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際化人才培養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日益密切和頻繁,中國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培養國際化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各類人才要服務于國家、服務于人民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顯著增強”的教育發展戰略目標,并制定“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的教育體制改革方案。國際化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就是熟練掌握并運用外語,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已經不僅是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必要工具,更是各國之間相互競爭的重要手段。大學英語作為各高校、各專業普遍開設的必修課,要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外語語言基本功扎實、知識結構完善、知識廣博、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強、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中國現實國情、具有國際視野、了解和熟悉國際事務運作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交流和競爭、跨文化溝通和交際能力強的國際化人才。”因此,了解國際化人才內涵、構建符合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是當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亟待探索的課題。
二、國際化人才的內涵
對于國際化人才的內涵,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界定,但至今沒有比較統一的標準定義。Stephens認為“跨文化知識能力是國際化人才應當具備的能力,具體包括創造性思維、筆頭交際能力和靈活性”。莊智象總結了國際化高端英語人才應具備五種的能力,“扎實的語言功底、全面的專業知識結構、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通曉國際規則、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王雪梅將國際化人才內涵歸納為三個方面九個點,“擁有合理的知識體系,包括語言知識、專業知識和國際知識;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綜合以上各種闡述以及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國際化人才的內涵正在不斷豐富與深化,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慣例,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專業知識,可以跨文化進行經濟、文化、技術、商務以及學術等交流與合作是國際化人才內涵的核心。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理應自覺擔當起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需求且責無旁貸。
三、服務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隨著中國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國際化人才短缺這一瓶頸問題的出現,社會各界對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教學效果以及教學前景深感質疑,許多專家和學者認為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無法滿足社會對國際化專業人才的需求,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改革,則存在消亡的危險。胡壯麟在2002年就曾預言,“英語教學一條龍的最終目標是使高中畢業生達到現在大學英語四級水平至六級的水平。那么,這就產生若干年后大學英語是否繼續存在的問題。”蔡基剛教授也認為,“隨著高中英語教學的不斷發展和大學新生英語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學生入學就能達到大學英語四級要求或一般要求的比例不斷上升,大學英語的衰落和消亡是必然的趨勢,這個進程由于國際化課程的挑戰正在加速。”在很多高校,大學英語被邊緣化的趨勢日漸明顯,大學英語課程的學分已從頂峰時期的16-20分壓縮到6-12分,有的高校甚至允許英語成績優異的學生免修大學英語學分,大學英語“退場”的呼聲也時有耳聞。學生的英語水平真的已經達到一個不需要繼續學習的程度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國際化的時代背景讓英語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可以說,大學英語教學已經到了在沉默中退出還是在改革中崛起的重要節點。國際化人才培養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大學英語改革提供了契機,指明了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應在充分了解社會及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明確目標與定位,調整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配備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以服務于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和國家“走出去”的發展戰略。
(一)需求分析
大學英語課程與社會需要、學生需要緊密相關,因此其需求分析應從社會需求與學生需求兩個層面進行。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給社會和英語學習者帶來新的需求,社會需要國際化素質的高層次人才;而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也由原來的從英語學習中找到樂趣、應對四、六級考試轉變為通過英語找到了解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經濟商業的鑰匙、出國留學、參加國際化課程、查閱文獻等等,原先那種漫無目的的英語學習已經不適合時展了。蔡基剛認為,“一個大學生如果不能用英語查閱文獻、參加講座和撰寫論文,就不是出色的學生,因為他不可能在自己的專業上具有國際競爭力”。通過需求分析,我們才能明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與定位,才能更有效地展開教學。
