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品味賞析
探究一:送朋友高就或將去繁華之地,詩歌的感情基調會是怎樣?送朋友謫遷或將去荒僻之地,詩歌的感情基調又會是怎樣的?
學生通過思考,很快就能弄清,前者應該是歡快、愉悅的;后者則是惆悵、憂傷的。
探究二:這首詩屬于哪一種情況?根據何在?據此推斷詩歌的感情基調。
這首詩顯然屬于后一種情況。同學們對詩中“左遷”“龍標”“夜郎國”等詞語稍加疏理,就能明白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傷感的。
探究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是送別詩常用的表現手法,這首詩是通過什么景物來表達離愁別緒的?
學生也能找出“楊花落盡子規啼”。“楊花”的特性是漂泊不定,“子規”的啼聲是“不如歸去”,作者正是這樣融情入景,借“楊花”與“子規”來抒發飄零之感,離別之恨。
探究四:這首詩作者是借助什么載體來寄托自己對友人的離愁別緒的?
學生通過探究,很快能找出“明月”,也能明確詩歌的擬人手法。
月亮本是無知無情的,但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將月亮人格化了。
“明月”是古詩詞中寄托離愁、抒發鄉思的常用的載體,如“海上生明月”,“床前明月光”,“長安一片月”等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細加分析,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只有將這顆愁心托付給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要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友人奔赴遠方。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是詩歌創作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值得同學們鑒賞詩歌時注意。
二、比較閱讀
通過對課文的探究,同學們掌握了送別詩的基本的鑒賞方法,這時,我要同學們與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比較閱讀,體會送別詩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知人讀詩: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孟浩然”與“廣陵”。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愛好游歷,是李白的好朋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對孟浩然仰慕之極。“廣陵”即揚州。“十年一覺揚州夢”,揚州是當時繁華的都會。這首詩寫的是送朋友去揚州游覽,那時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李白又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送別完全是在充滿詩意的氣氛里進行的。通過點撥,學生很快能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心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由景悟情:我要學生探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了什么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學生大都能談出探究所得:“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即春花,“三月”是暮春季節,長江下游一帶景色是最美好的,春水行舟,多么快意。“煙花三月下揚州”,在這樣一個春花爛漫的季節,去那樣一個繁華熱鬧的地方,那該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啊,寫景之中流露出詩人的向往之情。
一、知――感知友情
在引領學生理解送別詩中蘊含的離愁別緒前,一定要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寫詩背景和詩人的處境,也就是知人論詩、知時論詩。
如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相投相知相惜的情誼是學生必知的。當時李白大概28歲,詩名尚小,而孟浩然40歲左右,早已名聲在外,這讓生性灑脫的李白格外傾慕。于是他不遠千里,專程前往鹿門山謁見孟浩然,兩人第一次見面便習性相投,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于是,相約共游江夏,飲酒作詩,相投相知后,李白對孟浩然的人品與學識更是滿懷敬仰。后來,孟浩然要去廣陵,于是二人在黃鶴樓依依惜別。看著好友離去,李白思緒萬千,欣然寫下千古絕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從此兩人之間的友誼成為詩壇上的一段佳話。
了解了友人間深厚的情誼,才能幫助學生在景物描繪中、在字里行間里體會出詩人在朋友遠離自己而去時的惆悵與留戀。
二、讀――感悟友情
讀,是學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是讀者與作者心靈交匯的橋梁。詩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動的意境美,需要吟誦;詩的語言高度凝練,加之古今漢語的差異,需要涵泳。因此,古詩教學需要讀,使詩情畫意靈動地閃現在學生的腦海中。
