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認識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實行家庭經營以后,農產品的運銷、加工、儲存、保鮮環節,一家一戶很難獨立進行,于是農民便圍繞某一產品自發地組織起來。這種專業合作組織目前在農村正大量涌現,并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1.專業合作是農民一種全新的合作。它同傳統的社區合作經濟組織比較,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組織形式“新”。一是完全自愿,沒有半點強迫。這一點和五十年代農民搞“入社”時是不同的。二是農民出資,產權清晰,承認個人產權,不是一講合作就“歸大堆”。三是不改變家庭經營體制。生產環節家庭經營,其它環節合作經營。四是不受社區限制。可以一村一社,也可以一村多社,一個社可以聯合本村農民,也可以聯合其它地方的農民。因此,政社是分開的,沒有政社合一的痕跡。
第二,性質“新”、宗旨“新”。專業合作組織是純民營性質,民辦、民管、民受益,是真正農民自己的組織,它的出發點、著眼點、落腳點,也就是這個組織的宗旨,是為了維護農民利益,改善農民的地位,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而不是為了均貧富、防止冒尖。
第三,追求目標“新”。對內強調合作,對外追求利潤。這是專業合作組織的行為準則。社會上的企業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一般的經濟組織不同,就是合作組織對參加的農民,主要講合作,實行有償服務,而不是追求利潤,一年結束后,經營利潤可以為“零”;有的合作組織將所得的收益,在扣除必要的積累后,剩余部分返還給農民。
2.傳統農產品購銷方式需要改進。當前,農產品進入市場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通過農民的個體販運進入市場;二是通過國家、集體興辦農產品的營銷企業進入市場;三是通過“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進入市場。這幾種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產品進入市場難的問題,但又都有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
小販的壓價,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特別是農產品價格低迷時,小販壓價收購販運,經常嚴重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國家、集體興辦的農產品營銷企業,由于體制的原因,很難克服它效率低、成本高的弊病。這些企業高出市場平均水平的成本怎么辦?要么轉嫁給農民,以低于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產品,農民當然不能接受;要么企業自己消化、致使多數企業低效運轉,不少企業嚴重虧損。縱觀改革開放二十年,從總體上看,國家、集體經營農產品,特別是經營鮮活農產品,基本是不成功的。
當前產業化經營中,真正實行產和銷一體化經營的還很少,公司與農戶之間“買斷”式的購銷關系普遍存在。這種“買斷”式的購銷關系,“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很難協調好。市場正常時雙方矛盾不突出,一旦市場發生大的波動,購銷雙方就“各人顧各人”。產品多時,“龍頭”企業壓價,農民叫苦;產品少時,哪里價高農民就去哪里賣,弄得“龍頭”企業收不到貨。這種市場沖擊已出現過多次,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是農民,“龍頭”企業也深受其苦,很難發展。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買與賣雙方是兩個利益主體,買賣是“倆心眼”。實踐告訴我們,“公司+農戶”式的購銷方式,基本路子是對的,缺少的是合作。應當通過合作組織,使傳統的“買斷”關系向合作關系發展,向“一體化”關系發展,完善和發展產業化經營。
3.農民專業合作是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行產加銷一體化,養豬的合作組織通過共同出資辦屠宰場,使養豬場的農民變成既是養豬的又是宰豬的;蔬菜的合作組織通過相似的作法,使菜農既是種菜的又是賣菜的。這樣,農民就可以享受各個環節增值的好處,可以解決“種菜的不如賣菜的”、“養豬的不如宰豬的”矛盾,購與銷之間的兩個利益主體,變成了利益共同體,買賣“倆心眼”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合作組織內部也就基本上沒有了購銷之間的價格之爭。因此,專業合作的意義在于改善了農民原料生產者的不利地位,有效地解決了傳統購銷方式對農民的盤剝,提高了農民的競爭能力。這就從體制上解決了產、加、銷之間的利益矛盾,解決了農產品的合理價格問題。這是市場經濟中農產品的購銷方式,是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4.專業合作是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成功實踐。歐洲一些國家早在一百年多年以前就有了農民合作社,現在已相當普遍。幾乎大部分農民參加了各種不同的合作社,很少有農民游離于合作社之外,很少有農民從事我們那種個體的農產品販運活動。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農民也普遍加入合作組織,名稱不同,但功能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差不多每種農產品都有合作社,若干合作社又有聯合,形成行業協會。同一行業的農民聯合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提高競爭能力。農民提高組織化程度是通過合作實現的。專業合作可以說是各國農民長期實踐形成的共同體制,是人類創造的一種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