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實踐與體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教材選擇,教學內容的合理分配
針對臨床醫學專業教學目標和大綱的培養要求,我們選擇人民衛生出版社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的第八版《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教材使用,該書是在“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下經過重新修訂和編寫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內容上有大量的調整和更新,將生物化學基礎內容與臨床實際應用緊密銜接。在有限的教學學時內,我們在教學內容分配上,重點講授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及其調節、遺傳信息的傳遞三篇內容,而第四篇分子醫學專題因為學時有限,選擇與臨床密切相關的例如癌基因、腫瘤抑制基因、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等內容略講,其他內容作為學生自學內容進行分配。
二、講好緒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
以往學生上課都認為緒論沒有那么重要,可以不聽或者沒必要認真去聽,一些教師也認為還沒有涉及到具體教學內容,不必要花大力氣備課。其實緒論是一門課程的開篇,起著“統領全局,提綱挈領”的作用,精彩的緒論不但能夠激發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同時能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讓他們知道學習這門學科的目的,學習的方法,如何才能學好。講解緒論過程中,除了介紹發展歷史和主要內容,在講解與醫學聯系方面,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當中大家熟知的例子,比如為什么有些西紅柿耐儲存,食用油上面有轉基因字樣,這個就和重組DNA技術聯系起來;舉例講一下干細胞技術利弊;不吃肥肉只吃饅頭就能減肥嗎?講瘋牛病,臨床常見的疾病蠶豆病、鐮刀狀紅細胞貧血都是怎么回事?這些同學們日常生活或者經常能聽說的常見病例,雖然不能在短短的緒論講授時間內把所有問題都能講解清楚,但是其中與生物化學緊密銜接有一定的知識點,這些貼近生活、與實際聯系的例子,讓學生對學習該門課程產生興趣,從內心上認為生物化學有用、有趣,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變以往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學習方法的介紹
1.抓住聽課重點再看書。
真正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聽懂內容前要學會如何聽課。要善于抓住重點、難點來聽課,將自己注意力平均,做到有張有弛合理用腦,每節課都有側重點,教師在講課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要分清主次,學生聽課也要聽清主次,注意強調的關鍵詞語,“這點很重要”,“要注意”,“要記住”,“要分清容易混淆”等等,教材每頁都有留白部分,可以讓學生在留白處記憶關鍵點,拓展知識,順口溜等內容,不要盲目跟隨聽課記錄筆記而忽視對講授內容的理解。課堂聽課再好課后不看書是不行的,要求學生聽課后看書,把書看薄,也就是抓住內容的結構框架,再把書看厚,把各個知識點都豐富起來。
2.淡化相應知識點。
臨床醫學專業開設生物化學是在第三學期,雖然經過了大學一年基礎化學,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的學習,但是隨著知識的遺忘或者一部分同學知識掌握得不好,在學習物質代謝及其調節這篇內容當中,涉及大量的結構式和功能基團、化學反應、代謝路徑,學生感覺記憶困難,無從學起,針對這一特點,介紹方法時要求學生淡化相應的基團轉移過程,這部分只是幫助同學理解和記憶的,記住具體的名稱和關鍵步驟即可,把握整體內容,這樣學生在記憶知識點時沒有畏懼感,學習興趣濃厚。
3.多做習題。
考試是目前檢驗學習效果的一項評價體系。由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不僅面臨期末考核,更重要的是面臨國家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和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教研室教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和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的要求,精編習題集,內容涵蓋了基礎知識點和根據各項大綱要求選擇的習題和歷年真題,讓學生通過聽課后做題,遇到問題再看書、再做題的方式,把各個知識點鞏固強化。
四、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1.合理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手段取代了傳統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文字和圖片的多樣化,讓抽象難懂理論和知識變得生動具體。由于生物化學從大分子的結構,物質代謝的反應,遺傳信息的傳遞,都相對微觀抽象,單憑借想象很難理解,運用多媒體教學,結合網絡更新相關知識點完善課堂教學內容,如講解核小體結構,將近2米長的DNA如何組裝到只有數微米的細胞核中的,多次折疊是如何進行的,通過動畫展示,讓學生對這一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運用多媒體教學法獲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2.將臨床實例與理論內容相結合,日常生活與理論內容相結合。
專業基礎知識要服務于臨床,與臨床密切結合。如臨床早期診斷心肌梗死的重要生化指標是對肌酸激酶2的分析,這與同工酶相聯系;磺胺類藥物為什么首次劑量要加倍呢?這與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相聯系;急性胰腺炎這一臨床常見外科急腹癥,就與酶原和酶原的激活知識點相聯系;肝硬化肝性腦病為什么和氨的代謝相關,等等知識點,都能夠將抽象難懂的生化理論與臨床常見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生不再認為基礎科目對于臨床用處不大,他們主動去學習生物化學,認識到該科目是學好臨床內容的基礎。聯系到日常生活的實例,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增加了,知識點能夠充分理解并牢固記憶。如只補充鈣,而不補充維生素D3有用嗎,為什么要曬太陽?這與維生素相聯系;痛風的病人飲食要注意什么,這與核酸代謝有關;化妝品當中有SOD,有什么意義?這與正常機體中存在抗氧化酶有關;豆腐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加入石膏什么作用?這與蛋白質變性有關?等等。這些臨床和日常生活的實例,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化學有用,沒有那么抽象難懂,使學生能夠帶著熱情、帶著學習的興趣主動去學習,去聽課。
3.基于多問題教學模式。
基于問題式教學模式和多問題教學模式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課前提出問題,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將問題的產生和解答融入到教學中,清晰透徹地進行講解,課堂總結時再次回顧問題并把答案一一闡述,讓學生在這樣一個系統性的教學思路引導下,一步步跟隨老師講課的思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講到氨基酸代謝一章時,可以先提出幾個問題作為學生上課之前的思考題,讓學生可以自己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學,如肝昏迷如何產生的?高血氨病人為什么不能用堿性肥皂水灌腸?肝硬化腹水病人為什么不能用堿性利尿藥?給氨中毒病人為什么要服用谷氨酸鹽?精氨酸?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內容的講授,課堂期間可以讓學生展開自由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成為真正“中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實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模式。
五、結語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為培養規范化標準化的臨床醫學人才,必須要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進行改革,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選取適合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也要通過不斷學習和積累,提高自身素質,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其創新能力,為其后續學習和今后走上醫療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作者:邵敏 高書穎 楊愈豐 王燕 呂延成 鐘世軍 單位: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生物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