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護合作式術前訪視與手術室護理2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2年6月需手術治療的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男63例,女57例。年齡16~65歲,平均(41.3±5.6)歲。納入標準:患者既往無心功能障礙、藥物依賴史及精神病史,意識清醒,可以正確地表達出自身感受。排除心臟病、高血壓病患者。120例患者中甲狀腺切除術39例,胃癌根治術34例,乳腺癌根治術15例,宮頸癌根治術18例,剖宮產手術14例。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手術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醫護合作式術前訪視,由麻醉醫師與巡回護士共同進行訪視,內容如下:術前1d,麻醉醫師與巡回護士根據患者的手術通知情況,對疑難或需要大手術患者的特殊具體情況初步地進行了解、分析與記錄,對患者完成手術前的訪視工作。麻醉醫師與巡回護士一并查閱患者的病歷,包括其以往的病程記錄和相關的檢查結果,同時對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情況和麻醉風險進行評估,而護理人員則作相應的護理工作評估。首先麻醉醫師與巡回護士對患者做簡單的自我介紹,親切地問候患者,向其說明術前訪視的目的。隨后麻醉醫師講解麻醉的風險與麻醉中注意事項等,并回答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麻醉方面相關問題;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環境、手術體位及手術護理方面等內容,同時請患者或者家屬在麻醉同意書和術前訪視單上簽字。向患者介紹主治醫師及相關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必要時請手術成功患者進行現身說法,從而提高患者對手術的信心。護士以耐心親切話語鼓勵和安慰患者,說明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師和護理人員一直會陪在身邊,減輕緊張心理,進而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醫護人員始終把人文關懷應用在手術室的優質護理服務中,體現人文關愛與以患者為主的護理文化,從而保證手術的順利、安全進行。對照組患者則采用常規的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在術前1d按常規訪視患者,內容包括手術前登記、查看病歷資料、介紹手術護理相關知識與注意事項等。
1.3評價標準
麻醉醫師在患者同一側上肢采用血壓計測定其入手術室前30min與入手術室后10min的收縮壓,并采用秒表計算其心率。出院前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護理技術、服務態度、心理指導、健康宣教等13項內容,每項分為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討論
術前訪視為手術室護理服務中的一個新課題,也是手術室護理走向現代化、科學化的具體表現,是圍手術期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醫護人員對手術患者進行手術前訪視,對其麻醉與手術的順利進行均有積極的影響。本研究結果發現,醫護合作式術前訪有助于改善手術患者的恐懼、焦慮心理,穩定其生命體征,從而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醫護合作式術前訪視在優質護理工作中也體現了“關愛生命、以人為本”的理念。此外,醫護合作術前訪視有助于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進而增加了手術室護理質量,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
作者:楊美芳單位:廣東省梅縣人民醫院手術室
第二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齡19~71歲。手術類型:14例子宮次切除術,26例甲狀腺術,16例肝膽手術,11例胃腸術,33例闌尾術。將患者隨機劃分為實驗、對照兩組,每組50名,兩組一般狀況對比,無顯著差異,具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不行術前訪視;實驗組則由護士于術前24h至病房行術前訪視,將兩組護理效果進行術后統計比較。實驗組術前訪視方案如下:
1.2.1術前估測
手術室護士對患者病歷進行仔細查閱后和床位的護士及醫師聯系,對患者的年齡、體質、藥物過敏史、有無感染、女患者于月經期交叉配血、皮膚準備、藥敏實驗等準備狀況展開深入了解。
1.2.2術前患者訪視
①先行自我介紹,闡明目的。②察看患者的精神情況,對長期臥床者,了解其營養狀況,有無壓瘡及肢體活動狀況。③告知患者于術前晚21:00之后禁食水。術時當日規避佩帶手表、首飾、手機以及假牙等物品。④依患者文化層次采取相應方式對麻醉類別、手術室環境、術時體位、手術過程等進行介紹,讓患者在心理上對手術有充分準備。比如可向患者發放彩色宣傳冊,結合手術宣教內容,帶其對手術室大廳、房間格局、家屬休息室及各種監護設施的實景圖片等進行瀏覽且逐項進行介紹,告知術前準備工作。⑤對患者呼吸、心率、血壓與皮膚完整性進行檢查,對其腹部脊柱等行有效評估,為手術前的麻醉誘導與輸液及置放體位等提前做好準備。⑥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介紹同類手術成功案例,對患者給予鼓勵、安慰,打消其內心顧慮,積極面對手術。
1.2.3計劃制定
手術室護士與麻醉師共同參與,對手術護理方案、術時體位、術時預測、術前環境準備及器械物品安排等進行擬定。
1.2.4指標評估①血壓與心率:體現患者于手術期的情緒狀況。對照、實驗兩組入院后次日晨起測血壓、心率作為術前值。患者放手術室后,置好體位測血壓、心率為入手術室值。②滿意度調查:對患者以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術后追訪。③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患者術時至術后7d內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
1.3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16.0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計量資料對比以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x2檢驗。
2結果
術后并發癥:實驗組為2例,占4%;對照組6例,占12%。兩組并發癥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滿意度:實驗組49例,占98%;對照組36例,占72%。兩組滿意度差異顯著,具統計學意義(P<0.01)。表1兩組患者訪視前后收縮壓及心率對比
3討論
手術室護理工作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當下,以患者為核心的護理思想是手術室護理者極其關注的護理理念。融醫學、心理學與社會知識于一體的術前訪問對患者圍手術期及預后有太多有利因素,是手術室護理工作最關鍵的環節。術前訪視時可領患者參觀手術室環境,告知其手術過程,如此可最大程度地消除患者的擔心恐懼,對其心理發揮調節作用。術前訪視與手術室護士的面對面交流降低了患者對手術室的陌生感,消除了其恐懼感,使其收縮壓與心率趨于穩定狀態,利于手術進行。術前訪視對護理工作具有極大的影響。護士借此對每位患者進行了解,并估測患者的需求,令護理工作有個體性及針對性。因和患者有過正面接觸,可杜絕接錯患者的現象發生,有效防止術中意外,減少醫患糾紛,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極大提升。大量實踐表明,對患者實施術前訪視為切實可行的手段,其對手術室護士臨床理論及技術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強化手術室護理工作中以患者為核心的理念,驗證了個體化的護理理念,令患者于術前即在心理、生理與社會及精神等層面獲得慰藉與護理,有效提升了其對手術生理及心理的承受力。
作者:顧慧萍單位:江蘇省射陽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