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教學中學生優秀思維品質培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地理空間思維的培養
第一,地理空間物質組成的復雜性。主要是內容豐富多彩,且分布散亂而多樣;第二,地理空間結構的復雜性。地理空間是由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所組成,各個圈層相互滲透、相互鑲嵌,甚至各個圈層內部結構也是千變萬化的。第三,地理空間運動變化及相互作用更是極其復雜的。科學家在論述地理空間時,認為它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同樣反映出地理空間的復雜性。地理空間思維實際上就是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圖像的觀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從而在頭腦中創造性地形成它們的空間形象,進行空間位置判定,確定空間分布狀態并進行排列、組合,分析它們在空間上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交換和交流,比較它們的差異點和共同點,及對它們的空間屬性進行多個維度思考的心理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地理空間內容的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
二、地理形象思維的培養
一種新思想的產生是沒有固定邏輯通道的,需要依靠形象思維,通過大腦的想象、直覺、靈感等創造性思維活動來實現,也只有這樣的思維過程,其思維產品才富有創造性。可見,形象思維對創新思維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觀察或動手開始,經想象活動以及靈感頓悟,最后獲得創造性認識。為此,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開發校內外課程資源,包括多媒體手段和新教材圖表多的優勢,可以讓學生看地圖說地理分布,看圖表分析地理規律,看景觀聯想地理特征,看漫畫講地理含義,看動態演示說其變化過程等。也可以組織課外考查、觀察、實踐,讓學生更真切地去發現、感悟地理事物現象的特征和規律。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以更形象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維,相互交流。如在學習“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用盡可能直觀的形式來表現和說明自己的理解,并在課堂上展示交流,鼓勵同學在展示中提出自己的困惑,最后形成共識:北極圈內極晝比南極圈內極晝時間長;一月初,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太陽高度小、白晝短,于是氣溫低為冬季。另外,對于學生未曾感知或抽象的地理事物,善于借用學生熟知的表象信息激活大腦,通過聯想法、類比法、比喻法、幽默法等,用學生比較熟悉的實物形象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總之,形象思維應該是地理課的學科特色,不僅能夠易化教學、深化理解、培養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創新思維能力。
三、地理發散思維的培養
發散思維是對同一問題多角度、多方位尋求答案的思維過程,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地理要素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決定了其形成、變化、發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這就為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發散思維強調對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設,以突破原有知識結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教學中通過質疑、假設,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突破常規、與現實相反的問題背景,引導學生逆向、橫向、多向思維,加強對現實問題的真正理解,有針對性地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如學習“地球自傳的地理意義”時,提出:假設地球自轉方向與現在相反,地球上的自然現象至少可產生哪些變化?運用發散思維可啟迪學生以下方面:地球上將看到日月星辰西升東落現象;晝夜時間比現在短;風向和洋流流向將發生較大變化;氣候分布將有較大變化;自然景觀也發生較大變化。這類問題能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提高學生變通求異能力。為促進發散思維活動高效的展開,教師應該把思維還給學生,激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大膽質疑、假設提出問題,然后為學生創設群體合作解決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進行發散式的小組或全班自由討論交流,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并從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思考,獲得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恰當地運用提問法適時啟迪、點撥、引導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新穎性,引發思維的積極性,讓思維的火花不斷迸發,產生不同的新奇觀點。最后,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教師要給予點評梳理。從而,有效提高發散思維活動質量,切實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達到非凡的教學效果。
作者:崔新瑞單位:山西省保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