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校園文化現狀分析
校園文化可以發揮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培養學生多元智能而搭建多彩的平臺,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學者袁振國指出:“學校是一個文化場所,但是文化場所并不一定有文化。學校自身不會自動生成文化,它需要校長帶領大家有意識地建設。”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一些消極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缺少系統性的長遠規劃
校園文化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育人工程,每個細節都要環環相扣、學校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無不成為校園文化的名片、符號和展臺,都是校園文化的承載者。在建設的過程中,無論是領導層的管理者還是實施層的組織者,都很少站在全局上整體規劃統籌,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點孤立地存在,未形成合力。一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過分注重對校園文化活動,但開展活動形式單一,內涵空泛,把活動的開展等同于校園文化的弘揚,活動僅僅體現在娛樂層面,很少系統地統籌各個活動。二是學校領導者缺乏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科學、合理、系統、深入的研究。
(二)精神文化建設特色缺乏
在學校精神的培育上,許多學校沒有自己的特色和發展目標。校訓往往是凝聚幾代校園人思想和學校特色的一種理念,是學校辦學發展和特色追求的目標和方向,需要幾任領導甚至幾代人的探索研究,才能形成穩定的、內涵豐富的、具有特色的校訓。目前,我們中小學的辦學理念盲從現象嚴重,缺少自己辦學理念上的文化思考。許多學校的辦學模式有太多的雷同,學校領導抓校園基本建設多、抓升學率、抓學科競賽多、抓校園環境整治多,惟獨抓學校文化整體建設少。
(三)物質文化建設過于形式化、隨意化
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它是整個校園文化外在標志,但其核心內涵是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建設校園物質文化的目的應該是使它成為承載精神文化的載體,建設物質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前較多的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卻背離了這一宗旨。具體表現在:一是有些學校只熱衷于建設物化的環境文化,搞形象工程,甚至于為了督導達標的參數去盲目建設物質文化。二是布局零亂,沒有整體規劃。許多校園建設無序、凌亂、布局不合理,沒有文化、藝術特色,不夠美觀和諧。三是設施短缺或使用率低。有部分學校設施不完備,操場過小,甚至沒有操場。四是管理水平較低,沒有綜合管理的能力和意識。
(四)校園文化建設缺少人文精神
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個方面,都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以學生發展的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學生是教育、管理、服務的中心和主體。然而,許多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缺乏人文精神,過分強調適應和服從社會規范,忽視積極發展個體素質,忽視幫助學生超越自我和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只規定義務,不明確權利,這就偏離了校園文化建設和素質教育的方向,從而使學生失去了追求美好目標的積極性和成功的喜悅。
(五)教師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
教師文化的關鍵要素是教師的專業智慧和人格魅力。一個沒有生活激情的教師,很難贏得學生的歡迎。教師的專業智慧,比如“上課的技巧”、“與學生溝通的技巧”等是可以學習的。但教師的人格魅力幾乎無法學習,只能理解、激發和感染。現在一些學校不重視教師的文化建設。表現在:第一,人事工作管理粗放,缺乏教師成長促進計劃。第二,缺乏與教師促膝談心并引導其明確個人專業發展目標。第三,不關注教師個體的學校生存狀況,不能發揮情感溝通的作用。
2.構建中小學校園文化的策略
(一)加強精神文化建設
深化育人思想,升華校園文化的功能———思想上明確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對于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價值理想,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激發凝聚師生的積極性,促進學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師德建設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教師的師德建設不能依賴個人的自覺自愿,需要有適當的外界壓力和合理的激勵機制來推動,即管理。學校管理應該是基于人本的、科學的、發展的、和諧的管理。其次,人文環境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保障。人文環境文化建設最需要的是: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存在價值,營造民主科學的校園氛圍,來引導和調整師生的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心理狀態和人際關系,為師生提供一個能充分展示其能力和價值的競爭平臺。在教師培養中我們注重以目標鼓舞人,調動教師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努力為教師的成才創造條件。對青年教師,多為他們創設各種平臺,結合學科特點開展教學基本功訓練、比賽。通過各種形式讓我們教師在學校的發展中體驗成功,并在成功中享受快樂。
(二)物質文化建設
美化校園環境,提升校園文化品位———物質上承載物質文化是一種直觀的文化,物質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要以倡導的精神理念為主題,構建豐富的校園文化,使這一精神理念固著和承載于形象的物質上。一是校園規劃要遵循整齊、便利、美觀的原則。將不同功能的建筑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方便師生的學習生活工作,又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進行相應地裝飾。二是校園建筑裝飾要體現實用性和審美性原則。三是校園環境要體現衛生、整潔的原則。四是教學設施要體現齊備與適應性原則。完善現代的教學設施有助于多種方法教學的實現,便于獲得和傳遞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制度文化建設
強化管理機制,保障校園文化和諧健康發展———制度上保障校園制度文化是指校園文化的組織機構及其規章、規則確定的制度環境,它對師生的言行習慣及模式具有約束和定性的作用。要以一種精神理念指導學校的全面工作,使之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各個層面,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樣,團體成員便會在制度的引導下,長期重復實踐這種精神理念,逐漸形成習慣,形成風氣,形成自覺的行為。
(四)加強教師文化建設
培養高素質教師———群體上實施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師群體共性的價值取向和職業行為特征,并成為維系教師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它甚至于決定著學校及其師生的發展走向。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一是端正教師對工作的態度;二是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三是教師應該具備更高、更嚴格的職業道德修養;四是教師既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又要通曉基本的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的知識,做到博學多才;五是教師要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和研究能力;六是應具備較強的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能力。
(五)加強行為文化建設
通過具體的活動來浸潤文化———行為上踐行行為文化建設,最終致力于學生的成長,規范養成不能是空洞的說教、簡單的懲罰,應是指導行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教育的載體,活動中滲透的養成教育如涓涓溪流在孩子們心田中匯聚。學校要組織與學校文化傳統、文化理念相適應的傳統活動,甚至可以創建相應的活動儀式。如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就應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以崇尚運動為學校的文化理念,那就要有豐富多彩的各種運動(活動)和傳統賽事,甚至能夠將這種賽事在社會上叫響,引起社會關注。
(六)校園文化建設要持之以恒
傳承中積淀校園文化的形成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需要長時間的積淀,才能夠形成群體的共同心理和精神基礎。要有一批一批的群體成員不斷傳承才能形成穩定、成熟的校園文化。一所有著自己成熟學校文化的學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一個學校,只有有了成熟的學校文化,才能有成熟的教育生命。時間是學校文化形成的土壤,也是鑒別學校文化品質的標準。如果把優秀的學校文化比做一片豐茂的樹林,校長的職責就是護林。小心地護理這些優良的小樹,培育他們成長,使樹林更加茂盛。處在這樹林中的人們,就有豐碩甜美的果實享用,也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作者:孫克吉單位:天津市東麗區金鐘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