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自我意識中的積極心理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健全自我意識對大學生發展的積極意義
1.導航作用。大學生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健全的自我意識對他們的心理發展、社會交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一個自我意識健全的大學生,有自己明確的奮斗目標,對自我發展有較為明確的規劃,能充分利用自身所擁有的積極資源,朝著“理想自我”的目標積極行動,不斷激發出更大的潛能和動力。
2.自控作用。在“理想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自我意識健全的大學生,能夠對自我加以有效地管理監督,對自己偏離目標的情感和行動及時加以調控,有效的自我調控是自我意識發揮能動作用的重要體現。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與成功失之交臂,往往是由于缺乏自我調控的能力。一個人,只有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對自我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和調控,才能促使自己的行為與目標愈來愈近,也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內省作用。具有健全自我意識的大學生,在生命成長中不論遭遇何種窘境,他都能及時地加以調控,對自我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進行理性全面的反思,積極探究問題形成的主客觀因素,修正和完善自我的不合理思維,重新調整和優化原來的認知,重新勾勒理想自我的藍圖,并積極的行動起來,使現實自我朝向理想自我邁進,從而達到自我實現。
二、積極心理學在優化大學生自我意識中的應用
1.引導大學生正視自己,用積極的思維認知自我。自我認知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概括、自我評價等。積極心理學啟發我們,只有對自我進行全面的分析,用積極的眼光審視自我,對自我做出積極客觀的評價,用更加包容、理性和開放的心態對待自我,才能不斷激發自我的積極能量,激發出個體更大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引導大學生從積極的視角認知自我,從積極的視角解析人生,對自我作出積極的評價。由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還不成熟,自我意識容易異化,這個時期,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既充滿期待,也體驗著成長發展帶來的必然焦慮,他們擔心自己夢想難以實現。面對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沖突,有時候讓他們無所適從,從而引發他們的內心沖突,使他們體驗到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如果大學生能夠以樂觀積極的思維看待自己,從以往的生活經歷中總結經驗,坦然接受“昨天的自己”,以積極的心態期待“明天的自我”,又能夠現實的感知和把握當下,有效管理“今天的自我”,對自我的價值觀、愿望、動機、性格、氣質及現實自我所擁有的一切都作出合乎實際的客觀評價,就能夠發現自我的優勢,改正自我的不足,協調好自己的人際關系,最終促進理想自我的實現。
2.啟發大學生轉換視角,對遭遇的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大學生作為一個自在的人,有自由來選擇自己的思想,可以對問題作出自己的見解。積極心理學主張從兩個方面來尋求問題的積極意義,一是探尋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從問題本身去獲取積極的體驗。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積極心理學常常從積極的視角對問題作出新的解釋,用積極的方式對問題本身做出理解。事實上,在每個人生命成長中,總是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各種挫折、困難,甚至是重大的創傷,這些負性事件常常給個體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人們體驗到痛苦、悲傷,但同時卻也蘊藏著積極的教育成長契機。大學生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由于其自我意識發展還不成熟,容易對現實問題作出非理性的判斷,有時甚至認為自己糟糕之極,在面對困難、失敗、挫折時一味地抱怨、氣餒、消沉,對所遭遇的問題消極回避,把痛苦壓抑在內心深處,長此以往,這種消極應對必然給其身心發展造成傷害。與此相反,面對問題情境,大學生若能從積極的視角,對所遭遇的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將有助于培養他們積極的思維與情緒體驗。因此,一方面大學生要努力探究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明晰問題的變化發展,以便尋求應對的策略,同時,要對自己遭遇的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從困境中尋求積極的資源,用樂觀的心態去迎接挑戰,獲取積極的體驗。
