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酬樂天揚州初逢

酬樂天揚州初逢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酬樂天揚州初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酬樂天揚州初逢范文第1篇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解釋:選自唐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原意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經過;枯萎樹木的前面也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運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涵哲理。現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酬樂天揚州初逢范文第2篇

語法復習的策略是功在平時,融會貫通。日常的語法教學是重點。在初中階段,教材中所講授的語法現象比較常見、淺顯。主要的有:詞類活用,句式判斷。筆者的經驗就是多讀多看,熟能生巧。舉例如下:(1)舍相如于成傳舍。《廉頗藺相如列傳》(2)以繩天下之梅。《病梅館記》(3)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6)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增》以上所舉各例中,(1)(2)中的“舍”、“繩”兩例是詞類活用,名詞用如動詞;(3)(4)是兩個句式,(3)是被動句,君被趙王幸;(4)是省略句,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5)為互文,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或個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6)為比喻。這幾題如果只是簡單告訴學生答案,學生也可以記住,但是如果類似的東西太多了,學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就會混淆。復習的時候,學生對于具體的題目已經了如指掌,他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集中資料,分門別類進行歸納、記憶。記得多了,再進行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對學習文言文大有幫助。

二、文化知識復習

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習并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一定要重視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學習。中國的文明史源遠流長,據專家最新考證,長江文明早在5000~6000年前就出現。如此之長的文明史,其發展從未間斷,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我們必須盡早、盡可能多地了解古代文化,學習古代文化。在教學與復習中,重點要放在文體知識、官職術語、天文計時、禮儀稱謂、姓氏字號以及古代建筑等等。在以前,我們這樣重視似乎有復古之嫌,但是現在國學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我們應該抓住機會,復興優秀的民族文化。

三、思想觀念的學習

酬樂天揚州初逢范文第3篇

“空”字在詩中一般可作名詞、形容詞和副詞。作名詞的“空”,常指天空,或空曠之地,主要營造一種遼遠空闊的背景,常有助于詩的意境的創設。作副詞的“空”,一般有“空自”、“白白地”、“徒然地”的意味,它常常用于詩的情感表達。作形容詞的“空”,常有空遠、空蒙、空寂的意味,并常帶有寂寞寥落、沉郁悲涼的情調。因而它既可以用于意境的創造,也可以用于情感的處理。

一、“空”字在意境創造中的作用

(一)創造一種浩渺空遠的意境

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此中用“碧空”這一意象,意在給畫面增添一種遼遠廣闊的感覺,詩人的一片留戀悵惘之情也就自然暗含在這“江”、“空”組織成的浩渺無際的畫卷中了。

王維的“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江漢臨泛》),詩中的“遠空”與李白詩的“碧空”意義相近,然趣味有異。此處以“遠空”作為一個遼遠的背景,意在襯托波光水影的動態美。

李賀的“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李憑箜篌引》),詩中的“空山”即為空曠的山野,一下將詩的意境拓展得很深遠。

(二)創設一種縹緲空蒙的氛圍

蘇軾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后雨》),此中的“空蒙”表現出雨中霧氣迷茫的情形,從而顯示出煙嵐雨霧籠罩著的遠山,迷蒙一片,若有若無,極富奇趣。詩人另一首詩中的“東方云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登州海市》),出現三個“空”字,營造一種神仙所處的虛無縹緲的環境,令人神往。

(三)富有一種寧靜空寂的禪趣

“空”字在王維詩中運用的頻率極高,常出現“空山”這一意象,這與詩人習佛參禪的生活、所接受的禪宗思想及所追求的禪趣有關,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等,都給人一種幽寂之感。既有作者對遠離塵俗的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環境的向往,也表現詩人對禪宗所謂的空寂、虛無境界的追求。“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積雨輞川莊作》)、“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過感化寺》)等詩中的“空林”意象都具有相同意味。“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過香積寺》),具有使動意味,此處的“空潭曲”,即“使潭曲空”,因毒龍(喻妄心邪念)被安禪(安心守禪)制伏后,使得深潭顯得空空如也。

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空”字,同樣帶有使動意味,潭影的澄澈透明使人們的心靈顯得空明潔凈,塵埃滌盡。常建詩中的“空”頗有點王維詩中的禪趣。

