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銀行產業結構調整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結構調整的特征
人們普遍認為金融業中許多部門的資金能力過剩,這在邏輯上是有道理的。但是,憑行業經驗辦事、觀察不仔細和測量不細致使得這個現象變得更為復雜。在理論上,衡量資金能力過剩的最好的綜合方法是測算自由資本金周期性調整后的收益與其預期收益率之間的差額(有關公司金融的文章中常常稱之為“自有資本的成本”)。這個方法使用于單個機構或某個特定的金融部門。但是,由于可獲得數據很少,而且資產負債表的透明度很低,所以這種方法并不實際,而且很難反映總體水平,特別是在跨國的情況下。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關于這個問題的分析都主要依賴一些間接指標,如資金能力的壓力。
人們普遍認同了結構調整的幾個特征。金融機構的數量會減少,單個規模會擴大,從而導致資本集中。這可以促進小額業務銀行和大額業務銀行的剩余資金能力的減少,幫助平衡加大了的競爭壓力,并使機構的規模擴大到可以支付基礎設施、生產和銷售所必需的開支。對大額業務金融部門,如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來說,規模是十分重要的。成本應該進一步降低。分支機構應該收縮,并轉而提供凈產值更高的服務。至少在中期,金融部門的雇員會減少,而雇員的職業技能會更高。由于銀行試圖節省昂貴的資本,并試圖滿足對資本市場相關服務的需求,如提供證券包銷服務和資產管理服務,所以,銀行收入中非利息收入的比例很可能會增加4。但是,這些發展趨勢的速度和極限還不清楚。
注4:雖然非利息收入在相對增加,但美國證券業的數據表明,該產業的邊際收益沒有相應提高,甚至可能有所下降。
總的趨勢是,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數目會減少,資本集中現象會加強,人事費用會降低,而分支機構會收縮。同時,有證據表明,各個國家和市場的機構合并與合理化進程發展不均衡。這不僅是因為發展的最初環境不同,還因為所遇到的阻力大小不同。
北歐國家銀行業的機構合并進程最快,并在某些方面走得最遠。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歷了一場銀行業危機。歐洲大陸和日本的結構調整進程落后于英語國家。出現這種不均衡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國銀行降低人事費用的能力不同。儲蓄銀行、合作銀行和儲蓄互助銀行數目減少的最多,但在減少雇員方面,只有在發生過危機的國家才有進展,如美國和北歐國家。此外,在這個產業的結構調整還常常伴隨著資金涌入競爭早已激烈的部門。
雖然現在進行的結構調整是必要的且是值得的,但它還是有風險的。由于競爭加劇,而且成本結構僵硬,這可能會促使銀行從事高風險業務。這種情況在每個產業都會出現,但在金融業尤為明顯,特別是銀行業,這有兩個原因。第一,與其它產業相比,由于盈利性不會立即降低,所以銀行業不能自我糾正過剩的資金能力。相反,盈利性會暫時提高,惡化經濟周期。具體地說,信用膨脹會暫時刺激經濟活動,抬高資產價格,從而反過來給金融市場帶來有利影響。向新興市場國家過度放款就是最近的一個例子。資金能力過剩的現象可能會因此而變得不太明顯。第二,政府的干預會進一步削弱制度。為限制金融動蕩的影響而采取的直接或間接保護措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樣,在一些國家,大范圍的公有制使銀行業可以不完全暴露在競爭壓力的影響之下,而可能加大了私營部門面臨的競爭壓力。換言之,銀行業正面臨著一個“exit”問題。自我糾正機制的缺乏,再加上“exit”問題,銀行業可能因此陷入永久性資金能力過剩的漩渦,即使在沒有技術進步壓力的情況下也有資金過剩。這可能會因此增加金融緊張發生的可能性。
目前進行的銀行業結構調整有兩大特點:橫掃整個產業的兼并與收購浪潮和很高的股東預期。