如學習《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教學伊始就讓學生自由地讀全詩,讀準字音,如指導“朝”“舍”的讀音。在初讀時,也可任由學生配上各種身體姿勢,抒發內心的感受。在學生大致理解了詩意后,教師可對學生說:讀,是最能表現情感的方式。你準備通過怎樣的朗讀來表現王維對元二的感情呢?在誦讀與討論中,學生紛紛認為:詩的前兩句風光如畫――清朗的天宇,潔凈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應該讀得輕快明朗些,表達出此時詩人內心雖因離別有些傷感,但色調清新的環境透露出了一種明朗且富于希望的情調。然后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想象那雨后空氣清新、綠柳如絲的意境,體會詩人的心情。學生還認為:雖然風景如畫,但一想到元二此番西去路途遙遠、危險重重,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以王維的不舍與傷感都溢于言表。而且,出了陽關,不僅沒有了故人,也沒有了這風景,因此后兩句應該讀得低而深沉。在情緒鋪排足夠后,可帶領學生進行多種形式有感情的誦讀,感悟王維內心復雜的情愫。
通過吟誦、品味,讀出那些字的韻和味,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就信手拈來了。
三、釋――補白友情
詩的語言高度凝練,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些都是學生賞析詩文、體會情感的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來幫助學生明了詩意、補白感情。
如學習《別董大》這首詩,初讀完“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這兩句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討論開篇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交流:黃云千里,日暮昏黃,北風狂吹,孤雁哀鳴,大雪紛飛。教師又問:在這樣的環境中送別,你會有什么感受?學生有的說:陰冷的天氣,加上分手時的依依不舍,很容易讓人傷心。有的說:與其說是天冷,還不如說是心里冷……教師補充道: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肅殺凄涼的環境渲染了離愁別緒。接著教師又讓學生讀讀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問學生:理解意思后有什么感受?學生說,沒有了前面的那種凄涼,反而給人一種很樂觀的感覺。教師又問:從哪些地方能體會出樂觀?學生交流:從“莫愁”的意思體會到高適的細心與樂觀,他不愿看到好友帶著傷心離去,所以堅定地說“不用擔心……”;“識”的意思是“賞識”而不僅僅是“認識”,從中感受到高適的話語很溫暖,天氣雖然寒冷,但董大定會自信滿懷,渾身充滿力量。教師馬上啟發道:如果你就是董大,聽到朋友這樣真誠地勉勵自己,你會怎么說?學生紛紛補白:你的話如同春天的陽光照進了我的心房,很溫暖;還有學生說:有你這樣的朋友真好,我不會因為離別而悲傷了……這既是對詩文的補白,更是學生們的移情體驗。
通過這樣的情境補白,詩中人物的情感不再局限于“依依惜別”,而兼具“賞識”“激勵”“奮進”;詩中的人物形象也更加清晰、豐滿起來。
四、悟――凝聚友情
古詩教學的重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筆者認為抓住“意象”,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聯想,由此及彼,就能情通古人了。
如教學《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告訴學生,其實要真正領會詩中的情味和意境,還需好好地讀一讀,抓住詩中的詞語好好體悟。教師問:為什么是“寒雨”?學生誦讀后說:因為雨是“夜入吳”的,深秋的夜晚,秋雨綿綿,讓人感覺寒冷;有學生說:聽著細細的雨聲,詩人難以入睡,想到即將要與朋友分離,心里十分難過。教師補充:是啊,寒意不僅彌漫在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好朋友的心頭上。此時,詩人的心情會是怎樣?請你們用詞語來描繪一下。有的學生說,依依不舍;有的說,難舍難分;有的說,孤獨寂寞。教師又問:這種感情還體現在哪里?學生答:“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孤”字。教師肯定道:對。第二天清晨,辛漸即將登船北歸。詩人佇立江邊,遙望遠處孤獨的楚山,心中會默默念著什么呢?學生思考后回答:楚山啊,我的朋友走了,你知道我內心的孤獨與不舍嗎?有的說:朋友,祝你一路平安,我會想念你的;有的說:楚山,你知道我和辛漸的情誼有多深嗎?有的說:楚山啊,你站得高望得遠,一定要幫我陪伴辛漸平安回家……
以“寒雨”為發散點,引發學生思考,與詩人對話。同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目光去凝聚,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五、拓――銘刻友情
古詩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甚遠,加之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對古詩內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受篇幅的影響,與詩文、詩人相關的資料、內容不可能齊全,所以學生單靠僅有的教材內容和原有的知識體系,是無法對其進行深入理解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充分開發資源,適當拓展學習范圍。
如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此詩整體基調親切快樂,從“踏歌聲”可以感受到汪倫人未到而聲先聞;從“忽聞”可推斷李白離開時,汪倫可能不在家中。熱情爽朗的歌聲,不辭而別的隨性,詩中直呼姓名的坦率,無一不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那種沒有煩瑣禮節的情誼,教師可進行相關故事的補充。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請他去涇縣旅游,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倫是涇縣的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于是李白問桃園酒家在什么地方,汪倫回答說:“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通過拓展材料的閱讀,學生腦海中有關灑脫不羈的李白、豪放熱情的汪倫的形象,頓時豐滿、鮮活起來,李白和汪倫之間深厚的情誼也銘刻在了學生的心中。