二、“空”字在情感處理中的意味

(一)抒發一種遺恨和失落之痛

“空”字常出現在感時、傷亂、懷舊的題材中,常流露出滄桑之感。

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空”字渲染一種寂寞的氣氛,含有對黃鸝不解人遷和朝代更替的意思,又慨嘆人們對武侯嘔心瀝血締造的事業的有所遺忘。晚唐詩人韋莊的“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臺城》)中的“空”與杜詩的“隔葉黃鸝空好音”的“空”意味極其相似,感慨很深,含有一種失落惆悵的情感。

杜甫的另一首《詠懷古跡》中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字表現昭君的千古遺恨,自己不能生還故鄉,即便魂魄月夜而歸,也是空歸,也是枉然,將昭君之怨表達得無比凄婉。詩人的所有感喟盡在一個“空”字中。

(二)透露出一點無可奈何之感

高適的“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燕歌行》),表現了力盡關山,鮮有戰績,無休無止的邊釁,讓征人感到歸期遙遙。于是回首望鄉,藉以排遣相思之苦,然而鄉關何處,征夫只能徒喚奈何、“空”望一場。

劉禹錫的“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吟誦《思舊賦》以懷念亡去的舊友,然以一“空”字,則表現出因人世滄桑與歲月蹉跎,故友早已離世,而其“吟”只是徒增感嘆而已。

(三)給人以孤獨、寂寥與凄涼之感

《孔雀東南飛》中的“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一個“空”字,顯示出房子空空蕩蕩,人物孑然一身的感覺。

杜甫的“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禹廟》),著一“空”字,足見山之荒涼,以此襯托古廟的巍然獨峙。

李商隱的“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馬嵬》),詩人深夜難眠,落寞地聽到禁軍報更的梆聲,凄涼之感油然而生。

(四)道出一種吊古傷今的感受

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樓》),“空余”二字顯出懷古之情,黃鶴一去不返,徒留此樓空歷千載,從而抒發詩人對歷史的深沉慨嘆。

劉禹錫的“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一個“空”字,以江潮的寂寞襯托,道盡古城的衰廢。

(五)具有一種沉郁悲憤的情調

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空”字表明詩人毋使年華“空”逝,要及時行樂,豪語中其實透露出萬般的失意與悲憤。

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抒發詩人壯志未酬、年華老大和報國無門的憤慨。

酬樂天揚州初逢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用好典故 解讀詩詞

古詩詞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僅初中語文教材中就達60首之多,更不容忽視的是在這些古詩中,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古詩詞中都使用了“典故”。加之近年各類考試中,古詩詞的默寫也占了一定的分值,可默寫的結果,從每年的中考分析看,結果都是不容樂觀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學生對古詩的解讀不夠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特別是按要求默寫一類題,更需要學生讀懂每句詩詞。可典故在詩詞中的出現,又造成了學生解讀詩詞的難度。這一來,我們如何教學這部分古詩詞,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談談我們近年來在教學法中的一孔之見,以求教同仁。何為“典故”?就是古詩詞文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其實,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無非是想借用古人的身世遭遇,或豁達樂觀的精神,或人生理想等來自喻,從而達到含蓄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

如:陸游《書憤》“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中,“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亮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那究竟如何來理解這些典故呢?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是抓住“典故”分三步來解讀古詩詞中作者用典來明志這個問題的。

第一步是引導學生解讀“典故”的出處和內容:第二步是引導學生解讀作者寫作本詩詞時的身世遭遇或喜悲情緒;第三步是在一、二步的基礎引導學生找出“典故”中內容或人物命運句子與作者欲抒發的情感的相似之處,從而達到理解作者引典自喻的目的,以至讀懂古詩詞。

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中,上下片就有三次用典故。詞的上片“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下片“鬢微霜,又何防!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孫郎”出自《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孫郎”指“孫權”。這典故講的是孫權在一次出行進,他的坐騎為虎所傷,也卻鎮定地在馬前擊斃了老虎(這一故事教材未詳注,只注了幾個字“孫權曾經乘馬射虎”,這簡單的注釋并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出什么,這就要我們教師備課時去完善)。這表現了孫權的少年英雄氣概。再來看作者當時情景,作者當時40歲就自稱“老夫”,本不該狂,但為回報全城人觀看自己狩獵的盛情,自己就暫時發發少年人的豪情狂態,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親自挽弓前去射虎。第三步就是引導學生弄清以上兩個人物的相似處,就順理成章的理解了“親射虎,看孫郎”一句是作者為表現自己的少年狂氣而引用了這一典故。

