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草原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文章通過記敘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兄弟三人在公園散步、聚首時的情景及兒時的幾件趣事。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微小事,是平常生活中會發生的真實事情。通過這些事情的記敘,作者自然而然地抒發了對兄弟間情誼的珍惜、慨嘆,散步時作者感想到他們都老了,他們之間既不像好友間那般隨意,又不似夫妻間那樣親密。聚首時的敘寫,作者慨嘆兄弟三人各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多年后會將彼此忘記;兒時的記憶,抒發了作者對兄弟間美好感情的留戀。文中的敘事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流露,感情的抒發是通過記事完成的。2.略3.略4.略
《現代詩歌閱讀之意象分析》
1.詩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了遼闊而美麗的景色中去。“紫藍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色彩豐富而鮮明。構成這一美麗圖畫的原因,不僅在于作者精心地選擇了三個色彩鮮明的詞:“紫藍的”“青灰的”“綠的”,更在于作者在詩句上的精心安排。如此有層次的詩句,把畫面有層次地展開了,詩句的層次和畫面的層次極為和諧。而且好像是隨著作者的視線,一層一層展開的,自然而貼切。2.前面幾句都是靜的描寫:林子、山坡、草原。而這一句,做了動的描寫:“草原上流著……的煙……”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實現了靜與動的結合。3.兩個“看”字:前一個“看”字,是引起讀者注意,而后一個“看”字,則是一種感嘆,分量很重,似乎有斬釘截鐵之力。這兩個“看”字,同是一個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則有了不同的作用和分量。可見,作者在用這兩個“看”字時,是經過認真思考的。作者以燈光來襯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壯美,進一步出作者對黎明的贊美。盡管燈光在夜里也不失為光明,但在燈光照耀下,人不可能看到田野上那樣美麗的景色。只有黎明到來的時候,才能看到。在這里,黎明象征著一種新的力量,一種有著博懷的力量。而燈光,象征著一種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無論如何都擋不住強大力量的腳步。
關鍵詞:語文高效課堂;多媒體課件;制作與應用
多媒體課件具有靈活、快捷以及信息資源豐富等多種特點,為教學提供便利條件,同時,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強,使課堂氣氛更活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在遇到山水風景類的內容時,學生只能通過想象,但有了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教師能夠把山水風景利用圖片與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使得我們的課堂變得更高效。
一、多媒體課件的制作
以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春》為例,首先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一段優美的春的樂曲,從文章題目引入,提出導入問題:同學們,大家知道古人筆下描寫春天的詩句嗎?教師可在網上搜索一些關于描寫春天的詩句,并將其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絕句》、白居易的《賦得古草原離別》,進而將本文引出,并將作者的相關作品與簡介充分地展示出來。隨后,展示本文的學習目標:1.朗讀文章,掌握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2.掌握不同的寫景方法。在課件中展示下列相關問題:用圈點勾畫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并寫出相關的感受與體會。提出問題:針對美麗的春天,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哪幾幅圖畫?能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在描繪春天景色時,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結尾部分是怎樣頌春的?順序能否改變,為什么?(學生朗讀結束后,合作交流,指名學生發言。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答案,背景配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的畫面。)最后給出一幅關于春天的圖片,如果是你,你如何描繪這樣的景色?課后設置相關練習,還可以推薦相關優秀教師的微博、網站等;建立留言板模塊與交流區域,指導學生遇到問題可以及時溝通與交流。
二、多媒體課件在語文高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情境創設可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
通過利用視頻、音樂等多媒體技術,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為學生營造自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間的關系更近。例如《春》一文的學習,教師通過多媒體制作關于春的景色與情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其中,進而切實地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多媒體教學中,除了可以對所學課文的內容給予充分的講解以外,在課后還可以將學習內容擴展,提供有關的閱讀資料,課后指導網站等。促使學生課前與課后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便于其自主學習的開展。例如,在《春》一文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教師推薦的網站,掌握了更多關于描寫季節的修辭方法等。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件模塊中,建立學生留言區與討論區,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的反饋,可以隨時隨地與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使教師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充分了解。學生除了能夠與教師及時交談之外,還可以與同學充分地交流,通過聊天的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激發出來,學好語文也就不是難事了。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時,教師必須做到與傳統教學有效結合,加強實效性,充分地借鑒別人的長處,傾聽學生的真實感受,從而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肖鐘平.關于語文多媒體課件的幾點思考[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4(11).
