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設精神文化激發學生管理主動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班集體精神文化有著無形的教育力量,它的作用正像古詩中說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對班集體的管理和發展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對班集體精神文化的認識
1.班集體精神文化的內涵。
班集體精神文化是一個班在學生長期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常活動中凝結而成的氛圍、精神、理念,以及體現在全班學生身上的共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理想追求等。班集體精神文化是一個班最本質的個性和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班訓、班集體奮斗目標就是班集體精神文化,其實不然,只有將班訓、班集體奮斗目標等元素內化為精神、外化為行為,使全班學生受到感染進而自覺地認同與融入,才能稱為班集體精神文化。
2.班集體精神文化的作用。
導向作用。班集體精神文化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它能為班集體的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讓學生發現和感受責任。凝聚作用。班集體精神文化能夠凝聚全班學生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使學生對班集體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激勵作用。班集體精神文化是師生共同創造的,是一種穩定、持久的激勵力量,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約束作用。班集體精神文化能發揮一種“軟約束”作用,提高學生對各種不良傾向的“免疫力”,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擔任班主任以來,我逐步確立了“以情治班,自主管理”的治班理念,特別注重班集體精神文化的建設,讓學生在收獲知識、學會學習的同時體驗到成長中的關鍵詞:“責任、感恩、夢想”。
1.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集體是教育的工具。”班集體凝聚力的形成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會對學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作用。2010年秋季,我擔任了高三(17)班的班主任。開學初,我發給每個學生一份調查表,上面羅列了如“你最崇拜的人是誰”、“你最愛讀的書是什么”、“你希望咱們班是一個怎樣的集體”等問題。我和班干部先歸納出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然后形成本班的理念,如集體觀———“高三(17)班,我們的家”;班訓———“犯其至難,圖其致遠”;核心理念———“共享智慧,和諧發展”;價值觀———“人品和學識同等重要”;拼搏觀———“愛拼才會贏”。我和學生一起將這些內容設計成藝術字并打印出來,又一起利用班會課和課余時間逐字剪、貼,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張貼在教室墻壁上,使整個教室熠熠生輝。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更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2.培養學生如何做人。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環境是對學生的無聲教育。班集體精神文化環境能夠對全班學生產生約束力,這是一種具有自覺性和主動性的內在動力。為保持室內衛生,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垃圾袋,開始有的學生不習慣,隨地扔廢紙,但有了值日生和衛生班長的督促以及周圍同學的提醒,他們終于改掉了壞習慣。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現在,每當走進教室,會時時受到警示和激勵。培養學生愛的情感。陶行知先生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深深領會到:我們從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勞動,只要我們用“心”執著地去愛,學生也會真誠地回報我們,從而也會更加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周遭美好的一切。當我了解到班里一個學生因家庭遭遇不幸而痛苦消沉時,我下決心一定盡己所能去幫助他、關愛他,讓他享受到與同齡人同等的幸福。以后的日子里,我在思想上幫助他、生活上關心他,在他生日那天,我送給他一件紅色T恤衫,一向靦腆的他雖然什么話也沒說,但我已感到他心中充滿感激。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成績逐漸提升,最終,他如愿考取了清華大學!記得去大學報到的前一天,他來到我家道別,臨走時,他說:“董老師,以后每次放假我都會來這兒,這兒是我第二個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始終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潛能,只是程度不同。我很重視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注重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每天晚飯后,我給學生“加餐”,在班里放他們喜愛的歌曲,組織收看《新聞聯播》節目。我還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支持學生創辦了班刊和班集體精神文化手冊。在關注學生點滴進步的同時,我們更要用“心”去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不做“班媽媽”,而是事事放心大膽地讓學生去做,從而培養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能夠獨立面對困境。如平時的集體活動特別是班會課,讓學生自己策劃、自己組織,使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揮。
我深深體會到:建設班集體精神文化就是要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建設優秀的班集體精神文化、形成良好班風,是最高品質的班集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