1、學習詩歌朗讀的節奏,朗讀與背誦前兩首詩。
2、體味分析兩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學習詩人豁達的心胸和對友情的珍惜。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預習指導:
1.自讀五首詩,自己解決生字詞,初步解決節奏的問題。
2.盡量能背誦,至少熟讀。
〖教學過程
[三分鐘演講]內容以心里話為主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由學生自由說出學過的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詩,教師做簡要總結:我國古代描寫很多寫朋友之間親密友情的詩歌,而且非常優秀,至今仍然是人們交友的一筆寶貴財富。今天先來學習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簡要介紹王勃,側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抽三個學生試讀,教師糾正(注意節奏)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齊背。
4、理解詩意:(學生思考后交流,教師抽樣回答:)
A、根據注釋試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達)
C、談談你對“海內存知巳,天涯若比鄰”兩句的體會。(友情)
5、自由發言:學過本詩后你有何感受?(根據學生情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進行一下說話訓練。)
6.小結節奏和押韻。
7.齊背一次結束本詩。
三、學習《黃鶴樓》
1、齊背孟浩然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創設情境,導入 ,簡介崔顥。
2、學生齊讀后教師范讀,抽三個學生讀,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男女分別對背(一方一句)。
4、理解詩意:
1).教師簡析詩的意思,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本詩所寫的景色和作者當時的心情。
(學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優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師針對好的評析。
5、點撥七言絕句的節奏:點到即止,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
6.自由發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個字來概括?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總結:此詩寫詩人賭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寫兩首詩:
抽查上黑板寫。由同學批評。
五、布置作業
1、A類:鞏固背誦兩首詩并會默寫名句并抄寫兩詩各二次; 預習下三首。
2、B類:熟練默寫兩首詩。不要有錯誤字。
3、C類:課后練2兩道題。
[說課精要]以誦讀為主,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來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為了訓練優生的賞析能力,同時訓練說話能力,也安排了對詩的感受的分析。
[教學后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五首(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詩歌朗讀的節奏,朗讀與背誦后三首詩。
2、體味分析兩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學習詩人對境遇的樂觀理解和憂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過程
[三分鐘演講]內容以心里話為主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一學生解釋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含義,由此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二、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簡要介紹劉禹錫,側重于其獨特的思想。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抽三個學生試讀,教師糾正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齊背。(以上注意糾正學生的節奏和讀音)
4、理解詩意:(學生思考后交流,教師抽樣回答:)
A、根據注釋試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談談你對五六兩句的體會。
5、自由發言:學過本詩后你有何感受?(根據學生情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進行一下說話訓練。)
6.小結節奏和押韻。
7.齊背一次結束本詩。
三、學習《泊秦淮》
1、齊讀,創設情境,導入 ,簡介杜牧
