慮感。對于缺乏社會關系的選項的選中率達到20.04%,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父母那一輩有一定的社會關系的確會讓這部分大學生剛開始相對輕松一點,但未來的人生還需要自己去走。所以其余大學生不必心有不滿,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來的成果,一定比你想象的更美味。
三、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對學生心理輔導力度
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甚至無法承受失敗,這也加劇了他們對未來的迷茫。所以學校及相關部門還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干預,增強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增設心理學的課程,使大學生學會自己調整心態,及時自我整理;每個班可多設幾個心理委員,注意觀察同學們的心理狀態,特別注意那些比較脆弱的學生,對其及時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們的心理狀態在一個正常的水平線上。
(二)加大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力度
職業規劃對降低大學生的迷茫程度非常重要。學校可增設職業規劃課程,甚至可每班安排一到兩個職業規劃師,通過了解同學們的專業學習情況、家庭背景、心理狀態,對未來的想法等,結合種種因素,針對性地分析學生的能力[1],并針對性地規劃出適合每個同學的未來;再如為那些一心想以考研究生來逃避就業壓力的學生提供心理壓力的疏導和好的就業指導;同時讓心理輔導員糾正部分大學生的“學歷高,工資相應就會高”的想法,降低他們過高的期望值,坦然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再對他進行職業規劃。
(三)加大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學校所安排的專業書本學習遠大于專業實踐有諸多不滿,對此學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實踐內容,讓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提高競爭力。例如高校可增多實驗課在整個課程安排中的比例,多讓學生們動手,讓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學校在保證課程安排的前提下,安排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讓大學生深入基層,體驗“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這樣也許還能讓學生們更加刻苦努力地學習,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不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還要有較高的素養和廣博的知識,做到全面發展。
(四)進一步加大就業扶持政策
政府應該繼續完善相應的就業扶持政策,大力實踐已出臺的政策,加強就業工作的協調發展,加強就業和再就業的援助力度,進一步暢通創業綠色通道,為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就業開辟新路徑,降低失業率。
作者:申鴻婷 李麗 單位: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永珍,蘇煜.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3):101-102.
[2]李麗,徐海龍,白東清,喬秀亭,周文禮.關于大學生就業意向的調查分析[J].科學導報(理論研究版),2014(2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