2、“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一典,“馮唐”出自《史記?馮唐傳》,這典故是說,漢文帝時,魏尚是云中(古郡名)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在一次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被免職。后來馮唐勸諫漢文帝不應該為了小過失而罷免魏尚,漢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便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讓他繼續任云中太守。第二步,我們看作者當時處境。作者蘇軾在宋(1071年),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任。朝廷便派他去杭州任通判一職,三年任滿后又轉任密州太守,這讓作者有一種“懷抱利器”而無處施展之感,于是時時想為國盡忠。這兩個人物的身世弄清了以后,便可以引導學生找出魏尚和蘇軾二人此段人生遭遇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學生便很容易理解“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一句,是作者以魏尚自喻,是說,什么時候朝廷能派“馮唐赦免魏尚那樣”重新重用自己呢?即把邊關之事委托自己,那時我一定會“挽雕弓如滿月”。

3、“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即天狼星,出自《晉書,天文志》一書中的一個詞,傳說天狼星“主侵掠”,這里用以指代當時從西北來入侵中原的西夏軍隊。這一引用表達作者殺敵為國,報效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

用典故的古詩也不少。比如王維《漢江臨眺》一詩中末句“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一句,“山翁”是典故,出自《晉書?山簡傳》,即晉人山簡,是“竹林七賢”中山濤的兒子,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他性嗜灑,在襄陽進有詩為證“優游卒歲,唯酒是歌。”有兒歌曰:“山公出保許,往至高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這些說明“山翁”是一位好飲曰而賞山水的人。再來看當時作者,寫此詩時的情景,作者當時40歲,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嶺南一帶主持選補使。是一種為期幾個月的臨時出差,不同于放任或謫遷,所以作者當時心情是比較舒暢的,第三步,引導學生將二者聯系起來,很容易明白,作者見了漢江水域的遼闊,波瀾起伏,江流直下的壯景,于是流露出喜悅和對漢江風景的贊美之情。

類似用典故的詩很多。如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中“蓬菜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一句是用典故。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懷舊空呤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一句是用典故。杜牧《泊秦懷》一詩中“隔江猶唱《花》”一句也是用典故。

如此這引起詩詞中的用典,我們做教師的不引導學生理解行嗎?理解不深不透也是不行的。因為這些“典故”的使用大多是全詩詞的精髓所在,也是作者含蓄表達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的關鍵所在,還是學生理解詩詞的難點所在,所以抓住古詩詞的典故,正確去理解它,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酬樂天揚州初逢范文第5篇

長期以來,白居易作為唐代重要的詩人和文學家已為今人熟知。但事實上,白居易一生癡愛音樂。不僅撰寫了以《琵琶行》《霓裳羽衣舞》為代表的大量涉及音樂、舞蹈的詩作,還寫過《議禮樂》《沿革禮樂》《復樂古器古曲》這樣體現其音樂思想的理論文章,充分顯示出他深厚的藝術感悟和相當專業的音樂修養。同時,白氏本人的音樂造詣,亦見諸其豐富的音樂實踐。總體上看,國內較有影響的中國音樂史理論著述大多都對白居易演奏樂器和歌唱的愛好有所介紹,其作為唐代重要的文人琴家亦為大家公認。例如: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的第五編(隋、唐、五代)中談到:“白居易自己能彈古琴,愛聽古琴、琵琶、阮咸、箏、鬻篥等樂器的演奏。愛聽歌唱,又愛聽《霓裳羽衣》《高調涼州》《綠腰》《水調》《何滿子》《都子歌》等樂曲。”,蔡仲德先生在著作《中國音樂美學史》中介紹白居易“酷好音樂,能彈琴,嵇康、陶潛一樣終身與琴為伴”。陳應時、陳聆群先生主編《中國音樂簡史》也提到白居易“能彈奏古琴,愛聽樂器演奏、唱歌,愛聽大曲的表演”。另外。在孫繼南與周柱銓先生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關也維先生編著《唐代音樂史》、劉再生先生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以及秦序先生《崇雅與愛俗的矛盾組合——多層面的白居易音樂美學觀及其變化發展》等著作或論文中對白居易的音樂實踐活動也均有所涉及。但總結這些研究成果可見。大部分學者對白氏音樂實踐活動的研究大多限于使用簡略、概括性的文字加以介紹。本文嘗試通過分析白居易的音樂詩作。對其彈琴、彈箏及歌唱三方面的音樂實踐活動進行考察,并探討這些音樂實踐活動表現出的一些傾向。