2、教師范讀,抽三個學生讀,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男女分別對背(一方一句)。
4、理解詩意:
1).教師簡析詩的意思,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本詩前兩句的寫景和后兩句的敘事。
(學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優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師針對好的評析。
5、點撥七言絕句的節奏:點到即止,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
6.自由發言:從本詩中可見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7、總結:
四、學習《夜雨寄北》
1、由學生熟悉的詩句豬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傷離別)導入 ,創設情境,,簡介李商隱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后抽三個學生讀,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男女分別對背(一方一句)。
4、理解詩意:
1).教師簡析詩的意思,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本詩內容(。
(學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師指導)
2).抽查優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師針對好的評析。
5、點撥七言絕句的節奏:點到即止,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
6.自由發言:從本詩中可見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懷人)
7、總結:
五、默寫三首詩:
抽查上黑板寫。由同學批評。
六、布置作業
1、A類:鞏固背誦三首詩并會默寫名句并抄寫三詩各二次,并準備單元測試。
關鍵詞:古詩詞賞析小學生誦讀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古典詩詞是語言藝術的精華,它底蘊深厚,魅力無窮。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也越來越多地穿插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賞析能力的培養和考查。學習和賞析古詩詞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雖然學生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因為沒有有效的學習方法,只能在課堂教學中被動地理解詩詞的內容和意境。為了解決學生學習古詩詞時產生的畏難情緒,指導學生賞析古詩詞以至于喜愛古詩詞,我開展了小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的課題研究,并做了幾點探究。
一、重視誦讀,讀出詩意
賞析古詩詞,誦讀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朗讀容易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通常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都是強調詩歌教學中朗讀教學的重要作用。通過朗讀來進行詩詞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讓學生邊聽邊讀、邊學邊思考,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有效的訓練,還能營造學習氣氛,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的佳境。常見的朗讀方式有:教師范讀、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等。
二、注重積累,讀透作品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接觸了不少的詩詞作品,這些詩詞是進行新的詩詞賞析的基礎。原有的歸納積累的知識是打開新的賞析大門的鑰匙。因此,小學生一定要注重平時知識的歸納和積累。
1.要積累一些背景知識
詩詞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它必然滲透著個體的鮮明的感情傾向和價值取向,必然帶有時代的痕跡或烙印。要想準確地理解一首詩詞,就要把它放置還原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去,放置還原到作者創作的彼時彼境中去。
2.要積累一些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
古代詩人常將自己的情感隱含在詩詞意象之中,只有對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才能領會意象組成的意境以及意象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傾向,才能對詩詞有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3.要積累一些常見的典故
利用典故于自己的詩詞之中,是古代詩人常用的方法,如果在這方面積累少了,理解詩詞,不但會費解,而且有時會鬧笑話。詩詞中理解典故需要把握兩點,一是典故本身的內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5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這些典故的運用,借用歷史事實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要積累各類詩詞的賞析方法和技巧
