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目標模糊化后的設計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現代主義運動使得人類對于科技介入后突發的社會格局的變化有了相對充分的準備,人們可以更加宏觀地利用現代主義時期所賦予的警惕性和源于西方資本主義生態環境中的觀念和邏輯來迎接每一天的挑戰。中國社會也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迅速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發展格局。但今天人們正在面臨一場比現代主義時期更為嚴峻的挑戰,那就是現代資本運營的方式對科技迅速發展的依賴超越歷史上任何一個階段——人對人造物的“依賴”和“期待”遠遠超出人們可控的范圍。二戰后由于資本發展的必然訴求導致的國家間對科技和文化發展的努力與對抗愈演愈烈,這使得無論是科技的研究目標還是文化藝術的發展方向都變得模糊起來。本文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闡述新科技介入后藝術格局的變化,虛擬數字時代的讀圖方式和方法的變化,以及科技目標模糊化后的設計策略變化。
關鍵詞:新科技媒介、虛擬文化、新消費需求、新藝術設計策略
一、新的藝術設計格局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特別是二戰后的國際格局深受西方資本主義的資本需求和政治戰略的影響。以現代傳播業的迅速發展為例,西方現代資本的意識形態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影響全世界。一方面,這場革命使得全人類可以用最快的時間分享到現代工業文明的革新成果;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場新舊政體的博弈、地域文化差異的抗爭,以及由此而展開的一場基于各地區國家間利益最大化的全球競爭。在這樣復雜的歷史階段,無論是藝術,還是受工業革命和現代主義運動影響而孕育產生的現代設計學科,都不可避免地依賴現代資本的訴求發展和變化。各個地區和國家間的美學標準也在不同程度上受現代資本儲備條件的約束。盡管藝術家和設計師一直努力和我們所處的這個年代對話,但無論是順從服務還是質疑,都無法脫離當下社會對以資本利益最大化為前提的研究,所以今天的藝術和設計需要討論的是國家間經濟政治文化在現有的國際發展格局中的地域特征問題、文化發展共識與協同發展問題。
1.尊重地域文明特點和地域文化發展特點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每個地區也都有著自己的特征及與自然對話的經驗,這些經驗和美學沉淀是全人類共享的寶貴財富,不是任何一個現代思想或某個推動歷史進步的革命可以掩蓋的,反而是我們需要集合全部智慧保護的對象。現代化的革新也正是在于通過有效的現代化手段對這些寶貴的人類財富進行挖掘和傳承的努力。每個地區和人類都面對不同的挑戰,有自然的、歷史的,還有人自身的。一個優越的革新思考是因地制宜的發展戰略問題的研究,是降低對自然和人傷害的智慧的積累,而文化藝術在今天的歷史特定階段,無疑是在更加全球化的人類文明中尋找平衡的價值趨向的探究。所以,當代藝術和設計的思維與方法不是僅僅站在發達資本制度下的以資本最大化積累為背景的思辨,而是應該通過現代資本優勢,最大程度地尋找各地區文化的差異,并通過有效的方法把它運用到對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研究之中。
2.尋求文化發展共識
文化共識是以地域文化尊重為前提的文化價值共同體的研究。無論是藝術還是當代設計,其目標都應該是以人為前提的人與自然的對話以及人與社會的對話。現代科技的發展、新型商業媒體推廣方式的進步、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人們可以更為輕松和簡單地對話,特別是互聯網,可以讓整個地球變得透明。盡管政治和國際利益會在這個本應透明的地球上蒙上各種陰影,但對于人類來說,科技的進步大大壓縮了人們交流的物理空間,所以今天的藝術和設計討論的主題和內容更為廣泛、多元和國際化。這使得文化藝術的能量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因為它可以跨越語言障礙,增加彼此的深入了解,并可以拓展更多地區和國家間的合作,為社會和全人類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共識基礎和發展方向。
3.協同發展
協同發展是指通過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以各地區的文化沉積和現實條件為基礎,共同尋找未來協同發展可能性的探索。藝術和設計的價值可以成為不同文化間的差異磨合器,藝術語言中對“美好”的憧憬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同時設計在現代經濟體中的方法研究也會為全人類的進步提供更準確和更細膩的發展策略和方法。協同創新和同步發展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爭端和有效整合全球智慧,為人類的進步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
二、虛擬數字時代的讀圖方式和方法的變化
如果說工業革命之后信息讀取方式的一大進步是攝影、電影、電視,以及與之匹配的現代傳播業的蓬勃發展,那么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人工智能科技的進步,今天的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和媒介,甚至獲取信息的空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權利的平等
在這里提到的平等是指消費信息權利的平等和信息權利的平等。移動互聯網和數字虛擬社交平臺的出現,使得資本運營方式逐漸可以更加積極地配合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以個體文化為新消費目標的策略,即從20世紀初的消費精英文化向消費大眾文化轉變。而大眾文化的特征就是個體自發需求的體現,而不是經過現代媒體塑造加工后的引導性的文化需求。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人們完全可以打破原有資本壁壘(傳統資本媒體運營方式通過塑造精英文化利用傳統媒體:報紙、電臺、電影、電視等媒介形成的消費壟斷格局),開始通過超越傳統物理空間的虛擬數字終端進行無障礙溝通和傳播信息(盡管今天所謂的無障礙虛擬空間仍然在現代資本策略和政治權力的掌控和監督之中),但比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更加不可控和多元化。這也讓大眾個體可以通過新科技挑釁甚至推翻強勢資本和政治壟斷。
