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質災害防治及地質環境利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如今,我國地質災害時有出現,對人們的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地質管理部門必須加強防范地質災害的控制權以及合理利用地質環境。本文介紹了地質災害防治系統和使用該系統的地質環境的具體內容,并分析了防治地質災害工作與地質環境的聯系。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地質環境利用
引言
地質災害問題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在不斷地提高、改善。然而,近年來的地質災害仍舊頻繁發生,特別是在某些地區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后,地質災害防治的相關部門逐漸認識到,雖然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已經建立以及健全,但是仍舊存在大量仍待改進的地方。本文主要對地質災害防治和控制系統的許多不足之處進行了討論,鑒于獨特的地質環境,以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為視角對其進行重點分析,建立一個相對可靠、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和地質安全的評價環境。
1我國防治地質災害有關設施
1.1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
我國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并且地質災害強度以及受災的規模都相對較大,對我國人民人身財產安全形成嚴重的威脅。特別是我國西南部的山區,時有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威脅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破壞當地的通信以及交通,給西南地區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導致我國整體發展水平下降。為了有效強化我國西南部山區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有關政府應該加大人力、技術以及資金的投入力度,在重大災害地區設置地質災害防治系統,開展災害防治預測工作,使西南部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得到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2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區
在我國,為了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減少因地質災害而產生的經濟損失,有關部門應當在經常發生地質災害的西南地區建立災區調查區。派出專業調查小組研究調查頻發區的氣候特征以及地貌地質特點,估算地質災害的出現以及使用緊急應對措施,并且根據其特點對其進行等級劃分。當專業調查小組進行實地考究一段時間之后,科學研究每個地區地質災害頻發區出現災害的時間頻率以及特點,擬定有效地質災害防范措施,為后續地質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
1.3建設地質災害警報裝置
為了能夠更好地分析研究重大災害地區的地質災害的防治效果,需要在地質災害經常出現的地區設置災害預警系統。建設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的重點是預警管理以及預警技術兩個方面,采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對災害進行檢測,在發生地質災害前及時采集災害產生的特點并且向相關部門報告,給出災害報警預示,及時相處解決對策,減少災害出現的頻率。
1.4建立健全搬遷體制
如果受災地區發出地質災害預警,相關部門必須及時分析災害信息,分析的信息包括:災害危及范圍以及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如果災害危及范圍廣、等級較高,則必須使用有效的搬遷舉措。相關部門應當安排災區居民有組織地搬出危險區,搬遷到預先設置的安置安全區,以確保受影響地區居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減少災害損失。地質災害后,根據受災地區的特點進行合理的災后重建工作,必須做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結合,加強對居民住房的質量,為居民送暖。
1.5建立地質災害應急處理體制
目前來看,我國的綜合國力相對較強,科學技術以及經濟水平處在不斷發展的階段,當地質災害出現之后,可以及時對災區進行善后處理操作。我國擬定的災害應急處理系統的中心是嚴重地質災害出現地區居民服務,采用先進的技術,與現有的人力、財力和其他資源相結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災害應急響應機制。災害應急響應機制一般包括應急處理技術體系、應急設備和網絡信息技術平臺,地質災害出現之后,能迅速做出應急反應,以最快的速度組織工作人員抵達受災地區,進行賑災活動,有效、科學的減少受災地區居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降低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2利用地質環境與防治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
2.1地質環境給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地質環境是人類活動以及地球自身運動之間相互作用出現的結果,并且地質環境在持續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類別的地質災害,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的地質環境出現了相對快速的變化,人類改造自然的強度與速度在不斷增加,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步伐也隨之加快,所以,地質環境變化的速度,也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并且超越了環境自身承受的范圍,如此的結果,導致了地質災害的頻發;地質災害在某些地質環境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不能獨立地從地質環境脫離出來,地質、地貌以及地形構造形成了地質災害頻繁出現的先決條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不斷的變化,是導致地質災害出現的導火索。
2.2地質災害改變地質環境
根據定義,特指環境學的定義,所謂的環境質量多數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中,環境的默寫要素以及環境的總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繁衍以及生存的適宜程度。”對于地質環境來說,環境質量一般是指組成地質環境的每一種要素對人類的發展以及生存的適宜程度。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地質環境的變化超出了地質環境的適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這將導致某種地質災害的出現。從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這方面來看,地質災害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失。在我國這樣一個氣候因素繁多、地質條件復雜以及地域遼闊的國家,地質災害導致的損失每年可達數十億美元。總體來說,地質災害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①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著巨大影響;②間接地影響全體人類社會以及經濟的健康發展。從保護地質環境的角度出發,地質災害的發展與產生,對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好壞的地質環境全部要素對人類發展以及生存的適宜程度有著巨大影響。地質災害影響越大,發展就相對較快,隨之風險也就越大,對地質環境質量的改變也就越明顯。
3建立地質環境評價體系
對于區域地質環境利用的評價必須要將其自身的特征放入考核的范圍之內。其自身具備服務、基礎以及公益等特點,在環境調查與地質勘測中使用不同的方法,判斷、分析其地質的安全狀況。通過使用區域地質環境評價體系,要充分認識利用地質環境監測領域的狀況。強化地質環境的使用,同時盡可能減少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地質災害防治監測任務全面完成后,還要實現人文環境和地質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其環境評估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固定的研究思維以及視野,必須勇于探索、發現新的想法。確保工程地質環境安全的安全問題,一般包括環境相關區域內外因素和地質信息以及伴隨相關的風險性和可能性。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性評價的地質環境計劃,以避免由于違規項目造成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為了減少地質災害的風險,必須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利用地質環境的思想。在構建系統和利用地質環境的過程中,始終注重人與自然環境,人類行為之間的和諧相處,適應和改造自然本身相結合。這不僅限于對地質和工程開展評價體系的建設,必須以發展的眼光利用地質環境,建立和完善地質環境安全系統,規范化建設,促進利用地質環境規范化發展。
4結束語
地質災害的防范不但是牽涉社會保險、行政、立法等方面的問題,而且也是科學技術的問題。從危險的角度來看,一般是指發現地質環境的危險區,我國大陸地區已經建立了地質防治系統,其包括科學技術支撐、應急處理、搬遷治理、監測預警以及調查評價等;從安全的角度看,一般是指發現地質環境的安全區,因此能夠架構區域地質環境功能區劃、質量評價、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和工程容量評價以及風險調控的工作思路。
參考文獻
[1]閆國芹.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價值工程,2015(10).
[2]黃將.靖西:全面落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J].南方國土資源,2015(08).
[3]徐志文.在全省市(州)及擴權縣(市)政府領導國土資源管理培訓班開班儀式上的發言落實責任完善機制多措并舉奮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4(01).
作者:王亮 劉長憲 單位: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