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秋古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2、《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4、《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5、《秋宵月下有懷》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關鍵詞:秋意象 古典詩詞 審美
所謂意象,是情與景、心與物的統一體,即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象”的有機融合。 對于秋,文人們似乎情有獨鐘。自古以來,我國許多文人騷客以秋景入詩,抒發自己無限的感慨,涌現出不少詠秋的佳作名篇。因此,在初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秋意象文化的內涵,對于學生更好地領會詩詞意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重要的意義。“一切景語皆情語”,關于“秋”這一意象非常深廣,在不同作者的筆下有不同的內涵:
一、秋意象意味著恬靜、閑適。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是妙手偶得之筆,是不經意間的“絕妙恒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無我之境”(《人間詞話》)。詩人所見之“菊”,是風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范成大說:“名勝之士未有不愛菊者,到淵明尤甚愛之”(《范村菊譜序》)。陶淵明愛菊,是愛菊之美麗,所謂“秋菊有佳色”;更是因為菊是詩人高風亮節的象征,正如蘭之于屈原、梅之于陸游一樣,都有著特殊的機緣。“悠然見南山”句中,“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至此,“秋菊”意象就寄寓了詩人棄官歸隱后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
二、秋意象意味著離別懷人、羈旅思鄉。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離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詠的對象。
馬致遠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借描寫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
三、秋意象意味著時光易逝、仕途失意、懷才不遇。
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此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王績面對“樹樹秋色,山山唯落暉。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田園牧歌式的晚秋之景,卻無法像陶淵明那樣在歸隱后從田園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表明自己身處亂世、前途黯淡的孤獨抑郁之情(《野望》)。
四、秋意象意味著對人生認識思考的承載。
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這樣刻畫深秋月夜獨處的情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自述囚居生活像幽閉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毫無自由。可貴的是,李煜接著不再對周圍的環境做具體逼真的描繪,而抽去了意象和時空的特定內涵,對時空和個人情感進行了超越,慨嘆“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把個人的“身世之戚”普泛化,從人生悲歡的角度對自我無法排遣的苦痛進行了抒發。李煜詞從一己遭遇出發,清秋意象熔鑄的是個人痛徹心扉、長歌當哭的亡國之恨。黃升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稱:“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同時,這首詞卻“又概括出、升華到人生悲歡離合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情感,從個人情感中提煉出人類社會整體的情感價值,引起了歷來多少讀者的共鳴”。
五、秋意象意味著奮發進取、豁達樂觀。
[賞]宋人蘇軾有詩曰:“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析]荷花枯了,荷葉凋零,也謝了,但即使冬天快要到了,仍然有果實累累的豐收。蘇軾以此來安慰他的好友,人到了壯年,雖然青春年華不再,但是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仍然可以大有作為,請朋友不要妄自菲薄,應該樂觀向上。
古代詩詞作品中,詩人常借助于一些原型意象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原型意象是民族普遍命運和文化心理的凝聚物,是民族心靈發展歷程中的驛站。原型批評的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原型意象是“無數同類經驗的心理凝聚物”,“每一個意象中都凝聚著一些人類心理和人類命運的因素,滲透著我們祖先歷史中大致按照同樣的方式無數次重復產生的歡樂與悲傷的殘留物”。
參考文獻
[1]楊艷梅 論宋詞意象的文化品格.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2]陸玉林 傳統詩詞的文化解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3]鄭張清 詞人與秋的不解之緣――解讀悲秋詞.讀與寫雜志,2008,(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但短短15分鐘的晨誦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誦讀,分寸實在不好拿捏。一味地讀,熟讀成誦的目的達到了,但往往失去了誦讀的“味兒”;如果語文色彩太濃,又把晨誦課上成了古詩詞研究課,有點舍本求末的感覺。
在每日的古詩誦讀中,我們邊讀邊誦,邊誦邊思。
一、幸福點擊
誦讀中,我們以新教育研發的晨誦教材為依托,結合孩子們的已有知識,選擇了一些適合他們誦讀的詩詞:
1.點擊適時的
所謂“適時的”就是符合誦讀時令的。《新教育晨誦》教材,正好結合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編排了適合孩子們誦讀的古詩詞。如9月7日白露那天,我們誦讀《閑居寄諸弟》;秋風蕭瑟時,我們誦讀《一葉落》;中秋來臨,我們誦讀《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待到九月重陽時,我們還可以誦讀《九日齊山登高》;待白雪皚皚時,我們可以誦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詠雪》《卜算子?詠梅》。
2.點擊貼近生活的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生活也是學習的根據地。在誦讀的選擇上我們盡量以貼近孩子生活的詩詞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問劉十九》《漁歌子》《采桑子?重陽》《觀獵》等,這些詩中有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
3.點擊節奏感強的
詩原是樂語,古代的詩和樂是分不開的,中國詩詞詩樂一體。而孩子們又比較喜歡唱歌。根據二者的特點,在內容上一方面我們盡量選擇平仄明顯、節奏感強的、易于孩子吟唱的作為晨誦的對象。如《水調歌頭》《一剪梅》《清平樂?村居》等;另一方面我們還把谷建芬老師譜寫的《新學堂歌》里的古詩詞提供給孩子們。
4.點擊意境美的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還側重于那些意境優美的古詩詞,以便在吟誦中啟發學生借助音樂的渲染和個體的想象去填補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詩句的語言畫面,引領孩子在晨誦中走入空靈的意境,提高晨誦的幸福指數!如《蘇幕遮》《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天凈沙?秋》等。
二、幸福旅程
1.讀一讀,讀懂詩題
古詩的詩題是詩的關I部分,本身就富有豐富的信息。在導入環節,我配以古典音樂的播放,引領孩子們就詩題說一說自己對所誦詩詞的了解。如在中秋前一天誦讀《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先讓孩子們在音樂中說說對“中秋”的了解,聊聊“中秋”習俗,從而走進古詩,進入詩的整體意境,對誦讀材料有一個整體把握,為后來的誦讀埋下伏筆!