一、從白居易的詩作看其音樂實踐活動

(一)彈琴

白居易喜愛并擅長彈琴。琴在他生命中像是一位友好伴侶。他自言“本性好絲桐,坐機聞即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好聽琴》):甚至連出游時都是“身兼妻子都三口。鶴與琴書共一船”(《自喜》)。他還曾將琴、酒、詩喻作“北窗三友”,說“三友甚相熟。無日不相隨”(《北窗三友》)。

元和三年(808,37歲)白居易寫作了《松齋自題》:

非老亦非少。年過三紀余。非賤亦非貴,朝登一命初。才小分易足,心寬體長舒。充腸皆美食,容膝即安居。況此松齋下,一琴數蛈書。書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娛。夜直入君門,晚歸臥吾廬。形骸委順動,方寸付空虛。持此將過日,自然多晏如。昏昏復默默,非智亦非愚。在這首詩中,白居易坦言自己在而立之年升任諫官,俸祿充足,不必擔憂養家糊口。平日里有詩書琴酒為伴,聊以自娛。他首次對自己彈琴的情況進行了描述,言語間毫不掩飾自己當時心寬體舒、安樂知足的思想狀態。彈琴已成為白居易生活中一項重要的自我娛樂活動。盡管白居易在詩中沒有流露出自己對政治的熱衷,但這種安然自若的生活不能不說是得益于其仕途的升遷。是年四月二十八日,白居易拜授左拾遺,依前充翰林學士。他自稱“職為學士,官是拾遺”。擺在這位新進諫官面前的是實現理想抱負的大好機會,他對前途充滿信心。

長慶二年(822,51歲)白居易自中書舍人除杭州刺史,結束了多年的貶謫生活。初到杭州的白居易“除親簿領外,多在琴書前”(《郡亭》),在忙于政務之外。也同樣選擇琴樂作為聊以自娛的方式。對于白居易而言,琴聲即是心聲,彈琴能聊以自娛,抒發性情,“耳根聽得清初暢”(《琴酒》)_亦能修身養性,“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好聽琴》)。從白居易所寫的彈琴詩可知。他最喜愛并最擅長的琴曲是《秋思》,甚至將這首琴曲作為自己晚年退居洛陽期間,每日早起或晚坐必做的功課:

小亭門向月斜開,滿地涼風滿地苔。此院好彈《秋思》處,終須一夜抱琴來。(《楊家南亭》)

小亭中何有?素琴對黃卷。蕊珠諷數篇,《秋思》彈一遍。從容朝課畢,方與客相見。(《朝課》)

晨起對爐香,道經尋兩卷。晚坐拂琴塵,《秋思》彈一遍。(《冬日早起閑詠》)

這首《秋思》澹然清遠,“調清聲直韻疏遲”(《彈2》),每每在晨起獨坐時,或在尋山望水問,抑或在夜窗幽獨處,信意彈起。都讓白居易感到身心靜好,忘卻煩愁。

白居易一日與摯友劉禹錫相聚,小飲過后,他便調弄琴弦,彈了這首《秋思》:

閑居靜侶偶相招,小飲初酣琴欲調。我正風前弄秋思,君應天上聽云韶。(《夢得相過援琴命酒因彈偶詠所懷兼寄繼之待價二相府》)

這樣的相聚,總是讓白居易感到“心適而忘心”(《舟中李山人訪宿》)。所以,但凡友人來訪,他常會備酒彈琴。他的詩作《閑居偶吟招鄭庶子皇甫郎中》、《夜招晦叔》、《舟中李山人訪宿》等都對這種彈琴活動有所記述。這種琴酒相酬的活動實際在唐代文人生活中是尋常事。唐代科舉制度下,文官都是讀書人。在這種酬唱場合,官員的身份被淡化,文人的身份則變得突出。文人們高談闊論,抒發己見,琴酒相酬,娛人之外兼以自娛。白居易經常以琴會友,并不拘泥于追求彈琴的技藝,而是想要借此抒懷寄情,酬謝知音。

(二)彈箏

據目前筆者所見的文獻資料顯示,白居易曾有過彈箏的活動。大和六年(832,61歲)白居易于洛陽任河南尹期間寫作《夜招晦叔3》一詩,就對自己彈箏進行了描述:

