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非語言護理溝通技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非語言溝通的定義
非語言溝通是以人體語言(非語言行為)作為載體,即通過人的目光、表情、動作和空間距離等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往[4]。實際上,在日常交流中,人們所采用的溝通方式大約有60%~70%是非語言溝通方式[5]。有人認為,通常情況下,非語言溝通方式比語言性溝通方式更有效,至少是和語言性溝通方式具有相同的效果[6]。
2非語言溝通的特點
Gazda等[7]于1991年分析并總結了非語言溝通的特點:
2·1多渠道(多途徑):非語言溝通信息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包括反應時間、身體、聲音和環(huán)境進行傳送和接收。
2·1·1反應時間:指信息發(fā)出者所發(fā)出的信息被信息接收者接收到所需要的時間。例如,一位家屬來到護士站欲了解病人的有關情況,可是他在那里足足等了5min才有護士注意到他并接待他。護士對這位家屬的反應時間,使對方可能接收到一個負性的非語言信息,即護士不關心他。
2·1·2身體:身體是傳遞非語言信息的另一個渠道,被稱為身體語言(體語)。身體語言是通過身體的外觀、身體的姿勢和步態(tài)、面部表情、目光的接觸、手勢以及觸摸等傳遞的。
2·1·3聲音:非語言信息同樣可以通過聲音的渠道傳遞,如語調、語速、聲音的大小以及用詞等。
2·1·4環(huán)境:主要指溝通雙方相距的距離。人際交往中主要有3種距離:親密距離(≤18英寸)、個人距離(18英寸~4英尺)和社會距離(4~12英尺)。親密距離會使病人產生某種程度的不舒服的感覺。個人距離是護患間交談的最理想距離,在個人距離下,護患雙方都會感到更舒服一些,因為個人距離既可以提供在幫助關系中一定程度的親近而又不會使人感到過分親密。社會距離適用于護士對一組病人進行健康宣教時,在這種情況下,護士既出現在病人面前又不與他們發(fā)生身體的接觸。
2·2多功能:指非語言溝通可以有多種目的。非語言溝通有時可用來加強語言信息的涵義,如,當病人向護士描述他潰瘍病發(fā)作時的腹痛時,同時面部展示痛苦狀;非語言溝通有時可以用來說明語言行為,如病人用手勢來形容他每餐用于飲酒的杯子的大小;非語言溝通還可以用來管理護患間相互作用的時間,如護士用眼睛匆匆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表,這一非語言行為向病人發(fā)出了一個清晰的信息:護患間的談話馬上就要結束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與病人交談時,護士切不可時??醋约旱谋?這會使病人感到護士對他(她)的談話不感興趣。
2·3無意識的行為:盡管有時非語言行為是根據某種目的被有意識地選擇的,但多數情況下,非語言行為是無意識的。
2·4情緒表現:非語言溝通是人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手段。體語及語調和語言配合起來使用常??梢詮娬{或擴大所選詞語的涵義。實際上,在某些情況下,在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感情或感到想把它們表達出來之前,身體語言已經把他(她)的情緒展示出來了。
2·5真實性:很多溝通專家認為,非語言行為比語言行為更真實。非語言行為是無意識的,它不像語言溝通中詞語的選擇可以有意識地控制,所以,非語言行為通常是一個人真實感情的更準確的流露和表達。在某種情況下,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會傳遞不同的甚至矛盾的信息,此時,通常非語言的行為更能準確地指出說話者的真實感情。
2·6多種涵義,包括2個方面:(1)對同一種非語言行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例如,“沉默”可能是一個人表達氣憤的方式,而對另一個人可能是無興趣或感到困窘的表示。(2)同一非語言行為,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其涵義也不相同。例如,當一個人不高興時,他可能皺眉,但當他注意力特別集中時也可能展示同樣的面部表情。
2·7文化的差異性:非語言行為具有文化差異性,例如,在意大利,親吻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問候方式,甚至在同性朋友中。但在中國,這種行為通常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如果用自己的文化規(guī)則去解釋來自于另一種文化的人的非語言行為就很可能出現錯誤。
3非語言溝通的類型及其應用
常見的非語言溝通類型有儀表和身體的外觀、身體的姿勢和步態(tài)、面部表情、目光的接觸及觸摸。
3·1儀表和身體的外觀:有研究發(fā)現,84%的人對另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來自于他的外表[8]。病人的著裝和修飾可以為護士提供一些線索,如社會地位、健康狀況、婚姻狀況、職業(yè)、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此外,護士的儀表同樣會影響病人對護士的印象。因此,護理人員應注意自己的著裝和修飾,力求給病人帶來美感。
3·2身體的姿勢和步態(tài):它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健康情況及自我概念。如直立的姿勢以及快速而有目的的步態(tài)表示有自信和健康狀況良好,而垂頭彎腰、緩慢地拖著腳走則表示情緒抑郁,無興趣。
3·3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溝通中最豐富的源泉,它是一種共同的語言。精神學家發(fā)現,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人們的面部所表達的感受和態(tài)度是相似的[8]。面部表情可以表示一個人的真正情緒,也可以與實際情緒相矛盾,有時也可以掩飾某種情緒,因此面部表情也是最難解釋的[5]。當面部表情不能夠表現清楚的信息時,語言性反饋可以幫助尋找信息發(fā)出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此外,病人也會時常仔細觀察護士的面部表情,特別是當他們想尋求護士的幫助時。因此,護士應意識到自己展示在病人面前的表情,并盡可能地去控制一些會給病人造成傷害的非語言表情,如不喜歡、厭惡和敵意等。
3·4目光的接觸:目光的接觸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號,表示尊重對方并愿意去聽對方的講述。此外,通過目光的接觸,護士還可以密切觀察病人的非語言表示。目光接觸的水平也影響溝通的效果,最理想的情況是:護士坐在病人的對面并保持眼睛和病人的眼睛在同一水平,這樣既可以體現護患間的平等關系,同時也能表示出護士對病人的尊重。
3·5觸摸:觸摸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是一種很有效的溝通方式。觸摸可以交流關心、體貼、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然而,觸摸是一種表達非常個體化的行為,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涵義[2]。觸摸受性別、年齡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它是一種容易被誤解的溝通方式。盡管如此,在專業(yè)范圍內,審慎地、有選擇地使用觸摸對溝通是有促進作用的。例如,對一個臨終的病人,當任何語言已經不再有意義的時候,溫暖的觸摸卻能把護士的關心傳遞給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