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校醫學與畢業后醫學教育的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有利于醫學教育連續
統一體模式的建立醫學院校與附屬醫院雙方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既有助于高校充分利用優質臨床教學資源,緩解校內資源不足的困境,也有助于醫院依托高校的平臺和品牌優勢實現醫、教、研綜合實力的可持續發展。教學資源的共享加強了學校與附屬醫院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醫學教育統一體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也會更好地推動統一體模式的發展。
(1)信息資源:病案、圖書館和校園網都是醫學生培養過程中重要的信息資源。醫院豐富的病種及典型病例是臨床教學寶貴的財富,將典型病例分析放置在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討論學習,或通過直播或轉播演示進行手術現場的觀摩教學,對提高臨床教學效果都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圖書館作為巨大的信息平臺,為學生及臨床醫生了解國內外醫學科學前沿的發展動態提供了便利及優勢,借助校園網,醫院可以實現對學校電子圖書信息資源、教學課件等內容的共享。
(2)師資隊伍: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師資的水平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水平和質量。臨床師資是高校臨床課程教學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強臨床師資的梯隊培養既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對臨床醫生自身的臨床素質提升也大有裨益。學校可定期開展面向臨床師資的培訓班進行系統培訓,結合理論授課、教學查房等一系列示范教學,充分發揮學校督導專家“傳、幫、帶”的作用,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教學意識,促進人才梯隊的成長。
(3)實驗室平臺:高校在基礎、臨床研究上都有著良好的設備條件和技術平臺,學校面向醫院開放重點實驗室,以便附屬醫院能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技術平臺,從而申請到更高層次和水平的科研立項及成果專利。實踐教學是保證和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和必要手段,因此建立臨床技能模擬訓練中心模擬真實醫院環境,以盡可能貼近臨床的真實環境和更符合醫學倫理學的方式開展臨床醫學的教學和考核,強化實踐操作訓練及綜合臨床思維培養,是加快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高校與醫院之間建立模擬訓練中心,且實行共建共管和開放共享的機制有利于充分發揮中心良好的輻射和示范作用,提高教育服務社會能力。
2.課程體系的改革和探索是建立連續統一體
模式的核心內容在學校醫學教育與畢業后醫學教育之間建立起合理的協調機制需要教學資源、教學組織及教學課程各方面的有機整合,其中課程體系的探討和建立是連續統一體模式的核心內容,需要通過長期教學實踐的反復檢驗。
(1)根據臨床工作需求設計課程體系:醫學課程改革應充分考慮臨床實際工作的需要,并針對這種需要,遵循學習、認知規律來設計相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符合醫學人才成長規律。因此,在校醫學教育期間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設計應該結合畢業后醫學教育的需求、重點、難點等角度共同探討,既能保持醫學教育的一致性,也有利于統一體模式的建立。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強調學生在醫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醫學實踐,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具體的課程培養目標,明確各階段學習內容和標準。課程考核除理論知識之外,更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綜合素質及價值觀的評估,以全面培養和評價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2)構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模式:逐步建立“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即按某一器官系統將與之有關的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臨床表現以及診斷和治療原則等融合起來建立課程體系,以加強學科間的聯系,減少課程間的重復,將基礎和臨床有效銜接。新的課程模式有利于學生形成更為完整的知識構架,提高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認識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學生臨床診療思維的培養,為進入臨床打下堅實基礎。
(3)強調人文社會科學、行為科學同醫學學科的結合:醫學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雙重屬性,根據現代醫學目標的更新,以及畢業后醫學教育的需求,積極探索解決人文教育和醫學教育脫節問題的有效途徑,注重醫學與自然科學、醫學邊緣學科、人文與行為科學等內容的結合,在本科階段即要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給予重視,包括職業規劃、行為和倫理、溝通表達技巧、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等各方面。
作者:劉瑩吳元俊單位: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