了解詩詞的結構和藝術手法,面對新的詩詞會有切入的角度。
5.要積累名言佳句
古詩詞是語言中的精華,言語簡單卻形象生動,往往都是言簡意賅、一字千金的,寥寥幾字卻能讓人心靈震撼,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積累詩歌名句,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而且在賞析詩詞的過程中陶冶情操。
三、留心標題,領悟情感
標題或是詩歌的靈魂,或是詩歌的線索,它暗示詩歌的主旨和情感,體現詩人的匠心。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從標題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別詩。送別詩往往寫的是詩人送別時所見所想所感,表達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發送友人時的離愁別緒。
四、把握意象,悟出詩情
詩是由意象構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涵。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賞析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
詩歌中的意象是詩人所寫的景與物,但這些意象又不再是單純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詩人的情感,使這些物象附著上某些特點,這些獨特的物象實際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李賀的《馬詩》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這兩句詩,作者所寫的意象是“大漠沙”“雪”和“燕山月”“鉤”,它們體現出了邊關的荒涼和空曠的意境,表達出了作者對邊關戰士一身浩氣的寄托。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兩句詩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點,作者孤獨的心情從這些物象很容易體會到。
有時從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調。曖色調自然是積極的、歡快的、昂揚的感情基調,而冷色調則就是一種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調。如王維《田園樂》中“桃紅”“柳綠”這些暖色調,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因此,把握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點,就不難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關鍵詞]古詩詞;傳統文化;詩意;主體地位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瑰寶之一。加強古詩詞教學指導,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古漢語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在提升語言鑒賞能力的同時,使他們更好地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當前很多古詩詞課堂教學缺乏一種詩意的流淌,教師機械地教,學生機械地背誦,結果學生感悟不到詩意。筆者認為,古詩詞教學不僅是積累,更需要的是打造詩意想象的天空。
一、找準賞析點,孤帆遠影并不單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教學中,針對“孤帆”二字,兩位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了不同的練習:
教師一:
根據詩意結合自己的理解填空:孟浩然坐在船上,順著江水東去,而李白卻站在江邊,久久地凝視,過去孟浩然與他的交往情景在其眼前一一呈現。他們曾一起 ,一起 ……那是多么快樂!而現在,孟浩然卻要離開,在眼前有的只是孤帆,哎,想想與他再也不能 ,再也不能 ,無情的“孤帆遠影”把我們的快樂都帶走了……
教師二:
根據自己想象結合詩意進行填空:李白孤獨地站在江邊,眼前的孤帆逐漸離去。這里的“孤帆”,并不是說寬闊的長江里只有一條帆船,而是說李白眼里 ,從這里可見李白目送時間之長,與友人之間的感情至深。這時,李白心里想到很多,有 之情,有 之情……
對于這首詩來說,“孤帆”是一個賞析重點。認真品析,仔細回味就會發現這首詩中有著特殊的情感基調。王勃送別詩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有著一種豪情,但過于剛性;王維送別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多的是一種“自此一別知音少”的傷感離別,而在李白這首送別詩中,則更多的是一種浪漫,一種愉快,乃至充滿詩意的想象。
這也許更多的是與詩人的個性有關。李白與孟浩然都是生性灑脫,經常到處游覽風景山水。李白也曾寫詩贊過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而對于這次離別,到煙花三月的揚州去,這同樣也是李白比較向往的地方,因而他此次送別孟浩然,其實心也在跟著一起飛翔,跟著到揚州去,跟著心潮澎湃。對于李白這個充滿浪漫的詩人來說,其心境是開闊的,送別的心情是熱烈的。與其說這種相送是離別曲,不如說是一首暢快的抒情曲。
站在這個角度進行賞析,李白的心情絕不是那種惆悵,更不是“無情的孤帆遠影”,因此教師一設計的課堂練習中的“憂傷”與之不太適合;而教師二的課堂設計比較合理一些,相比起來也豪放一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過程中,重點理解“孤帆”,并不是說整個長江上只有一艘帆船,而是說詩人眼里只有“故人”的那艘帆船,詩人的注意力和情感全部匯聚在“孤帆”上,可見這里“孤帆遠影”其實并不“孤單”。
