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質災難防控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做好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和《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結合全市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地貌
我市地勢總體上東南低,西北高。海拔高程748.5米(區鎮村渭河河谷)—3120米(縣天爺梁),相對高差100—2730米。境內地形復雜,高低懸殊,縱橫交錯的黃土梁峁山盤據于市區中部,形成了山巒跌宕起伏,溝谷縱橫交錯的地貌景觀。
依據地理位置,將我市分為秦嶺山地、六盤山山地和隴中黃土丘陵三個地貌區域:
1.秦嶺山地:秦嶺山地屬于西秦嶺山脈西延部分。西起武山天爺梁,經谷石鼓山和景東梁到麥積區的太陽山、石門山、火焰山和秦嶺大堡,直到兩當、寶雞和麥積交界的透馬駒,面積538700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37.61%。該地貌單元的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天爺梁海拔為3120米。海拔高程超過2500米的山峰有:太皇山(3112米)、太華山(2640米)、景墩梁(2710米)、火焰山(2559米)。秦嶺山地成山以來,久經構造侵蝕,山體陡峻,基巖裸露,植被發育。山體坡度平均30°左右,脊軸部位大于45°。
2.隴中黃土丘陵:屬隴西黃土高原東延部分,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54.19%。該地貌單元包括黃土梁峁溝壑區和河谷區兩部分。黃土丘陵區被渭河、西漢水及其支流切割得支離破碎、千溝萬壑。海拔高程1900—2000米,山梁相對高差500米左右。
黃土梁峁溝壑區是我市地質災害十分發育的地區,該區面積689301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48.12%。其中黃土覆蓋面積4994.98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34.9%;河(溝)谷面積189803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13.27%。黃土覆蓋區中,午城一離石黃土(紅黃土也叫古黃土)覆蓋面積為49550公頃,是黃土覆蓋面積的9.92%;馬蘭黃土(老黃土)覆蓋面積133891公頃,占黃土覆蓋面積的19.12%。
3.六盤山山地:位于我市清水、張家川兩縣的東部,面積112163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7.84%。該區山體兩側的巖層主要為中生代侏羅、白堊紀紫紅色、灰綠色砂巖,脊軸部位是花崗巖。山體渾圓,植被發育,基巖裸露,地質災害相對較少。該區海拔高程均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小于1000米,屬中度切割的石質中山。海拔高程大于2500米的高峰有道寶石梁和石廟子梁等。
(二)氣象、水文特征
1.氣象特征:我市位于中緯度內陸地區,屬冷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冬春干旱少雨,夏秋濕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0.6℃,其中平均最高氣溫為秦州區11.6℃,平均最低氣溫為張家川縣8.3℃。全年降水量大約在400—800毫米之間,其中秦嶺山地和關山山區受地形海撥高度的影響,降水相對較多,最大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年內降水分配不均,普遍降水大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占年總降水量77.4%。全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925小時,干旱、霜凍、冰雹、山洪及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制約著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2.水文特征:我市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流域面積1432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9.08億立方米。其中黃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渭河、葫蘆河、藉河、牛頭河、清水河、散渡河等九條河流,流域面積1169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3.78億立方米;長江流域的主要河流有西漢水和東河等,流域面積2629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3億立方米。
二、地質災害概況
(一)地質災害現狀
我市位于隴西黃土高原和秦嶺山地、六盤山山地過渡地帶,絕大部分屬黃土丘陵區。區內黃土分布面廣,覆蓋較厚,加之黃土垂直節理、裂隙發育,造成區內地質環境十分脆弱,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發現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509處,較為嚴重的中型以上危險點61處,其中特大型5處,大型12處,中型44處。僅去年新增加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02處,其中滑坡41處,地裂縫25處,崩塌22處,泥石流12處,地裂縫25處、不穩定斜坡2處,共威脅2766戶、13644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76萬元、潛在經濟損失4457萬元。
滑坡災害主要集中在黃土丘陵地區,我市五縣兩區均有新老滑坡現象,尤其在區、區、縣、縣較為突出。這里黃土層與下伏基巖的接觸面結構軟弱,坡體陡峻,加之我市過去地震活動比較頻繁,每到主汛期雨量增多,黃土丘陵區極易形成滑坡災害。如區藉河河谷兩側的山坡體上,新老滑坡迭置,尤其是從市第三人民醫院以東山體延伸到麥積區牛頭河止,整個北山滑坡體發育,嚴重地影響著市第三人民醫院、市三中、區綠色市場以北王家半坡,麥積區花牛鎮、社棠鎮部分村莊及鍛壓廠、道北辦事處城市居民、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泥石流災害分布較為廣泛。我市山巒疊障,溝谷發育為泥石流災害的發育和發生提供了便利條件。最為突出的有麥積區的伯陽、元龍、社棠和城區的大小沙溝,秦州區的羅峪溝、呂二溝,武山縣的樺林溝、紅峪溝等。這里黃土滑坡體較為發育,巖層松軟破碎,一旦遇到大暴雨沖襲,即可誘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崩塌和不穩定斜坡災害的發育,與地形條件關系十分密切,全市各縣區均有分布,比較突出的有張家川龍山鎮洪家堡子不穩定斜坡、張家川梁山鄉岳山村不穩定斜坡等。由于山坡坡度陡,形成較大的臨空面,加之巖土體結構松散,垂直節理、裂隙發育,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我市轄區大部分地段為黃土丘陵區,大面積黃土覆蓋,垂直節理,裂隙發育,黃土層與下伏基巖或第三系紅土層接觸面結構軟弱,丘陵山地坡角一般大于20°。本市大氣降水主要集中在—月份,該時段降水強度大,降水量多,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在大氣降水的作用下,山體沿上述軟弱結構面或在人為工程形成的陡坡處下滑、坍塌,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
據市氣象中心預測,根據現有氣象資料來看,預計今年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從降雨來看,預計今年我市谷、武山、秦安較常年同期偏少,其余地區較常年基本相似。預計今年我市主汛期在~月,最大可能引發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發生山體滑坡、地面坍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受年“.”大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影響,險情在汛期將會進一步加劇,造成經濟損失或人員傷亡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為避免上述事故的發生,要進一步加強防治措施,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三、防災預案編制的目標