庭草留霜池結冰,黃昏鐘絕凍云凝。碧氈帳上正飄雪,紅火爐前初炷燈。高調秦箏一兩弄,小花蠻植二三升。為君更奏湘神曲,夜就儂來能不能?為了歡迎友人,白居易備下好酒,還調弄箏弦彈奏《湘神曲》。在這個雪夜,彈箏成為了白居易另一種抒感的方式。

次年(833,62歲),白居易進行了《箏》的創作:

云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楚艷為門閥,秦聲是女工。甲明銀玓璨,柱觸玉玲瓏。猿苦啼嫌月,鶯嬌語泥風。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趙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通。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燈下青春夜,樽前白首翁。且聽應得在,老耳未多聾,

寥寥數語,就將義甲和箏柱的材質、箏的音色及箏曲節奏、速度和情緒的變化細致地描繪了出來,同時表現出演奏者技藝之精湛,可見白居易對箏有很高的熟知程度。倘若白居易不懂彈箏,是無法寫出如此生動而簡練的詩句的。但白居易并沒有停留在直觀欣賞的階段,他曾嗔怪鐘子期從俞伯牙的琴聲中只能聽到山和水,因為他認為豐富多變的音樂帶給欣賞者的絕對不會是簡單的圖畫,反之,它們能在欣賞者心中被物化成各種截然不同的形象。“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通。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這一系列生動形象的描繪,都是白居易在欣賞過程中產生的感受,并經過進一步想象形成的畫面。其次,白居易并沒有直接評論彈箏女的演奏技藝,但“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表明白居易通過她的演奏覺察到了隱伏在樂曲之中的悲傷和哀愁,相對于精湛的技藝,白居易更加注重是情感的表達。再者,“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正契合了白居易對“無聲勝有聲”意境的追求。此處,音樂的休止是暫時的,但正是在這短暫的停頓之中。才能夠恰到好處地表現出“有聲”難以表現的“憂愁”、“暗恨”和“深情”。

開成元年(836,65歲),白居易還向好友牛僧孺。求覓一面秦箏,牛僧孺覓得秦箏之后贈與白居易。白居易為表答謝,還先后賦詩兩首寄予牛僧孺:

楚匠饒巧思,泰箏多好音。如能惠一面,何啻直雙金。玉柱調須品,朱弦染要深。會教魔女弄,不動是禪心。(《偶于維揚牛相公處覓得秦箏箏未到先寄詩來走筆戲答》)

遠訊驚魔物,深情寄酒錢。霜紈一百匹,玉柱十三弦。(詩人自注:思黯遠寄箏來。先寄詩云:但愁封寄去。魔物或驚禪。仍與酒資同至。)楚醴來尊里,秦聲送耳邊。何時紅燭下,相對一陶然。(《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見寄二十四韻》)白居易在詩句中不僅提到了箏的材質和色澤,還明確指出好箏出自楚匠之手,可見他是個古箏工藝的行家。一方面。得到好箏的白居易興奮異常,甚至將箏比作“魔物”,將彈箏者比作“魔女”。期待與友人一起詩酒相娛;另一方面,白居易早年對佛教持否定態度,認為“其區區西方之教,與天子抗衡;臣恐乖古先唯一無二之化也。然則根本枝葉,王教備焉。何必使人去此取彼?……雖臻其極則同歸,或能助于王化;然于異名則殊俗,足以貳乎人心。”。而此時的白居易已步入晚年,對佛教不再有揶揄之詞,聲稱:“會教魔女弄,不動是禪心”、“但愁封寄去。魔物或驚禪”,其心理上對禪宗是有意接納的。

(三)歌唱

除了彈琴和彈箏,歌唱也是白居易的一項重要音樂實踐活動。在他的詩歌中,對他在不同場合進行的歌唱活動有較詳細的描述。有時是在與友人飲酒相聚時,以歌助興,“興來吟詠從成癖,飲后酣歌少放狂”(《座中戲呈諸少年》)、“醉后歌尤異。狂來舞不難”(《與諸客空腹飲》);有時是在出游時,以歌抒情,“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采菱歌”(《看采菱》);或是在愁苦煩悶中,以歌消愁,“莫遣沉愁結成病,時時一唱濯纓歌”(《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賴有銷憂治悶藥,君家濃酎我狂歌”(《春晚詠懷贈皇甫朗之》)。

