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薄弱精神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初中走出辦學困境的學校精神文化路徑之思考一所學校沒有了精神的存在,那就是死水一潭,毫無生機可言。可以說,一所學校的精神文化水平決定著它的發展高度,決定著它能否走得更遠。這一點對于蘇北農村薄弱初中而言更是如此。
1.學校精神文化指導下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支撐
蘇北農村薄弱初中走出困境的重要載體2014年06月14日的《山西晚報》全文刊發了國務院總理給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李寨中學師生的回信。李寨中學全體師生:很高興收到你們的來信。字里行間,三十年前到李寨中學時的場景歷歷在目,很是親切!辦學興教,立德樹人,貴在堅守。得知多年來學校始終注重開展實踐教育,堅持走文化知識學習與創新能力、實踐精神培養并重的辦學路子,培養了大批優秀畢業生,讓人感到由衷欣慰。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強國之本。廣育英才,勵志報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召喚。希望你們秉承優良傳統,繼續探索山區辦學新路,科學實施課程改革,求實創新,持之以恒,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人才,為中西部和農村教育發展積累寶貴經驗。祝學校的明天更美好!2014年6月12日1984年5月21日,時任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的同志,率領全國十二個省市共青團的工作人員,來到李寨中學視察調研,觀看了學校的農機、農技、醫療、林果等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過程。聽取了介紹后,對李寨中學的第二課堂活動表示肯定,將其命名為“實踐教育活動”,并提出“應在全國推廣”。總理在回信中對學校“堅持走文化知識學習與創新能力、實踐精神培養并重的辦學路子”表示欣慰。近年來,學校積極進行新課程改革,在創新綜合實踐活動的載體、內容以及教師隊伍上做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進一步完善實踐教育活動體系,使實踐教育活動真正成為立德、增智、強體、溢美、創新的載體,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校精神文化,走出了一條嶄新的山區學校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在我省蘇北廣大的農村地區,初中學校卻始終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筆者一直在研究陶行知先生關于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論述。尤其是對于陶先生開辦曉莊師范學校的事情感觸頗深,一所沒有圍墻的、邊上課邊勞動的、不要分數的學校居然拯救了當時的國民教育。而今天的學校呢,大門越來越高,圍墻越來越堅固,但它又不是隔斷學生和社會的元兇,真正的“元兇”是我們這些“掌握”著學生命運和前途的人!最近讀到四川大學蘇州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主席聶圣哲關于美國教育基本特征的論述,頗受啟發。他認為美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平民教育,教育人們做一個尋常人,即讀平民的書,說平民的話,長大做一個遵紀守法、勤勞、誠實、有愛心、有正義感的合格公民。而與之相對應的,學校課程設置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社區教育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我們許多學校也正在往課程多元化和社會化的方向發展,但是,注重形式的多,真正落實的少;注重迎接驗收檢查的多,真正收到實效的少。而學生作為將來合格公民的基本素養,正是在這些綜合實踐活動中慢慢累積起來的。所以,主導一所學校精神文化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學校文化課程的設置,而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和落實。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教育法》規定的教育方針。而我們時下的學校教育又有多少內容與教育方針相符合呢?社會價值觀物質化和片面化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大眾的視線,升學率成為衡量部分地區,尤其是蘇北農村地區辦學質量高低的最重要標準,這無疑又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新課程改革歷時12年,它給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是肯定的。這主要表現在廣大的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方法的調整。但是認真審視新課程改革之后蘇北農村初中學校的變化,卻又讓人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口頭上的課程改革,行動上的傳統教學,絕大部分教師依舊沒有走出“滿堂灌”的束縛,依然是用教師的“權威”壓抑著學生的成長。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以教師本位為主體的學校精神文化依舊是學校發展的主旋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急需進一步的深入而非“蜻蜓點水”式的形式上位。
2.怎樣的精神文化讓學校的長遠發展成為可能
大多數蘇北農村初中學校管理者都會簡單地把學校文化簡化為校園物質文化的改善、制度文化的細化和精神文化的表面化上,他們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改善校園的物質條件,把作為學校文化主要內容的各項管理制度進行完善,美其名曰“管理精細化”,把《論語》《二十四孝》等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貼在墻上就是精神文化建設了。而真正意義上的學校精神文化是滲透到學校里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可以不必動輒即稱“之乎者也”,也不必把唐詩宋詞掛在嘴邊,相反,生活于此的每個教師、學生和服務人員都能自覺地把學校發展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連,他們能做到凝神聚力,圍繞學校發展的目標努力奮斗,做到“校榮我榮,校恥我恥”;他們能在走出校門時進行言語、行為和思想的自我約束,決不允許有損于學校集體榮譽的事情發生;他們會對學校的發展前景充滿希望和信心;他們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中學會寬容和理解,學會接納和奉獻;他們能在自己的家庭生活里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用一分為二的眼光看待社會生活里的是是非非。這些都是學校里的教職工和學生在學校精神文化潤澤后的表現。最近,新聞媒體和網絡上關于安徽毛坦廠中學的話題較多。稍微懂一點教育的人都能夠認識到這一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當學生不再留戀學校里的人和物,而是以近乎“仇視”的態度面對學校里的一切;當學生在學校里得不到自己所需的精神“養分”,而是被培養成追名逐利的工具;當教師不再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而只是養家糊口的手段。