二、推敲延伸點,刪繁就簡是正道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教學中,有的教師設計了如下課堂教學流程:
1.多媒體呈現地圖,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華山之東”相應位置。
2.多媒體呈現“茱萸”圖畫以及相關百科知識,讓學生了解茱萸的植物屬性以及藥用價值,解釋相關古代風俗,即登高佩戴茱萸布囊。
3.品讀古詩,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品讀古詩內容,理解具體詩句著重意思,其中“異鄉”“倍”“逢”是理解品析重點。
4.多媒體呈現《靜夜思》,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品析兩首詩之間的異同點。
5.課堂小結,播放《九月九的酒》這首歌曲,引導學生跟著哼唱,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說說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一教學流程設計,對古詩外延進行了一點拓展,在豐富學生知識容量的同時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然而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是強調品析、領悟和體驗,因而對于古詩教學最好的方式就是抓住關鍵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從而架設時空橋梁,走近詩人,與詩人進行對話。而在此案例中,第1、2乃至5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摒棄。畢竟短短一節課,時間有限,容量更有限,應該留下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感悟體驗,而通過圖畫呈現,歌聲嘹亮,表面上看課堂熱鬧非凡,但是效果卻不佳。
對于該詩來說,雖然有很多意象,但是真正核心、關鍵的內容,僅僅是一個“獨”,兩個“異”字。唐朝交通不夠發達,人的交集圈子不廣,不同地域、風俗差異較大。詩人作客他鄉,一切都會感到陌生,都不夠自然,這種隔膜的感覺,就是一種“異鄉”“異客”的體驗。而在傳統的佳節時,更容易激發人的這種思鄉之情,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
另外,“少一人”也是該詩中品析的關鍵。“遙想”一次有點曲折,出乎常情。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家鄉,不說不能與兄弟團聚,反而從兄弟們角度考慮,想象兄弟們因登高少一人而產生的遺憾。這種換位思考,不僅出乎常情,同時還能反襯出詩人思鄉之苦,可見筆力深厚。
三、賞析關鍵點,看似平常最驚奇
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秋思》的賽課中,有兩位教師同時扣住三個關鍵詞進行品析,其內容如下:
教師一:確定的關鍵詞分別是“秋風”“意萬重”“又開封”。
教師二:選擇的關鍵詞分別中“見”“欲”“匆匆”。
同樣的一首詩,不同的教師,不同的體驗,其選擇的關鍵詞也不同。但是究竟哪位教師更能觸摸詩人詩句背后“平常最驚奇”的情感呢?
在常人看來,秋風是無形的,可以觸摸,可以聽到,甚至可以感受到,但是卻無法看見。在古詩中,詩人卻一反常態,偏偏用了“見”這一字,究竟從那些地方可以“見”到秋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甚至可以發揮想象,進行填空:“樹葉 、小草 、旗幟 、 ……”這樣在學生眼里,原來無形的秋風,卻可以隨時看見。作為詩人,一個流落在外的游子,面對蕭瑟的秋風,往往有著一種孤苦,一種寂寞,乃至一種思念。
對于第二個關鍵,兩位教師分別選擇的是“意萬重”與“欲”。“欲作家書意萬重”。雖然“意萬重”表達了詩人很多的想法,見到秋風,自然也會想起很多,這令那種強烈的鄉思中有帶著更多惆悵。一個“欲”字則值得品析玩味,不僅能夠表達出詩人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情,同樣也讓這種惆悵卻無法說起,無法表達。在這里,“欲”與“意萬重”成了一對矛盾結合體;對此進行比較品析,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該詩最后兩句:“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里“匆匆”一詞值得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品析。畢竟詩人“意萬重”,有話卻無法表達,結果匆匆下筆,但是到了臨走的時候,又想起遺漏什么,結果匆匆開封。但是真的這樣理解,那么這兩句倒成了實錄,自然其意境也平淡了許多。其實,認真品析一下“復恐”這一詞,可以發現詩人并不是真的要添加內容,而是驗證詩人內心的疑惑,說明了這時詩人內心的復雜,生怕遺漏什么。這里其實與李白的“疑是銀河落九天”效果一樣,李白的“疑”是在“似”與“不似”之間,而張籍的“復恐”則是在“疑”而不是“必”。這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品析,才能深入詩人心境。由此可見,“匆匆”一詞更值得學生去品析。
古詩詞博大精深,細微之別,詩境卻不同。當然,具體辨析還會因古詩詞不同而不同,這里不再一一列舉,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真正讓課堂呈現詩意,最根本的還需要教師認真研讀古詩,認真推敲古詩詞中的每個字,引導學生跨越時空進行辨析,在提升學生語言鑒賞能力的同時有效提升其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淑娟.淺析小學古詩詞的欣賞[J].新課程(上),2016(01).
[2]潘茂魁.淺談古詩詞的有效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