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治理視域下學生管理制度執行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學生管理制度建設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執行與創新。在時展的新階段、教育發展的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現代管理理念逐漸深入高校管理各領域各環節。重新審視可以發現,學生管理制度的執行受到制度體系不完善、執行主體職能不清、執行對象情況不明等要素制約,存在疲軟現象;制度創新也存在收與放的矛盾,暴露出創新頻次不夠、創新意識不足等問題。為此,要以有效持續為立足點,以高效執行為切入點,以科學創新為著力點,以有序銜接為落腳點,在學生管理制度建設中注重與時代進步接軌、與社會發展契合,切實提升執行力與創新力,打造符合現實需求、管理需要的學生管理制度體系。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現代治理;有效性;長效性;執行力;創新力
優化和改進學生管理制度的執行與創新,是當前學校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實現從管理向治理轉變的基本路徑。學生是學校教學與管理的核心主體,管理制度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個性訴求,在調配教育資源、服務學生發展、協調群組關系中設定的政策文件、規則習慣、規章條例等。在這些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應用與改進中,逐漸產生了執行與創新的概念。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執行是新形勢下高校管理契約意識的體現;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創新是現代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直接體現。現代教育治理視域下,必須從執行與創新兩個方面入手,提升學生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與長效性〔1〕。
一、從管理到治理:新形勢下對當前學生管理制度的重新審視
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受行政管理體制影響,很多學生管理制度從制定到執行再到評估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對于管理對象學生的真實訴求和制度反饋關注不多,對學生自身利益的維護力度不大,造成傳統管理制度的執行力看似非常強,能夠將各項制度特別是懲處約束類制度落實到位,但實質上,這種依托于強勢力量的壓制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一旦面臨學生地位上升、訴求增多,教師等管理者往往在制度執行中失之于軟,出現執行力弱化甚至失效等問題。學生管理制度執行要求制度相對穩定、制度內容合理、制度落實到位,而制度創新則更加注重制度與學生群體的結合,從制度與教育發展規律及學生成長特點相契合的角度,改造舊元素、吸收新元素。當前部分學校的制度創新往往處于被動調整階段,缺乏長遠謀劃,從而使學生管理陷入制度管制的牢籠。
(一)有效性不足:執行的疲軟現象及其制約因素
學生管理制度的執行決定了制度的成效,部分學校存在力度不夠、力度減弱、執行乏力等問題。第一類是執行淺嘗輒止。有些管理人員在執行中由于配套人員、物資不到位,難以落到實處,只能將制度上墻,無法落地。特別是在學生訴求多樣化、問題情境復雜化的情境下,制度執行力度減弱甚至變成一句口號。第二類是執行南轅北轍。由于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有其周期性,部分制度與新形勢新問題不相適應,導致執行無法對癥下藥。還有些制度在執行中被管理人員按照自身理解進行歪曲,甚至形成權力尋租,導致管理制度執行中出現權利義務不對等的現象。第三類是執行避難就易。部分學校在學生管理制度執行中有重點有選擇地落實,對容易的、不會引發抵制的先落實,對原則性強的不落實;對與學校甚至部門利益一致的優先落實,對全局性的、系統性的就忽視。學生管理制度執行力不足背后,不僅有制度內容的權威性、可行性不夠等問題,也有制度執行體系和程序不科學等問題,還有對執行對象的情況摸底不足等問題。具體來講,首先是制度體系不完善。部分學校在制定和執行制度時只關注硬性制度條文的落實,對正式文件政策要求嚴格,但對非正式制度的制定比例不高;在執行過程中側重上下命令的傳達,缺少服務指導。其次是執行主體職能不清。學生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多個方面,需要學校各部門統籌協調。然而,在實踐中往往處于多頭管理狀態,職責交叉較多,同樣缺位也較多。最后是執行對象情況不明。在學生管理制度執行中,部分教師將關注點放在制度上,聚焦在制度落實上,缺乏在執行前對學生基本情況的調研了解,執行中對學生訴求的關注解決,執行后對制度成果進行長效運用,這樣一來往往導致學生管理制度的執行變成了管理者的單方行動〔2〕。
(二)長效性不足:創新的矛盾之處及其內在短板