當前的兼并與收購浪潮是機構合并進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像以前的兼并潮一樣,此次的浪潮也受到了繁榮的股市的支持。在某些方面,此次兼并潮比前幾次更有前途。其本質是防御性的,資金節儉和成本削減是其首要任務。例如,小額業務部門的市場內部兼并可以使成本結構合理化(例如,合并職能重疊的分支機構),從而獲益。除了在原先高度分裂的市場,各公司管理層對職能擴張和地域擴張,特別是跨境擴張,越來越不滿。在一些國家,資信等級評定機構和收購公司的股東對兼并做出了比以往更積極的支持態度。然而,還是應該小心行事。總地來看,研究表明,由于組織結構問題被低估,而且收購公司付出的價格高出被收購公司的價值,所以大多數兼并是令人失望的。此外,各資信等級評定機構的評估也不盡相同。除了對防御性較弱的合并,特別是跨行業合并表示懷疑之外,評定機構對在成本削減阻力較大的國家(如歐洲大陸和美國)進行的兼并持不太樂觀的態度。著也可以從合并宣布之后股票價格的反應反映出來。
毋庸置疑,公司管理層近幾年越來越注重股東的利益,這對結構調整產生了積極影響。事實上,《巴塞爾資本協定》(BaselCapitalAccord)的目標之一就是將公司管理權由管理層轉交給股東,以防止公司盲目追求增長和規模而不顧盈利率和風險。但是,一些國際銀行中負責風險管理的人員提出了一個合理的問題:目前股東提出的要求是否是過分的,是否對風險不夠警覺?空前繁榮的股票市場的誘人前景、儲蓄制度化和更為主動的資產管理技巧被認為是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如果是真的,這會誘使公司承擔過多的風險,并降低資本標準的效力。
主要政策問題
今后幾年的政策挑戰將是促進金融業有秩序的結構調整。這就是說,監控單個機構同時又能改善防御系統風險的安全措施的市場機制需要得到加強和完善。下文集中討論兩組政策問題。第一組是得到廣泛認同的政策措施,但根據這些政策措施,由于各國情況不同,導致了結構調整發展不均衡。第二組是在結構調整中新興起來的金融產業的格局所提出的一些未解決了的問題。
以下是受到廣泛認同的政策措施:
鼓勵金融機構建立對市場力量更為敏感的所有制結構。私有化是重要環節。
減少勞動力調整的阻力。促進勞動力分流與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是首要任務。
減少資本調整的阻力。盡管兼并和收購浪潮的歷史結果有好有壞,但人們普遍認為公司應該根據嚴格的經濟標準重新配置資本。另一個方法就是反對兼并,但這很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例如,妨礙跨境交易的制度障礙和其它不透明的障礙應當受到仔細審查。具體地說,過度強調保護現有的國內利益很可能會牽制結構合理化的進程。反對資本集中本身也有類似的效果。相反,一個符合結構調整需要的政策措施就是加強市場監控機制,這主要是為了使兼并和收購更多地顧及收購方股東的利益,而不是被收購機構的利益。
增加信息公布,特別是有關機構風險形象的信息。除了加強對信貸雙方的監控之外,這可能是糾正股東對股票收益率的過分要求的最好方法。
通過限制政府通過各種形式提供直接或間接的政府擔保,來限制道德風險。
采用符合以上原則的方法來處理金融困境。這不僅要讓市場參與者承擔起合同違約的損失,還要通過采取解決問題病根的措施來加強間接投資的結構調整的基礎。消除剩余資金能力,從而使盈利性回升是至關重要的。
新興金融產業的格局的兩大特征降低了政府限制道德風險的能力。對這些剛剛出現的特征采取什么樣的恰當措施仍然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第一個特征是銀行機構規模的不斷擴大。隨著兼并和收購浪潮的推進,交易越來越大,到達了空前的水平。這就出現了“規模太大不能失敗”的問題,并惡化了國際上由于信貸機構的規模差距而產生的一些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問題。第二個特征就是銀行與金融機構,特別是保險公司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這種聯系傳統上不在中央銀行的保護傘之下。在這兩種情況下,除非不擴大安全網的規模,否則產業格局將受到當局實際上的津貼和間接擔保。同樣,資金能力剩余現象可能會更嚴重。
列出政府支持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是很簡單的,但實行起來卻很難。但是,實施這些措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還關系到工業部門的前景。正如本文所說的,這些措施包括在日益困難的環境下保證金融業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