2.信息傳播的不穩定因素的加劇
藝術媒體的數字化和信息傳達的不確定性因素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重點。虛擬消費文化的迅速發展,使藝術的體驗和閱讀方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公眾對迅速的文化回饋能力的需求遠遠大于他們對探索歷史經驗的需求;信息被更替和被傳播的方式從原來的以人為主,逐漸轉向科技本身的媒體應用條件和對于科技的社會回應方式。例如在傳統讀取信息的方式中,人們可以控制信息和信息的時間、地點,甚至是受眾群體,但在新的數字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方式中,時間、地點和人群都會在新的科技媒體環境下擺脫信息源頭的控制。首先是科技本身信息存在方式的客觀性條件導致信息的儲備和傳播更為迅速;其次是人們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自由程度不受時間、空間,甚至法律的約束,這使得人們的讀圖文化變得自由大膽,但同時也造成信息的泛濫和混亂。這種不可控的信息環境已成為人和科技都需要面對的問題,而設計和藝術的思考對象與范圍也會隨著新科技介入變得更加復雜和豐富,這也是目前藝術和設計共同面臨的挑戰。數字虛擬技術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的格局,今天的設計需要面對的是如何掌控并引導這種不確定因素的社會化回饋技巧,創造并能夠逐漸預見和制定新的法則。
3.虛擬數據空間的不斷擴大
由于數字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規模、質量正在影響社會各個領域和行業,信息不再是簡單的傳播,而是真正的被消費。人們消費的不僅僅是信息本身,而是這個信息附帶價值的綜合,其中包括信息本身、承載信息的科技產品、與信息相關的服務,以及逐漸形成的對于信息獲取形式的心理依賴。這些都是傳統紙媒和廣電媒體無法與之抗爭的事實。所以,今天的資本會開拓并打造數字時代創造出的新的虛擬空間,這種虛擬的數字空間是真實可被應用的、并能夠創造價值的新的商業環境,同時也是今天飽和的資本市場急需尋找的另一個大陸。因為數字虛擬空間的出現已使人們可以擺脫真實物理空間的局限,真正進入另一個思考的維度去重新認識我們的世界。
三、科技目標模糊化后的設計策略變化
工業復制時代的生產模式和供需條件迫使現代設計美學圍繞現代工業時期的消費文化而展開,雖然藝術先鋒一直保持著警惕,在最大程度上與工業大生產環境下的消極因素劃清界限,但由于資本的勢頭十分強勁,所以設計本身都是圍繞著資本運營目標而展開的。當然這里不乏經典,但客觀來說,這種審美的價值取向是可控的,設計方法和經驗數據統計是便于梳理的,因為它必須滿足工業生產的規律,那就是可被復制并可以被批量化生產。科學家AlanTuring和MarvinMinsky對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貢獻造就了今天基于數字信息條件下的信息化的生產模式,這是一個混合生產模式的開始。這種混合生產模式包括工業生產的基本特征,同時又加上了數字信息條件下的復合型產品開發和經營理念。在這種條件下的設計目標更為復雜和多元,這使得設計應用目標變得多變和模糊,而由此產生的設計策略也發生著巨大變化。
1.設計中的民主策略
當今時代,經典個體設計開始向開放化平臺設計轉化。計算機的進步、互聯網的普及、大眾消費權利的提升使得商業體的產品開發模式和推廣模式逐漸從消費精英文化個體轉向消費大眾文化。簡單來說,這種商業上的策略就是從以前的設計塑造個體經典,并通過媒體傳播給大眾最終形成可控的壟斷性的商業模式過渡到提供平臺和服務,開放大眾參與設計機制,引導消費大眾個體定制。所以,設計本身的關注內容不僅僅是形態上的,而且是更為豐富的、基于新的商業運營方式和新的信息傳播有效性的思考。同時設計本身的策略也需要隨著日益變化的商業格局和人本身的消費心理波動而調整。
2.設計對科技的依賴愈加強烈
設計對于科技的依賴主要表現在“設計對科學技術的依賴”和“設計對新科技介入后所產生的新的消費生態的依賴”。由于資本主義的必然約束,今天人們對科技的發展需求和歷史上人們對科學的渴望有所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今天的科技成果是基于市場驗證條件下的認可,沒有市場就沒有科研資金來源;第二,市場競爭環境下的新科技競賽使科技目標逐漸模糊,探索本身也只是服務于商業的無目的運動;第三,科技與人的關系更為緊密,人對科技的依賴和期待超越歷史上任何一個階段。所以,設計必須處理好自身與科技的關系,處理好人與科技的關系,處理好科技在人與自然對話當中的角色,以及設計在新的科技應用環境下的角色關系。
3.設計需尋找藝術中的愉悅感
如果說資本的積累使所有行業趨于飽和,那么設計本身也是乏味的工作,它只是為了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機器復制。隨著信息的泛濫,設計獨立性被信息傳播的假象和不確定的社會回饋所覆蓋,這樣的過程不是設計方向的問題,而是設計欲望被削減的危機。這個問題出現的重點,即設計與藝術的關系被現代商業資本需求和利益打散了。設計往往不再關注人和自然對話的本質,而是被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慣性所影響。藝術天生具備的現實性和批判性會為設計提供更為清醒的思考空間和更為愉悅的設計動力。設計需要藝術思考來最大程度擺脫工業化慣性的消極干擾,因為設計在今天的使命不僅僅是服務,更是創造。
結語
數字化虛擬時代的到來,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與我們熟悉卻不了解的世界對話。無論是對新科技的理解,還是對新型生活方式的理解,我們都應該回歸到人與自然對話方式的研究當中去,因為那是我們唯一不會隨著時間和地域、歷史、政治干預、經濟利益的變化而改變的內容。而藝術和設計的努力也是為了人和自然更好地相處。面對自然,無論這個世界如何改變,人們都在努力尋找一個消滅“它”的理由和創造另一個“它”存在的可能。
作者:鄧巖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