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結合學校不同階段的不同目標,遵循社會不同形勢下的不同需求,對學生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優化是制度建設的題中之義,然而在實踐中卻不盡然。制度創新牽一發動全身,往往難以把握合適力度,從而導致一放就亂、一收就死。一方面,在大力鼓勵創新的導向下,有些學校將學生為本片面理解為全面及時滿足學生的各類訴求,從完美理想的角度將學生視為理性人,從而導致制度成為人性的附庸,喪失了制度本身權責相當的約束力,當教師將創新作為主要導向時,學生管理制度在某個階段就極易出現多個規范同時發揮效力的現象,導致制度本身出現矛盾或執行成本過高,影響最終的創新成效。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創新帶來混亂,部分學校將創新嚴格控制在對某個條款的修訂、對執行手段的創新上,導致學生成為程序化制度中的工廠量產產品,在重復性的學習和生活中遵從兩點一線的規律,壓制自身的特質訴求,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3〕。在當前學生管理制度建設中,創新活動頻次不高的背后其實是創新精神的短缺。受到歷史習慣影響,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主管人員很容易陷入沿襲舊例的窠臼,學生管理制度要實現有序創新,就必須避免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首先是管理組織的影響。要利用好學校管理政策,將必選動作完成好,確保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和人生觀與社會主流相適應。同時加大自選動作,特別是在對學生分配教育資源時要有意識地創新形式,防止制度規范下資源流向的固化。其次是市場經濟的影響。要利用好市場調控的契約意識,做好制度執行。但必須注意,不能將學生作為產品放在傳送帶上輸送給市場企業,從制度層面出發避免單純追逐社會功利、經濟效益,將對學生人性的尊重、人文的關懷等內容吸收進來作為創新點。最后是精神世界的漠視。部分學校在制度創新中單純考慮學校與教師的利益,對學生的訴求只集中在學習和生活上,對其心理感受、精神成長關注不夠,人本理念浮于表面,導致制度創新成效不高,無法入心入腦〔4〕。
二、從效果到效能:提升學生管理制度執行力與創新力的具體策略
傳統學生管理更加注重約束性制度的執行,強調管理效果,但現代治理視域下,學生管理制度更加側重柔性管理,強調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在制度建設從效果到效能的轉化中,執行與創新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傳統管理注重自上而下的執行,而現代治理更側重對制度的細化分類,在原則性制度條款上強調師生平等基礎上的契約式執行,在其他條款上特別是非正式制度上強調不同個體不同問題上的靈活創新。學生管理制度是特定階段學生主體與學校教學管理主體之間的相互關聯。從主體來看,管理制度的執行與創新是教師要求與學生訴求之間的平衡;從發展來看,執行與創新是制度的現實效力與長期效力之間的平衡;從管理來看,執行與創新是學校發展目標、教師管理任務、學生成長需求之間的平衡。要改變現有學生管理制度問題,就必須切實提升其執行力和創新力。
(一)以有效持續為立足點
學生是學校管理的重要主體和對象,學生管理需要遵從學校這一組織單元的運轉規則,將這種規則具化到學生管理事務中就形成了制度。這種對學生學習生活等活動進行規范調整的依據,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以制度謀劃制定為發端階段,以制度執行為實施階段,以制度廢止為消亡階段。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執行階段。執行效率的高低決定了制度的最終成效。一定程度上,制度執行是對學生群體屬性的放大。當學生作為個體走進集體生活,就必須要適應群體規則,為了共同目標接受管理。只有當群體屬性被有力放大時,學生才能真正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從生命人轉變為社會人。同時,制度執行也是對學生自我潛能的發掘。傳統學生管理制度的執行往往集中在對學生人性的壓制上,但現代制度執行則主張學生人格的健全,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對自身訴求的明晰。另外,要圍繞持續創新力下功夫。學生管理制度是圍繞學生而展開的,在教育管理中學生的內涵特征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中。要實現管理制度在時間軸線上的持續生效,使其成為作用于學生較長時間乃至一生的有用制度,就必須堅持制度創新。這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制度的適用對象在變化。學生是不斷成長的鮮活個體,即使作為群組出現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不斷變化的,對于管理制度的訴求和反饋也是不斷更新的,這就決定了無法用一定之規來約束無窮變化。二是制度的賦權內容在變化。管理制度說到底是對權利義務的規定,是對學生鼓勵與禁止行為的明確。不同于傳統教育公辦與私立的劃分,現代教育多元化辦學體制下,學生的來源不同,在學籍管理、生活管理上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需要在制度中對其進行及時調整。
(二)以高效執行為切入點