(一)防災預案點選擇標準
1.對城鎮、社區、村莊、工礦企業、學校及重要居民點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地質災害點;
2.威脅公路、鐵路等重要生命線工程的地質災害點;
3.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大、危害程度在中等以上的地質災害點。
(二)主要危險點的確定
認真收集有關地質災害區劃調查、普查及“.”大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相關的技術成果資料,加強地質環境管理和汛期災害動態巡查,及時掌握地質災害發生、災情變化等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本縣區、本部門防治的主要任務。
(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我市五縣兩區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地質災害隱患,其危害程度大,分布范圍廣,給全市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進行合理規劃,選擇重點、次重點、一般地質災害點分期、分批治理,逐步改善我市的地質環境。
近期(—年):我市將對區域內10—15處重點地質災害點進行治理;中期(—年),選擇10—20處重點、次重點地質災害進行治理;遠期(—年),治理20—30處次重點、一般地質災害隱患點。今年主要治理的重點是:秦州區北山演法寺至泰山廟滑坡群災害、麥積區道北北山滑坡群災害、清水縣一中崩塌地質災害、武山縣何家溝泥石流災害等。
四、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防治任務
各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切實加強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搞好協調工作,層層落實責任制。各縣區要盡快成立以國土資源、水務、環保、地勘、水文、氣象、公安武警、衛生、電力、電信、交通運輸等部門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自職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涉及地質災害易發的行業和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制定行業及部門地質災害防治預案,提高保護環境、善待自然、保護生態的意識,形成群測、群防、群管、群治的防災減災治災體系。
(二)實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土資源部關于實行建設用地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有關規定,城市建設、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及其他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項目建設,在項目選址階段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其作為該建設項目用地審查報批的必備案件之一,不符合條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建設用地預審及審批手續。災后重建及新農村和小城鎮選址建設中也要堅持注重地質災害的避讓和防治工作,同時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適應性評估。新設礦山企業一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環境恢復治理,積極推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
(三)做好地質災害調查,認真編制防災預案
各縣區和相關部門要對轄區和涉及行業部門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內的隱患情況全面調查,隨時掌握,做好汛期動態巡查和值班工作。對山體滑坡、泥石流,各類礦山的礦碴、尾礦堆放等可能出現的險情要現場勘測,圈定隱患點,設立明顯標志,積極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災害的發生。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要以“誰出資、誰受益”的原則,人為造成的地質災害要以“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盡快落實防治責任,根據災情輕重編制防災預案,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對策和措施。各縣區對本區域內中型以上的地質災害要加大治理力度,并積極爭取國家級或省級防治項目,從源頭上進一步治理。在組織領導、人員配備、經費落實、防治責任、安全保障等方面強化制度的落實,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切實把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預測監測,協調配合,全面落實各項防災措施
切實搞好地質災害預警監測工作,準確預報災情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關鍵,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工作是做好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一是做好預測預報。氣象部門要及時通報汛期較大的雨情、雨量和造成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可能性,地勘部門要為駐地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做好相應的技術指導、提供可能的服務,切實把好汛期災害防治第一關;二是做好災害防范和監測工作。各級主管部門要實行不定期巡查制度,對發現的問題要認真分析,及時上報,力爭盡快解決,做到事前防范。要充分依靠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委會、社區等基層組織力量,靠實防治責任,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確定辦事人員,組織責任性強,有一定培訓基礎的人員進行知識培訓,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監測手段進行巡期災情動態監測,重點鄉村、重點區域的險情防范工作要指定專人進行觀察,及時掌握災情動態,發現險情要有充分的應急措施,必要時也可以組織適當的演練,達到遇險不亂的目的;三是充分發揮涉險區域有關單位個人群測、群防、群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要依靠基層黨團、預備役組織在搶險救災中的骨干帶頭作用,確保災害發生后各項防災救災措施的落實。
(五)安排必要防治經費,落實治理工作獎懲制度
各縣區政府要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安排與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相適應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用于地質災害的調查和應急防治工作。地質災害發生后,縣區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及必要的社會力量進行搶險救災和專門治理,受災情威脅的單位和個人應積極參與。按照“誰誘發、誰治理”和“誰出資、誰受益”的原則,對人為造成的地質災害,由誘發地質災害的單位或個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和治理費用。對因工作失職造成嚴重損失的地質災害,要視情節追究當事人和相關領導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