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正文】
鄧小平是一位精明干練的國務活動家,同時又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國際活動家。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時,他作為中共代表之一參加了會談,開始參與重大的外交事務。1956年,他隨同志赴莫斯科參加蘇共十二大;1957年,又隨同志參加了莫斯科會議;1963年,他作為中共代表團團長,再次去莫斯科與蘇共會談;1974年,他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發表了著名的“三個世界”的演說;1978年,他再次主持中央工作后,不辭辛勞,頻繁接待外國來賓,并出訪過不少國家,以充沛的精力進行外事活動,親自制定對外政策和方略。豐富的外交實踐,使他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形形色色的事件,對整個世界了如指掌,具有放眼世界、總攬全局的大戰略家氣派。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形成于1978~1982年,1982~1992年日趨豐富和完善。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是對、外交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冷戰后新形勢下中國外交工作的指南。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一個總的出發點是搞和平外交,多交朋友,不樹敵人,為國家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推進世界和平事業的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對外政策進行了重大戰略性調整:改變了對戰爭形勢的估計,更加致力于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我國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對外關系不斷發展,中國的外交活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本文擬從六個方面論述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
一、當今世界格局和時代特征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鄧小平通過對世界形勢的深入觀察,以及對當今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特征的透徹分析,明確指出,當前世界的主要傾向是和平與發展。他幾次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05頁。)鄧小平又說:“雖然戰爭的危險還存在,但是制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05頁。)“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127頁。)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對國際形勢的新判斷,使得中國外交政策有了兩個重要的轉變:一個轉變就是中國領導人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認識。過去一度形成的思維定勢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如今“和平是不可扭轉的大勢”已成共識。第二個轉變就是中國的對外政策改變了對付霸權主義的“一條線”戰略。
中國對外政策進行了這次重大的調整之后所呈現的新特點是:“獨立自主”和“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但“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57頁。)中國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時代宣告結束。鄧小平縱覽全局后明確指出,中國對“和平與發展”國際形勢總趨勢的判斷并沒有過時。因為,“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和平問題沒有解決。發展問題更加嚴重?!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353頁。)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時還指出:“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社會主義中國應該用實踐向世界表明,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永不稱霸。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p>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離不開國際大環境,是鄧小平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現實意義的思想和論斷,為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中國對外政策的綱領,是新中國成立后一貫的原則立場。80年代初世界格局正處于新舊交替時期,戰后所形成的舊的兩極格局走向終結,新的格局尚未建立,國際局勢時而緩和,時而緊張。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世界仍不安寧。在這樣一種“非常動蕩、充滿危機”的新的國際政局下,鄧小平繼續高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旗幟,并在對外政策中,更加突出這一綱領。他認為,80年代無論對于國際國內,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代,反對霸權主義這個任務,每天都擺在我們的議事日程上。鄧小平強調指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們的真實政策,是我們對外政策的綱領”。(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417頁。)
中國反對霸權主義,不是指某個國家,而是指某項政策,不管是哪個國家,只要它奉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只要它威脅到區域和世界的穩定與安全,中國都反對。鄧小平還一再強調,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反對一切侵略和霸權主義,這是長久不變的政策。近年來,中國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發揮的獨特作用越來越受到世界矚目。在中東問題、海灣危機、柬埔寨問題、朝鮮半島問題、南亞核危機等一系列重大而又關系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的問題上所采取的立場和所進行的工作為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所稱道。事實表明,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三、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988年9月,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需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問題。同年底,他在會見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訪華團時,又進一步闡發了這一觀點。他認為目前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時期,國際政治領域由對抗轉為對話,由緊張轉向緩和,因此應該提出一個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理論。
鄧小平總結了戰后世界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的規律,并根據世界格局的變化,各種矛盾的消長,各種戰略力量的對比及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趨勢,提出“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282頁、330頁、353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用和平方式解決一切國際爭端,用國際關系法則和國際力量來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遲和制止戰爭的爆發,以解決和平問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確立各國經濟交往、合作中的平等互利關系,以解決發展問題。鄧小平把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它作為世界人民共同為之奮斗的戰略任務,這就抓住了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從而也就找到了解決和平與發展兩大戰略任務的有效途徑。