除此之外,在與摯友相見時。以歌唱和,則是更為常見的一種情況。白居易與劉禹錫之間就有兩首著名的唱和詩。唐敬宗寶歷二年(826,55歲),白居易因病罷蘇州刺史返回洛陽,時任和州刺史的劉禹錫結束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亦奉旨歸洛。兩位故人意外在揚州相逢,興奮之余又感慨萬千。一次酒席上。白居易借著酒興把箸擊盤即興而歌: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員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永貞元年(805),劉禹錫因“永貞革新”失敗遭遇遠貶,一直謫居朗州、播州、和州等地。白居易盛贊劉禹錫為“國手”,對這段長達二十三年的坎坷經歷表示了憤懣與同情。劉禹錫聽罷白居易的歌唱隨即也即興作了一首唱和詩: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在詩中寬慰自己和白居易,用豁達之心面對世事,并對白居易的歌唱表示酬謝。兩人推心置腹,真摯坦誠,足見友情之深厚。詩中“與君歌”和“聽君歌”,可以看出兩人之間曾進行了歌唱的活動。而這種唱和活動是唐代文人間為了交流而普遍使用的形式。

二、白居易音樂實踐活動的三種傾向

白居易的音樂實踐活動表現出“自娛”、“慕賢”和“修身”三種傾向。形成這三種傾向的原因固然與其本人生活經歷及興趣愛好密切相關,而自古以來一直延續的文化傳統在其中亦發揮了重要影響。

(一)自娛

白居易的音樂實踐活動首先表現出自娛的傾向。白居易愛樂,曾自況離不開琴、酒和書。白居易親身參與彈琴、彈箏和歌唱的活動,不帶任何功利性。是純粹自由不受束縛的。一方面這些活動本身可以帶給他無窮樂趣,如“廚香炊黍調和酒,窗暖安弦拂拭琴。”(《偶吟二首》其一)、“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宮聲,弄《秋思》一遍。……放情自娛,酪酊而后己。”(《醉吟先生傳》)、“縱酒放歌聊自樂,接輿爭解教人狂。”(《又戲答絕句》)另一方面借助音樂可抒懷寄情,如“近來漸喜無人聽。琴格高低心自知”(《彈》)、“置琴曲幾上,慵坐但含情。”(《箏》)

白居易以樂自娛在不同場合有不同表現。或是朝課時“《秋思》彈一遍”(《朝課》),感嘆自己“幸有琴書堪做伴”(《贈侯三郎中》)。“與老相宜只有琴”(《郡西亭偶詠》);或是在宴飲時“為君舉酒歌短歌”(《短歌行》),用以助興;或是在友人來訪時,“何以延宿客。夜酒與秋琴”(《舟中李山人訪宿》),“高調秦箏一兩弄,小花蠻榼二三升”(《夜招晦叔》)。

自古文人愛樂,多為自娛。音樂同酒、茶一樣,皆為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點綴品。我們所熟知的嵇康、陶淵明、歐陽修、坡、柳永、姜夔等人均對音樂情有獨鐘。讓音樂走進生活、伴隨人生,是出于文人們對藝術化人生境界的追求。同時,因為音樂不像文字那樣具有明確的語義,音樂含蓄。也正好符合文人對思想空間、意義空間的追求。所以,音樂之于文人,是驅散郁結的良藥,是放情自娛的途徑,是心中感情的寄托。

(二)慕賢

除了自娛之外,白居易還藉樂慕賢。慕賢是中國古代文人普遍擁有的情懷。中國古代文人實現理想抱負的唯一途徑就是出仕為官,但在封建專制的大背景下,他們的命運往往掌握在擁有權力的少數人手中。在權勢面前,文人們大多深感自己力量的渺小,失意、無奈成為這些傳統文人普遍存在的情感。所以經歷相似的前代先賢便成為文人們競相仰慕追思甚至交流的對象。

同嵇康、陶淵明一樣,白居易終生與琴相伴,他對這兩位先賢也十分仰慕,陶淵明的詩集更是常伴左右。晚年時。白居易還效仿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撰寫了《醉吟先生傳》。元和六年(811,40歲),白居易丁母憂蟄居渭上,杜門不出,生活無趣,每日過著“朝亦獨醉歌,暮亦獨醉睡”(《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其五)的生活。在此期間,他詠陶潛詩有感,遂效法陶潛詩體,寫下《效陶潛體詩十六首》。此時的白居易面對母親的故去,友人元稹被貶江陵,自己也改任京兆戶曹參軍,回到故里又看到鄉民依然貧苦的生活,他束手無策,萬般無奈,失落與惆悵的情緒攪擾得他難以平靜,早已沒有當年初為諫官時的泰然自信。他還在詩序中自嘲這些詩句是“醉中狂言,醒輒自曬”。其中第三首是白居易按陶淵明“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一典故寫作而成:

朝飲一杯酒,冥心合元化。兀然無所思,日高尚閑臥。暮讀一卷書,會意如嘉話。欣然有所遏,夜深猶獨坐。又得琴上趣,安閑有馀暇。

詩句難掩失意感傷的頹唐情緒,而陶公超然物外的琴樂境界顯然給了白居易很大的感悟。而借由琴聲,讓他覺得自己“心靈超越時空而與他仰慕的大詩人陶淵明又多了一重貼近。”

元和十年(815,43歲),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陷入人生低谷。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距,白居易憤怒且迷惘,他覺得自己也像那些失意的先賢一樣,有心報國無路請纓,在寄給友人元稹的詩中他頻頻提到屈原這樣的志士。次年,白居易游訪陶淵明舊宅。感慨萬千。寫下《訪陶公舊宅并序》:

垢塵不污玉。靈鳳不啄膻。嗚呼陶靖節,生彼晉宋間。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陽山。夷齊各一身,窮餓未為難。先生有五男,與之同饑寒。腸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連征竟不起,斯可謂真賢。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昔常詠遺風,著為十六篇。今來訪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不見籬下菊,但余墟中煙。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白居易在表達對陶公仰慕之情的同時,也流露出自己的愁苦。“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實際上幾乎是在含蓄地訴說自己的遭遇。

感情總要有所寄托。像陶潛一樣。彈琴成為白居易絕佳的寄情之事。在白居易看來,琴似乎是他同這些先賢心靈相通的橋梁。這一情懷在他的詩作中多次被提及:

矧予東山人,自惟樸且疏。彈琴復有酒,且慕嵇阮徒。(《馬上作》)

豈獨吾拙好,古人多若斯。嗜詩有淵明,嗜琴有啟師。嗜酒有伯倫,三人皆吾師。(《北窗三友》)

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因康與籍,及我三心知。(《對琴酒》)可以說,正是出于對這些前輩的仰慕,白居易對琴才有著始終如一的愛好。白居易很少對自己彈琴的時間、地點或場景等內容進行描述,對自己彈奏的技藝也幾乎從不提及。他不再單純把琴當做樂器,而是靠它同先賢溝通交流。

(三)修身

修身即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傳統儒家十分注重“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白居易的音樂實踐活動具有明顯“修身”的傾向。例如,他認為酒可以幫助舒暢刁頑的脾性,清暢恬和的琴音可以使人擁有平和的性情,并強調音樂潛移默化的作用。‘白居易特別將琴樂作為自己自勉自勵,塑造人格的途徑。其有詩云:“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好聽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清夜琴興》),“近來漸軎無人聽,琴格高低心自知”(《彈秋思》),白居易認為琴也具有一定的品格。琴音清談恬和,表明彈琴者自身人格也是高潔清雅的。

儒家要求的“修身”目的是不斷提高個人的涵養素質,使其言行符合社會規范。其實質是要將外部要求形成內在的自覺意識。從被動轉為主動,從不自覺到自覺。白詩中頻繁指出“本性好絲桐”(《好聽琴》)、“自嫌習性猶殘處,愛詠閑詩好聽琴”(《味道》)、“性嗜酒、耽琴、詩。凡酒徒、琴侶、詩客多與之游”,“有圖畫、歌舞者,靡不觀”(《醉吟先生傳》)。可見音樂已成為白居易用來涵養情性的一種自覺要求。

相關期刊更多

東坡赤壁詩詞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黃岡市委宣傳部

岷峨詩稿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

李白學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李白研究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爱情岛免费永久网站 | 久久久免费精品 | 中国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麻豆少妇|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五月av |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一级激情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视频 | 一区二区免费看 | 日韩经典一区二区 | 日韩电影在线 | 久久精品久久久 | 日韩精品在线看 | 国产成人深夜视频51 | 国产美女视频 | 日韩精品成人 | 99热精品在线播放 |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 欧洲精品久久久 | 女人久久久 |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毛片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 成人天堂资源www在线 | 国产九色 |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看 | 日韩91 | 日韩黄色片 |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 91久久国产综合久久 | 麻豆视频入口 | 日韩欧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