學生管理制度是為了有效處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處理學生在教育階段的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難題。制度的執行也應當遵循一定的規范,做到科學合理、有理有據。具體來講,一是建立執行溝通機制,將制度執行作為師生溝通交流的途徑,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個體訴求和意見,引導管理者積極宣講政策。在執行之前將管理對象的基本情況摸清,不僅要了解學生群體的綜合訴求和成長階段,也要了解學生個體存在的問題及背后成因,還要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提高執行效率;在執行過程中要邀請多個相關主體參與制度執行,營造多元主體的平等氛圍,發揮新興媒介工具的作用,避免造成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零和博弈。二是建立專業化學生管理隊伍,選拔了解制度、愛護學生的教師,不斷加強制度執行培訓,并將學生管理制度執行培訓納入教師常態性技能培訓范疇,從執行內容、執行策略、執行方式及突發事件應對等多個領域培養執行人。三是建立多樣本執行方案。在制定制度時要避免多種導向,明確標準和原則;但在執行中要優化流程,在摸清學情的基礎上爭取多提出幾個執行方案,一旦出現某個執行策略失效能夠及時更替。
(三)以科學創新為著力點
學生管理制度是管理者開展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它的創新需要依托原有制度文本,在制度有力有效有序執行過程中不斷反饋,收集了解學生對制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得,從而為創新提供驅動力。一方面,要將制度創新納入制度體系,形成學生管理制度文化,確保每個管理主體都可以在這個空間內自主開展創新活動。這就需要改變原有制度對人的嚴格約束,將制度執行的側重點從學生思想與行為的覆蓋面轉移到行為上來,放開學生的思維和理念;將制度執行的關注點從對部分學生群體的約束上轉移到對行為的鼓勵與約束上來,努力挖掘學生個體在制度中的權利。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創新容錯機制建設力度,為管理者自主創新提供空間環境。在制度體系中引導師生溝通交流,鼓勵交流周期固定、溝通形式多元,盡可能多地為制度創新提供實踐樣本和素材內容。另外,要將制度創新具體化,建立創新獎勵激勵機制,引導更多有經驗、能思考的管理者開展創新活動;建立創新成果評估機制,將學生滿意不滿意、制度執行是否更有效、執行程序是否更簡化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引導促進加快創新力提升。
(四)以有序銜接為落腳點
現代教育活動中的學生管理制度創新應當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確保有效執行的前提下進行改造;二是緊緊圍繞學生核心來進行,確保創新成效能夠更加全面、更為長遠地服務學生。學生管理制度建設是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需要將執行力與創新力統籌考慮,前者決定了當前制度的成效,后者決定了未來制度的成效。但在部分學校管理實踐中,存在著二者偏廢的問題,這就要求學校管理應做好執行與創新的平衡:一方面,要分類施策,對國家法律法規、教育方針政策明確的原則嚴格執行,不斷加大執行力度;對非正式制度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充分尊重學生訴求和教師意見進行調整優化。另一方面,要以人為本,堅定學生管理制度的既定內容短期內不做調整,并針對新形勢下的學情進行中長期調整;同時,對執行方式、懲處措施及獎勵機制進行重點創新,利用新興媒介手段,圍繞學生個性訴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優化〔5〕。
參考文獻:
〔1〕馬歆.高職院校學生行為管理工作信息化應用研究〔J〕.才智,2020,(12):58.
〔2〕王振洪.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文化與學生滿意度、組織效能研究———基于全國12所高職院校的實證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4,(19):73-79.
〔3〕李明鏡.高校規章制定權的異化及其治理〔J〕.江蘇高教,2014,(5):50-51+54.
〔4〕李明忠,焦運紅.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及其特征〔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5):72-77.
〔5〕陳林海,陳永忠,董志昕,周勇.基于校共享庫模式的學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研究與構建———以南京農業大學學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設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7):39-41.
作者:陳崢 單位:河北地質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