鄧小平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應該成為解決國際政治問題和國際經濟問題的準則。他還多次強調,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只能給世界帶來不穩定、不安寧。歷史證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我們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有關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理論,是鄧小平經過長期的深思熟慮和反復實踐而提出來的,它反映了時代的要求,是國際形勢發展和世界格局變化的必然產物,是建國以來中國國際戰略原則的繼續與深化。因而它既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理論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列主義、思想關于國際問題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豐富和發展。目前,這一理論的基本精神已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并引起各種不同類型國家的政府和政治家的廣泛重視。
四、以國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識形態來決定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在國際關系中,各國都在尋求國家利益的目標,國家利益是各國政策的基礎和歸宿。1989年10月,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指出,我們都是以關心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從國家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如何處理國家關系中的意識形態因素,這是一個與國家利益原則密切相關的問題。既然必須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在國家關系中就不能簡單地以意識形態或社會制度的異同劃線,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是中國對外關系發展中逐步形成的一條基本原則,也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鄧小平認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82頁、330頁、353頁。)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去處理國際關系中的各種復雜問題,這就為中國外交政策確定了原則方針;而尊重對方的利益,也為中國外交的靈活性提供了可能。鄧小平認為:一個國家和民族走何種道路或選擇何種社會制度,別國無權干涉。在東歐劇變時,鄧小平就高瞻遠矚地指出:朋友要交,但心中有數。別國的社會制度我們管不了,但無論這些國家如何變化,我們都要與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從容地發展關系,包括政治關系,不搞意識形態的爭論?!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282頁、330頁、353頁。)正是在這種“不搞意識形態爭論”等方針的指導下,中國在兩極格局解體后,同前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發展了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與國外政黨建立和發展了新型黨際交流和合作關系。同時,也加強了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
五、巧用平衡原則,處理大國關系
在現實的國際關系中,大國之間的關系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雖然在國際關系中,我們歷來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應一律平等。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在客觀上存在著大、中、小國家。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多種因素,大國在世界格局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大國的綜合國力強,對國際事務的影響作用比中小國家要大得多,對和平與發展擔負的責任和應有的貢獻也大得多。大國間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它們之間的親疏遠近、敵對或友好、沖突或合作,對世界和平與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國關系如處理失當,導致大規模沖突的可能性最大。反之,大國關系如正常平衡,就能使世界總體和平局面得以維護。正是從這點出發,鄧小平一方面強調要打破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另一方面強調重視處理大國之間的關系,發揮大國的作用,維護世界和平。
建立戰略平衡是鄧小平處理大國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它不是處理任何國家關系普遍的原則,也不是處理大國關系的唯一原則。但如能正確、巧妙地運用這一原則,就會使我國與其他各國打交道時取得主動,從而使我國在未來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外交實踐中很好地運用了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中的這一原則,處理好了中國與其他大國間的關系。中俄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1996年4月)、中美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1997年10月)、中日建立了“至力于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1998年11月)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為地區和世界和平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六、認清形勢,采取靈活的斗爭策略
策略是實施戰略的保證。鄧小平在實施我國對外戰略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原則,表現出高超的斗爭藝術,這也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9年6月以后,在國際風云劇變,少數西方國家對中國聯合施壓時,鄧小平在分析嚴峻的國際形勢時指出:“對國際形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321頁。)在國際格局變化之時,一些國家希望中國挺身而出,在國際斗爭中起帶頭作用。鄧小平在關鍵時刻又指出,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中國為了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集中精力搞社會主義建設,采取了“決不當頭”的方針。這樣,“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善于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就構成中國外交統攬全局的“二十八字方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實事求是地分析了當今時代特點以及國際形勢的新變化,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外交活動的新經驗,形成了完整的國際戰略思想體系。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改革開放20年中國對外政策作了重大調整,中國的外交成就顯著。到1999年9月,中國已同16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貿、科技、文化交流。完全可以說,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必將繼續指導中國的外交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