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 要:在肺炎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無論在行為表現還是心理健康方面,他們都面臨著巨大的考驗。本文圍繞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方式和建議,有助于解決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疫情常態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對
研究指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們造成的生理損害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治愈,但是心理的創傷往往需要隨著時間、環境、心態的變化慢慢修復。”這就需要掌握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方式和建議,有效解決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 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1.1 長期居家學習,網絡成癮占用大量時間
由于疫情在全國的蔓延,全國人民都處于居家狀態,對我國各大行業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和影響,但各種網絡游戲、網絡購物、網絡交友、短視頻APP等互聯網產業出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除了每天的線上網絡課程之外,大量時間都消耗在了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短視頻APP中。據統計表明,疫情期間IOS和Android單日免費下載游戲數量和手機游戲用戶使用率相較之前有三倍增長,單日使用時間增長18.2%。雖然疫情居家期間娛樂活動必不可少,但大量沉浸在網絡世界容易讓大學生對互聯網產生過度依賴性,從而迷失生活方向、自律性變差,影響大學生的學業規劃和規律生活。
1.2 家庭矛盾升級,心理狀態不穩定
因疫情防控的需求,大家無法出門走親訪友、出門鍛煉、旅游,正常的社交活動無法進行。作為大學生,隨著居家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與父母的接觸中出現溝通交流不暢、情緒易怒、互相不理解等問題。作為家長,疫情導致一些家庭出現失業、經濟損失大、就業難等壓力和困難,父母的不良情緒也在不斷突顯。雙方的不良情緒在長期的相處下開始不斷升級、爆發,導致焦慮、郁悶等心理健康問題無法排解以及家庭問題和矛盾無法及時溝通解決。尤其性格內向、靦腆的學生群體,心理抑郁和交流障礙就愈發嚴重。
1.3 假期狀態懈怠,對職涯規劃欠缺思考產生焦慮情緒
大學生在校期間,校園文化氛圍濃厚,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學習機會例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考研答疑講座或動員會、校園招聘會等,濃厚的學習氛圍會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規劃自己的學業和未來發展。然而受疫情影響,學生居家學習狀態出現了懈怠期,養成了生活作息不規律和不良生活習慣導致不自律性和懶惰性。大部分學生把疫情當借口,不去積極思考自己的學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抱著疫情結束再去思考也不晚的心態,逃避面臨的選擇和困難。一邊享受互聯網帶來的快樂,一邊也時刻擔心和焦慮自己的學業和職業規劃,就像是一對相互矛盾的“惡魔”在內心深處打架一樣。不同階段的大學生會有不同的表現差異,低年級學生出于對學業規劃的焦慮,高年級的學生是對未來人生發展選擇的迷茫和恐懼,對人生方向沒有做好抉擇不知道選擇就業還是考研的壓力。作為高校輔導員,就需要對這些學生群體進行一對一的心理指導和減壓,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2 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生活狀態、學習方式的改變,缺少面對面交流
從客觀方面來講,不受疫情原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自我效能感低、情感危機、焦慮(學業、生活、人際交往、經濟負擔、就業考研壓力)、抑郁和強迫等普遍存在,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來自于學生心理特征、原生家庭、面臨的壓力或過往心理疾病史。但在正常的校園生活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都可以在不封閉的校園場所里正常的見面、溝通交流、排解煩惱、表達情緒,“面對面”的方式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緩解不良情緒的方式。受疫情影響,“面對面”轉化為線上交流,再加上長時間居家生活狀態和學識方式的改變,人際交往的減少等多方面困擾,郁悶情緒便慢慢堆積,不利于情緒的釋放和表達,尤其是性格較內向的學生群體,線上的方式更容易讓心理問題愈發嚴重。“面對面”的方式對于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種非常重要、有效且反饋及時的方式,因為面談才能最直接的反饋出學生的面部表情特征、微小的肢體動作等,根據這些信息去準確判斷學生心理動態,有針對性或隨時調整溝通表達方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
2.2 認知水平和個體素質差異,安全感的缺失
從主觀方面來講,首先,肺炎疫情是首次出現及病毒的復雜性,大學生對于肺炎疫情的認知、防疫措施的認知、網絡信息的認知存在差異,這些認知差異會增加部分學生群體的焦慮程度。其次,每位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受先天因素、后天教育、個人經歷等多重因素,個體素質必然都存在差異。性格、人際交往、心態、適應能力、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都是個體素質差異存在的原因。最后,疫情期間的食品安全、不能外出、防疫物資匱乏、身體健康等方面也會導致大學生缺乏安全感。
3 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3.1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相結合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有助于實施“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科學教育體系。全國各大高校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如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工部(處)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鄭州輕工業大學學生工作部”、微信視頻號“學工小i”、心理健康中心推出的“鄭輕心語”等,并且結合輔導員推出了“師說”“開學心理調適第一課、月亮新語”等系列,形式豐富、內容新穎、板塊多樣的特點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這些新形式、新方法開闊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把思政教育工作的傳統優勢和新媒體有機結合,滿足了大學生差異化的需求,并且深度融入大學生的校園社交網絡。為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幫扶和疏導,幫助學生建立健康良好的心態,需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精準甄別和重點篩查。
3.2 建立多方面、多維化、多階段的心理幫扶和服務機制
充分利用新媒體,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新媒體能快速地融入大學生校園文化網絡是因為它具有平等、互動性強、自由和開放的特質,這為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校園文化和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首先,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廣泛宣傳如何以正確的心態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事件,分類科普一些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何自我調整和解決。其次,邀請專家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最后,通過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傳播抗疫故事、抗疫精神、防疫知識,通過分享和傾訴的方式傳播正能量,減輕大家的心理負擔和壓力。
3.3 正確輿論引導,夯實生命教育價值
作為高校輔導員,向學生做好疫情的宣傳工作,第一,自己需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官方的途徑掌握疫情的相關知識;同時要認真研讀疫情相關的國家、省部級文件,切實落實的重要知識,把學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第二,要積極主動協調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在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和平臺了解新聞和知識,但網絡難免會出現各種謠言和不實消息,輔導員要針對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及思想動態,及時并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第三,輔導員要善于運用網絡平臺,依托網絡資源開展工作,發揮政治、組織、聯系學生的優勢向學生傳遞準確、權威的信息,唱響網絡積極健康向上的輿論宣傳導向,加強學生青年的思想引領,賦予廣大青年戰勝心理恐懼的精神力量。
4 結束語
高校可以通過疫情數據與相關知識的及時通報、感染患者對生命的渴望、抗疫人員守護生命的感人事跡,以及普通民眾對生命的重新思考等,開展廣泛深入的生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將相關的醫學知識、健康習慣、衛生常識等內容納入生命教育課程中,更有利于大學生科學理性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對待生命有足夠的珍視和敬畏、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生態觀、尊重生命和個體、順應和保護自然、關愛生命和社會。
參考文獻
[1]孫明玉,方小滿,盧延虹,等.針對性護理干預對肝硬化患者心理社會狀況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2):382-384.
[2]林樺,姚玲玉,張睿思,等.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調適對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07):1-4.
[3]廖雷.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的新思考———以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為例[J].林區教學,2020,(09):15-17.
作者:高冰倩 單位:鄭州輕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