3.教育大學生理性審視現實,積極無條件悅納自我。一是教育學生積極悅納自我。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不可復制的。每一個人都必然有自己的優勢,也必然有自己的不足,大學生要勇于接受自己,學會自我激勵,相信并挖掘自身所具有積極品質,激發積極的潛在力量,無條件地接受自我。引導大學生不僅要學會欣賞自我的優點,更要勇于接納自我的缺點,不能總是看到自己的優勢,一味地自我陶醉,也不能總是聚焦自己的不足,自我譴責,自我否定,而要客觀地評價自我,接受自我,改變自我,變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對自己樹立信心,最終超越自我。二是幫助學生勇于接納現實。生命成長的歷程并非一條直線,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也不可能總是荊棘滿途,生命之美就在于生命運動在曲折中前行。大學生要以積極的心態接受現實,迎接挑戰,在逆境中尋求個人成長的積極契機,把挫折、挑戰、不如意等當成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直面人生,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客觀審視并理性接受現實,不斷挖掘生命存在中的積極品質,激發更大的能量,尋求并構建富有意義的人生。實際上,當大學生對自我能做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判斷并以積極的心理來審視這一切的時候,似乎更容易從現實的危機中發現潛在的意義和契機,所有的問題和不幸也必將成為他們生命成長中的一種精神財富。
4.培養大學生樂觀的人格特質,形成積極的自我體驗。自我體驗是在人的生存、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伴隨人的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人的自我意識在心理情感上的具體表現。大學生處于情緒發展變化的疾風驟雨時期,他們的自我體驗復雜多變,往往易產生較強烈的情緒情感反應。美國臨床心理學家A.艾利斯(AlbertEllis)創立的理性情緒法,認為個體的情緒困擾來自于不合理的思考,從而引起自我挫敗行為。但個體具有克服這種不良傾向的潛能,可以用理性哲學對抗非理性思考,改變思想就可以改變情緒和思維。大學生擁有何種自我體驗,與他對自我和事件等所持的認知及自我的人格密切相關。積極心理學家塞里格曼把人格分為“樂觀型解釋風格”和“悲觀型解釋風格”,“樂觀型解釋風格”的人認為失敗和挫折是暫時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這種挫折和失敗只限于此時此地;而“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則會把失敗和挫折歸咎于自身,認為這種失敗和挫折是長期的,永久的,會影響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因而更容易形成壓抑的情緒體驗。因此,大學生要積極樂觀地對自己所遭遇的問題作出解釋,培養自己“樂觀解釋風格”的人格特質。
5.幫助大學生有效地調控自我,努力實現自我價值。自我調控是人主動地改變自己的心理以及行為的心理過程,是進行自覺監督、分析、反省、修正、調節和控制自我的過程,是個體自我意識能動性的充分體現。能夠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控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自我意識健全的大學生,不僅能夠根據現實自我去設計理想自我,也能夠及時反思在實現理想自我中遭遇的問題,深入思考和探究問題解決的策略,科學合理地進行歸因判斷,并重新調整和優化原來的認識。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是自我的管理者,人的生命系統也不是由問題構成的,而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每個人既有潛在的自我內心沖突,也有潛在的自我完善能力,個體一般都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最終發展狀態。這就啟發我們,首先,要充分相信大學生,相信他們能夠自我調控,自我發展,不要一味地關
注他們的不足,要用肯定和期待的眼光看待他們。二是大學生自己要相信自己可以自我完善,通過努力,可以有效調控自我,達到理想的發展狀態,最終實現自我的價值。
6.構建和諧的社會支持系統,努力提供積極正能量。全社會都應該用積極的眼光理性地憧憬人類的美好未來。人的生存價值的實現,必須借助于主體積極主動地尋求并獲得社會的幫助。大學生生命價值的實現,也必然要求構建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社會支持系統。現行的教育體制,過分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對于大學生積極自我意識的構建關注甚少,部分大學生不僅沒有在大學期間習得樂觀、自信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反而使他們變得抑郁、焦慮、自卑,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自我意識發展出現嚴重偏差,形成了非理性思維,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社會各界都應該通過多種途徑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營造積極的氛圍,提供正能量,提供有效的社會性支持,使大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樹立明確的生活目標,體驗生命成長的收獲與幸福。各高校應該把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激發他們的積極情感,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的重中之重,為大學生的發展創造更加包容、更加多樣的文化環境和氛圍,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與情商教育,對大學生的思維、行動、決策等做出合理的積極的評價,多一些鼓勵和期待,少一些抱怨和疑慮。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相信每個生命都蘊藏著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激發大學生固有的潛在的積極能量,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作者:朱靜王佳利單位: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