2.讀一讀,讀好韻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詩境。在古詩詞的誦讀指導中,我讓孩子們根據聲調標出“平仄”律,找出“韻腳”,進行有節奏、有韻律地自由地誦讀。在指導中,我還根據古詩詞特點給孩子們配上一些輕音樂或古箏名曲,從而讓孩子們走進一個感性的韻律世界,初步讀出味道來!
3.讀一讀,讀美意境
讀好韻律只是讓孩子走進誦讀的感性階段,我們知道,兒童有著超成人的形象思維,同時這也是他們主要的思維方式。在誦讀指導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從而進入一種意境,走入意境,再去誦讀。如誦讀《池塘晚景》《立秋》《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這些描寫秋天的古詩,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媒體展示、展開想象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詩中所描繪的清麗的秋夜意境中,使自己身臨其境。通過誦讀,孩子們仿佛已經看到了明月、聽到了露珠滾動的聲音;他們看見了水面蕩起的波紋,聽見了剪刀裁衣的聲音;看見了睡覺的,聽見了樹枝搖擺的聲音……一幅幅畫面再現了各種古詩詞的意象,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秋夜的迷人,體會古詩中那難以忘懷的意境,感受作者的靈感。這時誦讀傳送的不僅是一種言語,還有一幅畫,一幅整體的畫,如詩般不可解,只能用直覺去感覺,不能用蒼白的語言去描述!詩中固有的意境因添加了孩子的想象中個人的感彩,就有了一些靈動,誦讀也就有了一絲情味!
4.讀一讀,讀出情趣
在古詩詞的晨誦指導中,除了借助“韻律”,“意境”誦讀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導孩子讀出詩中的情趣,這種讀才是真正的誦讀!
何為情趣?依照語文課程標準的描述,可理解為人的情感。詩歌作為文本形式,是詩人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實寫照。如《秋風詞》中的李白在月圓之夜看著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因為離別而黯然神傷。這是獨屬于詩人的!當詩歌成為誦讀文本時它又是屬于孩子們的!課堂上孩子們通過多次的誦讀批文入意,從而把自己讀成李白,將李白的情感讀成自己的情感,達到“我即是李白”“李白即是我”的忘我境界,分擔著詩人的憂愁,他們時而閉眼聆聽,時而低聲吟誦,感受著古詩帶給他們的情感體驗。
5.唱一唱,唱出味道
詩大都可和著音樂來唱!谷建芬老師特地為孩子們譜寫了以古詩為內容的《新學堂歌》,也是為了激發孩子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我們學校大課間活動時間播放的歌曲,曾都是來自古詩詞的吟唱。因此,在晨誦課即將結束時,我建議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旋律將所誦古詩配樂吟唱,課間填進去唱一唱,開個“詩歌會”!如:學完蘇軾的《水調歌頭》,我們可以將清代張惠言的《水調歌頭》的歌詞代進去。
《文心雕龍》有言:文之思也,其神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引用之間,吐納金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展風云之色。王崧舟老師也說:古詩詞教學要字正腔圓地讀,要入情入境地讀,要有變化地讀,要入心入情地讀。
一、咀嚼詞語,品析意境
對于古詩詞的探究離不開對字詞的品味以及咀嚼。每一首詩詞講述的故事都是由字詞組成的,而且其中的某些字詞還蘊含著豐富的韻味,讓人回味無窮。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咀嚼詩詞中精練的語言入手,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文本中創設的多種意境,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讓學生感受詩詞之美。
例如在教學《泊秦淮》這首古詩的時候,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感知文本中的主要意象,通過初讀古詩,大家找到了煙、水、月、沙等意象,然后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引導大家的目光集中到古詩的前兩句上,尤其是第一句中寫到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很多學生對“籠”字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認為這個字平時很少用,但是在這里讀起來卻讓人感覺非同凡響。于是教師鼓勵學生深入探究這個字,提示學生可以用類似的字換一換,看看效果如何。在大家的討論探究下,學生認識到這個字將詩中提到的四個意象――煙、水、月、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人感覺整個環境既柔和寧靜,又迷蒙冷寂,用筆雖然清淡,但是意境浮動,將一幅淡雅的水邊夜色圖描摹得淋漓盡致。
從這個教學實例中可以看出,咀嚼詩句的字詞非常重要。學生通過對字詞的品讀,能夠很好地把握詩詞中的各種意境之美,體會詩人用語的精練和精妙,從而深刻理解文本中蘊含的深厚情感或者深刻內涵。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詞語,品析意境,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補白背景,知人論世
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學生之所以在理解方面存在困難,這和學生對古詩的寫作背景不夠了解有一定的關系。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補充一定的背景資料,例如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資料等。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在創作時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的心態,學生解讀古詩就會變得比較輕松容易了。
例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在小序部分作者就交代了這首詞創作的時間是中秋佳節,這自然會讓學生想到此時闔家團圓的情景,接著作者又寫到“兼懷子由”,可見詞人是要借這首詞來表達對弟弟的思念之情。這時學生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蘇軾的弟弟現在在哪兒?作者為什么在這個時間懷念自己的弟弟?這里面有什么故事嗎?”這就需要有背景材料的補充才能解答學生的疑問。于是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資料:蘇軾和自己的弟弟分別已達七年之久,他們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不僅在文學上志同道合,而且在生活上也是兄弟情深。但是路途的遙遠,二人只能通過書信聯系,在這個中秋之夜,作者怎能不想念自己最親近的人呢?所以作者才在這里借月抒發思念之情。
在這首詞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自主查找背景資料,并在教學時將自己的收獲展示出來。這樣的過程,既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又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古詩詞的深厚情感,從而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目標。