這說明我們的教育已經走進了死胡同。作為學校管理者,務必清醒地認識到與時俱進的時念會讓學校發展具有新的動力,因地制宜的辦學思想會使學校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個性化的辦學指向則能夠讓學校發展呈現出教育的本質屬性。英國一位教育家曾經有過這樣的論述:英國的學生認為英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法國學生認為法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有人反駁道“:那學生到底信誰呢?”這位教育家回答道:“當學生不信誰時,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這種“不信誰”的教育即教育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會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這才是真正的教育!精神文化生長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它隱含在教師和學生的靈魂深處,體現在教師和學生的一言一行之中,伴隨著教師和學生的一生。
3.學校精神文化在學校走出困境過程中的作用
何在文化不是寫在墻壁上或者掛在教室里就能發揮作用的,它內含于師生的思想、理念、心靈、情感以及靈魂深處,外顯于師生的一言一行之中。時下,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學校創建自己的品牌特色,于是,各種各樣的學校特色如雨后春筍般地上報到各級主管部門,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所謂“特色與品牌”無疑只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存在形式,而沒有真正的精神文化內涵,更談不上其引領作用了。一所學校的精神文化應具有獨特性,它基于該學校自身的文化積淀、周圍社區的文化狀況以及當地政治、經濟發展狀況;還具有歷史性,它基于該學校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精神文化基礎;還具有人文性,它基于該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而不是所謂名校的“舶來品”。發揮精神文化的引領作用,才是支撐學校健康發展的渠道。一個人沒有了靈魂,就成了人們所說的“行尸走肉”;而一所學校如果沒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撐,它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加工廠和生產車間。人可以沒有充足的物質,但不能沒有精神的寄托和追求。生活在校園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者。生活在精神文化豐富的學校的教師是幸福的,因為在這種特有的精神文化的引領下的教師感知職業幸福的能力會不斷增強,他們心中常存的是善良和向上,是愛和奉獻;生活于此的學生是愉悅的,因為他們感受到的是來自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呵護與愛,是正面的影響和積極的熏陶,他們從小就懂得感恩與信任以及愛與被愛。所以,學校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學校精神文化底蘊的沉淀和積累,只有這樣才可能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原動力。
4.支撐學校走得更遠更高的是人、物還是精神文化
一位蘇北農村初中校長在九年級學生畢業典禮上說了這樣一句話“:親愛的同學,謝謝你們。因為你們的存在,學校才有了生機和活力,學校才有了明天和希望。”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支撐學校發展的原動力之一。近年,隨著教育現代化的實施,蘇北農村初中學校物質條件落后的面貌已經徹底改觀,高標準的實驗功能室、運動場地、食宿工程和教學設備;國家、省、市各級教育培訓部門全覆蓋式的學科教學、班主任、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等各種類型的培訓等。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于:蘇北農村初中的教育狀況是否也已經理所當然地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幾乎所有的蘇北農村初中依舊深陷在應試主義的“泥潭”中,分數依然是上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唯一標準,是學校管理者評價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是社會和家長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最高標準。在這些“標準”的制約下,教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呢?筆者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目為《厚積“待”發,還我“春天”———農村初中教師教學生態現狀剖析及其調整策略》的文章,重點分析了實施新課程改革12年后蘇北農村初中教師的教學生態狀況。文章指出,農村初中教師普遍存在著“生活無趣,無追求,心理盲目“”職業倦怠,無精神,狀態低迷”“愿景迷茫,思想匱乏”等特點。并認識到“學校文化層次比較膚淺”和“教育信仰的缺失導致教師發展失去原動力”是導致他們呈現這種特點的重要原因。當分析了影響蘇北農村初中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人和物的因素之后,我們發現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備離開了必備的精神內涵,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作用;而對學校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師資因素沒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撐,就會成為教育發展的悲哀和學生成長的噩夢。當我們走進一所學校,我們目睹的是頗具特色的建筑、隨手可觸的宣傳欄、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窗明幾凈的實驗室以及辦學者滔滔不絕的經驗介紹。但心里的感覺有時是觸動,為學校管理者的“大興土木”;有時是感動,為學校管理者的默默奉獻;而有時卻是震撼,為學校管理者的“匠心獨具”;可有時候卻是靈魂的滋潤和思想的滌蕩,文化的氣息讓我們流連忘返,精神的力量讓我們心潮澎湃,人文的底蘊讓我們心靈愉悅。當一所學校有了自己的“精、氣、神”,它便擁有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擁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輝煌的前景。
二總結
總之,一所學校的精神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所在,蘇北農村初中的發展過程中,瞬間的高升學率并不能讓學校走上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學校精神文化的缺失又成為加劇學校追求“分數”而制約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設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學校精神文化已成為學校建設的當務之急。
作者:郭紅心單位:江蘇沛縣河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