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口腔病理學中循證醫學的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們對新疆醫科大學2009級口腔醫學本科生三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學生共計2個班,76人,多數學生未選修過循證醫學。。盡管網絡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僅有9.21%的學生每天利用網絡學習約為1小時,這說明學生對醫學網絡資源的利用還很有限。盡管76.32%學生對循證醫學有所了解,但是只有6.58%的學生認識到大樣本、隨機、多中心研究的文獻才最具有權威性,說明學生缺乏循證醫學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缺乏對循證醫學的正確認識和理解,故在遇到問題時還是以參考教科書和請教老師為主,利用網絡資源解決問題的較少。多數學生在上網查閱資料時,選擇百度、谷歌等一般搜索引擎的較多,而選擇使用圖書館網絡、PubMed、循證醫學網站等的學生很少。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點:①大學可供使用的網絡資源有限,如計算機數量與學生總數不匹配;②醫學生課業繁重,文獻檢索時間有限;③對循證醫學不理解,缺乏文獻檢索的知識和技術。所以在進行實驗教學前,要向學生介紹循證醫學的理念和原則,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傳統醫學教育的缺陷和循證醫學理念的先進性。醫學知識更新速度快,學生使用的教科書知識往往滯后,因此作為醫學教師,應該不斷更新知識,向學生介紹常用的醫學網站,如何有效地查閱相關文獻,如何篩選證據,通過循證醫學知識的訓練,使他們開始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
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采用PBL教學方式,每6個學生為一組,教師協助學生提出幾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實施循證醫學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如在涎腺腫瘤實驗教學中,黏液表皮樣癌病理診斷依據有哪些。根據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包括實驗室的大體標本、HE切片、教科書、參考書、圖書館文獻數據庫等,學生檢索后總結如下:涎腺的黏液表皮樣癌在大、小涎腺均可發生,大體上表現為一個邊界相對不清楚的腫物,顯微鏡下的特征正如其命名,有3種細胞包括黏液細胞、表皮樣細胞和中間型細胞,分化程度高者多表現為囊性變,黏液細胞所占比例高,分化程度低者多表現為實性,表皮樣細胞和中間型細胞比例高,以表皮樣細胞和中間型細胞表現為主者,應該和鱗狀細胞癌、腺泡細胞癌相鑒別。黏液表皮樣癌位于黏膜下,與黏膜不相連,這也說明腫瘤并不是起源于黏膜的上皮細胞,而是起源于涎腺。作為惡性腫瘤,顯微鏡下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向周圍組織呈侵襲性生長的生物學行為,故邊界不清楚。兒童的涎腺惡性腫瘤類型以黏液表皮樣癌多見。
循證醫學和PBL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我們的教學實踐表明,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遵循循證醫學思維,兩者互相結合,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PBL教學模式是在一個問題之下把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知識鏈接起來,知識的系統性好,同時運用循證醫學思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方法關,有益于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這樣的教學過程促使學生學活知識,不斷思考,深入探討,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鍛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PBL教學結合循證醫學方法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等方面具有較大優越性。
盡管PBL教學結合循證醫學方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但是在實施過程存在一些問題:①這種教學法要求教師不但要具有本學科的知識,還要有相關學科的知識,這就對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層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定期學習、更新知識,這對于不少理論教學和臨床病理科分離的院校來講,實在很難克服[2];②學生還沒有臨床經驗,可能無法提出問題,很多時候還是需要教師的協助和引導;③這樣的教學法不適合大班授課,如果真正普及這樣的教學法,教師的數量明顯不足。綜上所述,PBL教學結合循證醫學思維方法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創新性,提高他們查閱文獻的能力,踐行終身教育理念,為培養合格的口腔醫學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史永華美力班·吐爾遜單位:新疆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