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民營企業內部控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小民營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結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這些企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依然嚴重,既有外部發展環境影響,又有內部發展因素尤其是企業的內部控制問題的制約。缺乏內控制度影響了中小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益,阻礙了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研究中小民企內部控制制度目前存在的問題,企業缺乏內控制度帶來的弊端,從而得出促進民營中小企業建立內控制度的策略。
關鍵詞:中小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問題
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國民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領域。據統計,中小企業單位數量占全部工業的比重高達99%以上,從業人員占80%左右,工業總產值占60%以上,外貿出口占全國的68%,稅收占我國總稅收55%。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在我國市場經濟的各個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這些企業對國民經濟建設起著重要作用,但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企業的內部控制問題日趨突出,影響了中小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益,阻礙了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步伐。
內部控制是中小企業各項管理工作的基礎,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作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貫穿于企業的方方面面,因此分析中小民企的內控制度問題對于中小民企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中小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分析
1.1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絕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全面,沒有覆蓋所有的部門和人員,沒有滲透到企業各個業務領域和各個操作環節。
1.2缺乏有效的內外部監督機制
許多中小民企沒有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即使具有內審機構的企業,其職能也嚴重弱化,不能正確評價財務會計信息及各級管理部門的績效,內部審計機構職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老板的主觀意愿。
1.3對內控制度認識有片面性
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各個業務部門或人員,在業務運作過程中形成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種動態機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種方式、措施及程序的總稱,它絕不等同于規章制度,也不等同于內部管理,更不是組織計劃。
1.4內控制度行為主體素質較低
中小民營企業財會人員的思想教育、業務培訓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備從業資格的“家族人員”混進財會隊伍,思想素質、業務水平較低,連正常的會計業務都處理不好,更談不上內部控制制度的運用。
2內控制度欠缺對于中小民企發展的制約
2.1經營風險增大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管理的中樞環節,是防范經營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內部控制欠缺,會導致企業風險意識薄弱,從而引發個人憑經驗判斷、決策,不能充分發揮整體的作用,對于經營風險進行有效的規避。
2.2企業融資困難
由于民營中小企業規模小、財務信息不透明、效益不穩定,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其貸款的風險較大。同時由于企業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無法清晰地將企業的產權關系、關聯企業間關系、經營業績等公開投資者面前,讓投資者放心,由此導致企業多方面融資困難。
2.3產權關系不明晰
在民企中家族式企業、合伙企業非常普遍,因此出現產權模糊狀況。只有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企業產權關系,使企業領導人和企業興衰息息相關,企業領導者才有動力去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才會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4利益分配機制失靈
不少民營中小企業沒有制定一套規范化、科學化的員工獎勵制度,企業利益如何分配、財富多少用于員工、多少回報股東等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企業失靈的利益分配機制,將導致一系列問題:優秀人才流失、員工積極性喪失等。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可促使會計人員提供準確及時的會計信息,并反過來強化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環,促進科學管理的完善。
3促進中小民營企業建立內控制度的策略
3.1轉變企業所有者的管理與發展觀念
中小民企中家族式企業居多,這些企業內部控制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者的重視和執行程度。不少民營企業主認識上的偏差,使這些領導者忽視了內部控制制度對生產經營活動的作用。只有改進領導者對待風險的態度和控制風險的方法,轉變其對內部控制的態度,強化內部控制意識,提高內部控制理念,將控制制度融入企業管理之中,才能促進企業管理的科學化進程和持續發展,從而有效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
3.2提高企業內控制度行為主體素質
有些企業雖然存在內部控制制度,但不全面,沒有覆蓋所有的部門和人員,沒有滲透到企業各個業務領域和各個操作環節。部門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牽制,往往造成管理脫節。“人”是內部控制行為的主體,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經營風險、會計風險的產生,均與之有關。企業在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同時,應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會計人員自我約束能力;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以提高業務能力,減少賬務處理的技術差錯。
3.3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確保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實施
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地執行,且執行效果良好,必須加強內外部監督。企業應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或建立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系統,加強對本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漏洞和隱患,并針對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及內部控制執行中的薄弱環節,及時修正或改進。同時為加強監督,我國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在內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只有加強外部監督,通過外部監督對企業施加壓力,并將這種壓力轉化為動力,督促企業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以杜絕企業內控制度形同虛設的情況發生。超級秘書網
3.4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機制,明晰管理權責
完善企業公司治理機制,即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按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及授權批準的控制要求加以控制。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控制,要求合理設置相關工作崗位,明確職責權限,形成相互制衡機制。任何一個人不能同時兼任可以隱匿自己所犯錯誤和不軌行為的職務,不相容的經濟業務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部門參加,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違規違紀行為發生。在我國,相當一部分民營中小企業中,企業的投資者同時也是經營者,企業領導集權現象嚴重。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的管理模式使民營中小企業管理缺乏內部約束性。有些企業形式上雖然建立了董事會、監事會,但真正的法人治理機構并未到位,缺乏授權與監管。
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在內控制度中規定出完成經濟業務的恰當授權,使各部門及人員權責分明,這樣,可以保證企業既定方針的執行和限制濫用職權,從而既有利于保護資產的安全,又能使各項經濟業務活動正常有序地開展。
綜上述,由于民營中小企業內控制度的薄弱,導致企業經營風險增大,難以向國內外市場拓展。只有健全和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才能降低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市場活力,使中小民營企業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確保企業健康、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成就百年長青的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