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同時要求確保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參加社會實踐,才能達到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的,但由于高校缺乏師資、資金和場地等因素嚴重制約大學生社會實踐全面參與,是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面臨的“瓶頸”。高校校園媒體是指銜接高校與社會的橋梁作用的媒介機構或構建企業與大學生互動交流的平臺,隨著網絡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校園媒體日益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行為方式,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發展時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最近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指出:“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工作,大力推進校報校刊數字化建設,”“建設一支由學生和青年教師骨干組成的網絡宣傳員隊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論教育資源網站、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推進輔導員博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1]可見,校園媒體已成為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了解和服務社會的有效載體,以校園媒體為載體探索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模式,可以有效地破解這個“瓶頸”。
一以校園廣播電臺為社會實踐載體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通過收聽、參與各種廣播電臺節目實踐活動,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一方面,校園廣播電臺是大學生了解國家社會形勢的重要渠道。校園廣播電臺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陣地,其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大學生關注的時政熱點、學校新聞通知以及學習生活方面的小貼士等方方面面的知識,與大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很有吸引力。如調查顯示,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局勢變化,高校學生表現出強烈而理性的愛國熱情,對2013年國內外重大事件的關注度均處于90%以上。[2]大學生通過收聽每天的國際國內要聞,增進了對國家和社會的了解;另一方面,參與各種廣播電臺節目實踐活動,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校園廣播電臺的參與主體是大學生,電臺的主持人、工作人員都是大學生,他們參與校園廣播的寫稿、投稿、審稿、采訪、錄音、整理等社會實踐活動,比如通過對校園廣播電臺寫稿投稿活動,“我觀十八大”“中國夢我的夢”以及參與軍訓、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的自身感受,逐步提高大學生對新一屆領導人依法治國和執政為民思想的深入理解,感受國家發展變化,明確今后作為大學生如何在新形勢下學好知識和本領,把實現個人理想與中國夢相統一,報效祖國。
二以學校校報為社會實踐載體增進大學生了解社會和認識國情
高校校報是校園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是溝通學校和社會的載體,以學校校報為社會實踐載體既提高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增進了大學生了解社會和認識國情。一方面,在校大學生以記者、編輯等身份參與其中,既能協助高校完成校報出版任務,又能鍛煉自身的新聞采編、組織溝通、活動外聯等社會實踐能力;[3]另一方面,高校校報參與主體是學生,其主要開設有校內新聞、綜合新聞、學習生活等欄目,其報道宣傳內容涉及學校、社會、當地政府和企業等方方面面,因此稿件的寫作需要深入學校、社區和企業進行實地調研,體驗民生社情,比如梧州學院校報要報道廣西梧州每年舉辦的國際寶石節活動或者寶石產業的發展,記者或投稿人必須要親身參與這項活動,或者深入寶石企業、行業,了解梧州寶石產業的迅速發展勢頭,了解全國各地商人、以及外商前來洽談和投資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真材實料”的報道和稿件,增進了大學生對寶石產業以及對梧州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的了解,培養了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以校園網絡為社會實踐載體提升大學生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
校園網絡是為學校師生提供教學、科研和綜合信息服務的寬帶多媒體網絡,具有教學、管理、通訊三大功能。校園網絡由于其具有更新快、信息量大、圖文并茂、交互性強等特點,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備受大學生歡迎,同時校園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校園網絡海量的信息和網絡里存在“良莠不分、魚目混珠”的現象,一些熱點社會現象在網絡里存在“碎片化”報道;一些網站為了吸引“眼球”和關注度,存在夸大其詞,甚至虛假現象;有些不良信息和網站,傳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現象,使得大學生難以很好地審視和判斷孰是孰非。因此,高校要充分運用高校網絡的優勢,打造比如“紅色網站”“橘燈網”和校園青年網等校園特色網站,充分發揮校園網絡的教學管理功能,因勢利導,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大學生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利用校園網絡利用黨和國家重大的節日、事件,引導學生參與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今年是我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開展網絡征文、辯論賽、專題講座和主題晚會等活動,通過大學生親身參與抗戰紀念活動,弘揚大學生愛國主義、抗戰精神和偉大民族精神等;通過校園網絡的BBS、大學生論壇和QQ群等媒介組織圍繞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或不良信息等,引導大學生廣泛開展討論,再通過人民網、光明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權威解讀,得出分析評價社會現象的客觀公正的結論;組織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學雷鋒、文明修身等主題活動,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鍛煉才干,奉獻社會的良好道德品質。比如電子系的同學進街道社區免費修理電器,法律系的同學進行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等志愿活動,引導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人民,培養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
四以大學生自辦刊物為社會實踐載體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和本領
大學生自辦刊物主要有團刊、系刊和學生社團刊物,這些刊物一般與學生緊密相連,直接反映學生的心聲,關注學生的熱點問題,內容大到國內外大事,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4]大學生自辦刊物由學校相關部門主管,大學生自辦刊物的各個環節:學生社團或部門討論、設定版塊內容、寫稿編輯、交稿確審、審核修改、送審定版、出版印刷、對外發刊等環節都是學生來完成,這些環節涉及到學校、學生、社會、企業、出版社等部門,這些千頭萬緒的工作需要大學生學會待人及溝通表達和組織協調等本領才能做好,如寫稿環節需要大學生深入學生宿舍、社區、街道、企業等基層部門,了解國計民生,傾聽學生和百姓的聲音,對熱點問題和民生問題有了更透徹的了解,運用所學知識寫出有深度的稿件,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和本領。總之,以校園媒體為載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模式的探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某一個部門就能順利完成,需要學校、社會、政府和企業等方面的長期通力合作,特別是學校層面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引導,注重網絡隊伍建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保障,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種校園媒體的優勢,不斷探索和完善校園媒體為載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發展,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創造良好條件,增強大學生學以致用,奉獻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新華網(2015-01-19),
[2]2014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_教育部門戶網站_MOE.GOV.CN
[3]陳愛民.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模式探究[M].廣西:漓江出版社,2012:105.
[4]潘紅霞.高校媒體———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J].浙江傳媒學院校報,2005(2):63.
作者:毛廷貴 唐景成 單位:梧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