一、意象和意境的關系
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詩中的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和物,還包含了作者的情思。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人的悵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意象來表達的。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由“竹林”、“孤琴”、“長嘯”、“明月”等構成了清幽絕俗的意境。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花”、“江水”兩個意象就足以說明白居易的快樂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就能知道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是傷別情懷。
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無詩味,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主要則看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離開了意象,就無從談意境。因此,在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卻是意境。
二、意象解讀
意象解讀,就是對作品中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意象進行分析品味,來達到對作品理解的一種閱讀形式。如果要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參透詩的意境,那就必須先解讀意象。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說“中國詩歌藝術的奧妙,從意象上可以尋到不少”。
歷代的詩人們總是努力從中尋覓屬于自己的新鮮活潑的意象來編織他們的詩句。意象在詩歌中不可或缺,大體上有這些作用:①營造氛圍。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就為表達詩人內心孤獨寂寞憂愁的情感營造了哀傷凄清的氛圍。②奠定情感基調。如柳永《雨霖鈴》開頭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傷感的基調。③襯托人物節操、品質或性格。如陸游《卜算子?詠梅》“零落黃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以梅喻人,襯托出詩人的高潔品行和堅毅性格。④鑄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它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
三、意境分析
(一)要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鑒賞詩歌時,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寫道:“枯藤老樹昏雞,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元曲疊用九個名詞,描寫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聯系的景物,并以巧妙概括的藝術構思組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暮色思歸的烏鴉,安逸自適的人家,旅途勞頓的老馬,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彷徨悲苦的情懷。
(二)要善于展開想象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從抽象的文字符號到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畫面的形成,這中間的橋梁便是想象思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讀到這句詩時,我們自然會在腦海里想象出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圖,這是一種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讀此句詩,我們也不難想象到,在無比壯闊的自然美的面前,作為自然之子的人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勞動,是何等的歡樂和美好!這句詩又是一首多么快樂而又優美的草原牧歌!這“人”的內容在詩中是沒有的,這是在詩歌鑒賞中的創造想象的表現。吟誦著這詩句,讀者就仿佛被帶入神奇美麗的北方大草原,領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壯的綺麗壯闊的美;這種優美的詩歌意境,使審美的主客體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達到了最美妙的和諧。
(三)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景和情是詩歌的孿生兄弟,優秀詩歌在景和情關系的處理上,總是和諧默契、相得益彰的。大致說來,景和情有以下四種關系。
1.觸景生情,情由景生。此類詩一般是先寫景后抒情。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前兩聯寫洞庭湖壯美的景色,后兩聯寫浩淼無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無人引薦,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無舟船一樣,抒發了詩人的郁悶心情。
2.景語情語,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天際碧水帶走詩人的無盡思念,其惜別之情從每一個畫面中滲透出來,深深地感染了讀者。
3.緣情造景,景由情生。此類詩一般是先抒情后寫景。如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踏閣攀樓恨不同,楚云滄海思無窮。數家砧桿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詩歌前兩句抒情,將離愁別恨和盤托出;后兩句緊承前面的抒情,以凄清的筆觸渲染了一幅煙雨茫茫的畫圖。
4.景略情在,直抒胸臆。有些詩詞,表面看來全是抒情,不見寫景,實則景略情在。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詩是詩人無法施展抱負的無限感嘆,全詩不見寫景,但通過作者抒發的情,讀者不難領會幽州臺的形象和氛圍,反而比寫景多了一份想象。
一、作品背景教學
所謂“文如其人”,其實,詩也如其人。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的。中國石油大學附小的陳曉梅老師在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會上的演講中強調:“要有滋有味,傳情達意,感動自己亦感動他們地誦讀一首古詩詞,不可不先理解詩人,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解讀詩詞的內容。”由于各個歷史時期的環境、政治、氣氛不同,文風自然不同;時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詩人;在了解了詩作的時代背景后,還應了解詩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們理解詩作內容。
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對“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不理解的話,那就很難體會這首傳頌千古的描寫草原風光的詩歌的廣闊意境。同樣,也只有知道漢朝的一些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漢樂府”《江南》在低吟淺唱之中所描繪的婉麗風光。
二、字詞語句教學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古詩文教學離不開對字詞語句的理解。有時字詞理解了,就理解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詩句: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樣,把握了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就能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突出要點,使某一教學環節成為亮點。可見,教學設計是離不開教師對文本的研讀與精心的安排的。
三、作品內涵教學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現的意義是表示阻隔,這就有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凄美的畫面:“所謂尹人,在水一方”。還有那漢末《古詩十九首》中歌詠牛郎織女為天河阻隔的詩篇:“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素手,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此詩描寫了織女的機杼生活,寫她因相思而無心織布,淚流如雨,最令人感嘆的是:詩中不寫河漢的寬闊無邊,而是強調它“清且淺”,二人相距并不遙遠,卻只能隔著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視。
水是相思
水難以逾越,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給人帶來了痛苦,因此大多說詩詞抒發的是相思之苦,或為友情或為愛情,成語“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證,且看王觀的《卜算子》:“永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一道新鮮脫俗的送別詞。王觀以橫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東山水,并寄寓自己對友人的惜別與祝福。這首詞,宛如一活潑的輕音樂,沒有離別的傷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繪與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詩人總喜歡以流水來比喻愁情,水的連綿不斷,恰是愁情揮之不去,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勝權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水流無限,比喻愁之長,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更寫出悲愁難斷,縱觀所有詩句佳詞,均從不同角度,恰當地在愁情與水相似特征之間建立聯想,使之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