(二)明確目標與定位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依然是2007年教育部正式實施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要求》中把大學英語定位為一門基礎性課程,教學目標停留在語言基礎這一較淺層面上,比較空泛含糊,“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但對“今后的學習、工作和交往”并沒有清晰的界定,使得大學英語教學者和學習者都很迷茫,這種通用英語教學的結果就是學生的基礎英語只能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交際,根本無法滿足專業學習或日后工作的英語需求,四、六級考試成了學生和學校唯一清晰和實在的目標,考試通過后學生就失去了進一步學習英語的動力。事實證明,即使學生通過了四、六級英語考試,其英語水平與職位所需的英語能力也是相差甚遠。大學英語教學到底應該是一門怎樣的課程?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英語能力?應該為什么樣的大目標服務?當下大學英語如果繼續作為基礎性課程,將教學重心放在基礎能力培養和過級上,勢必舍本求末,不合時宜。從時展和國家戰略這一基點出發,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大學英語教學的大方向就明確了,只有幫助學生獲得學術英語能力———用英語閱讀專業文獻、撰寫論文、參加學術討論、參與國際事務與競爭等等,以適應專業學習和未來工作的需要,才能真正把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培養成國際化人才,只有向學術英語轉型,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大學英語教學才能獲得新生。
(三)調整課程設置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都是以培養學生一般技能的基礎英語必修課為主,以英美概況、跨文化交際等外語人文通識類選修課為輔,強調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本技能培養,忽略了大學英語教學與專業學科知識的有效結合,這顯然與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不相匹配。大學英語教學要根據新的目標和定位,將重心從原來的基礎英語轉向專門用途英語和學術英語,課程設置要以學術寫作、學術聽力、學術口語等旨在提高學生專業領域英語應用能力的課程為主。考慮到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需求各有不同,對基礎薄弱或是想參加各種英語水平考試的學生可以開設基礎英語作為選修課,也可以給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開設專門用途英語如貿易英語、法律英語、財經英語等選修課。調整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開設學術能力英語,培養學生的學術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可以為后續開展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或全英語授課打下良好的基礎,實現從“學習英語”到“用英語學習”的轉變,避免英語學習與專業學習相脫離的現象。
(四)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語言和專業知識能力培養。“技能、文本和實踐是學術英語成功的三個要素”。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具有不同交際功能和任務的文本展開教學,提高學生運用英語從事專業實踐的能力。改變原有以知識單向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活動,以專業內容為依托,采取小組討論、場景模擬、項目研究等有針對性的多樣性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和學術交流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敢于質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電腦、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和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手段,建立課堂—多媒體—網絡三者為一體的交互式立體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和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信息的運用和處理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和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期達到教學效果最佳化。
(五)配備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大學英語教師的國際化素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及教學,因此教師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配備國際化的師資隊伍,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國際化視野和理念,了解國際前沿的知識和理論,并能緊跟世界和時展趨勢,只有具有國際化觀念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國際化的人才。目前大學英語教師大多具有外國語言文學學歷背景,對于專門用途英語和學術英語較為生疏,高校要對當前的教師培養制度進行優化調整,加強與海外知名高校和機構的合作,鼓勵教師出國進修、訪學,進行學術交流等,切實培養師資教育教學的國際化理念和意識,提高國際化水平。同時,高校還可以引入國外優秀專業或學術團隊,加大海外師資比例,吸納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
(六)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
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導向性作用,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服務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評估機制應建立在培養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和專業英語水平的戰略目標之上,評估大學英語教學是否為培養國際化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對學生的評價應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重點考核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是否能夠滿足查閱專業文獻、撰寫專業學術論文、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等需要,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學習信心。對教師的評價應重點考量教師對教學目標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學生達到國際化人才標準的幫助度,旨在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伴隨著新的大學英語教學評估機制的誕生,傳統的大學英語語言基礎水平測試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另外,學校相關部門要做好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調查,積極搜集社會反饋,了解畢業生各方面的能力,并及時調整培養方案,促進人才培養與國際化接軌。
四、結語
國際化的時代浪潮以及我國的人才培養戰略為大學英語教學贏得了新的發展契機,然而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學校、政府以及社會各方的統一協調和共同努力,制定科學合理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改革,保證教學質量,真正承擔起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時代使命。
作者:于美娜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外語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