三、放飛想象,升華素養
充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放飛想象,讓學生深入古詩,挖掘古詩中的深厚意蘊,在身臨其境中體會文本的內涵,實現對古詩的深刻解讀。
在教學李清照的《一剪梅》時,教師就利用鼓勵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和聯想的方式引導學生體味文本中的優美意境。這首詞的上片,描寫了詞人的獨居生活,“紅藕香殘”點明了秋景的冷落和蕭索,在這樣的氛圍中,作者想到“誰寄錦書”,想象和丈夫一起劃舟賞景的美好,生發“月滿西樓”的想象。但是月圓人未圓,大雁回歸,錦書未來,這樣的情景怎不讓人愁緒滿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化身為李清照,想象這樣的情境以及情感變化,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深刻的感觸。
古詩的語言含蓄凝練,在鑒賞古詩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畫面,而學生豐富的想象可以讓他們走進文本渲染的情境中去,身臨其境地體會文本的意境和情感,體會文本的內涵。這樣,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激活,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古詩詞;人文素養;細細品味;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1;G623.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4-0020-01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審美價值。古詩詞是小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啟迪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有著重要作用。
一、挖掘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在文學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詩詞之所以能源遠流長,并成為經典,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古詩詞有著深刻的主題、優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語言。人們能在誦讀古詩詞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聽先人的教誨,讓心靈受到啟迪和熏陶。小學生是母語學習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心靈成長的關鍵期,古詩詞精妙的表達及唯美的意境能讓學生的心靈徜徉在美感的氛圍里,進而讓身心獲得審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從而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絕句》和《村居》兩首古詩,并且安排在第二單元,這個時間段剛好是春天,學生會在學習古詩時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師可以借助課件將春天的美景展現,并讓學生背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從而調動學生的內心體驗。還可以借助插圖讓學生說說古詩都描寫了哪些景象,當學生將古詩所描述的景象表達出來之后,教師再次借助課件將古詩的意境展現。這樣,學生就會走進春天,詩句的意境也會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他們在品悟中對古詩有了多一層的體會和喜愛,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會在品悟中逐漸提升。
二、細細品味古詩詞意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將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與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現給讀者。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接觸到各個時代、各個主題的古詩詞,不同的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也不同,它蘊含著詩人不一樣的人文情懷。小學生由于知識基礎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詩詞時,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背古詩詞容易,但要真正走進作品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品的內涵,并與作者產生共鳴,對小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要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細細品味和感悟古詩詞中的人文精神,從而真正讓學生的情感與古詩詞融為一體。
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涼州詞》和《浪淘沙》,它們分別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但兩首詩的意境和表達的意蘊不盡相同。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詩歌感悟基礎,但這兩首古詩意蘊比較深遠,學生要通過對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詩中的情懷。如《涼州詞》,短短幾句,卻將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同時,此詩以境設情,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前兩句寫景,將黃河與玉門關以對比的形式展現,讓學生感受到邊塞的荒涼寂寞,并逐步將作者的孤獨之感滲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以“羌笛”“楊柳”為寄托,征人懷著此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最后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學生腦中浮現了征人一去不復返的悲壯,生與死的離別在看似寫黃河之景的詞中顯現,學生感受到了先人內心強烈的情感,他們的心靈會在作品的意蘊中得以啟迪,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三、拓展古詩詞的品讀渠道,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文明五千年,古詩詞是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所積淀的人文精神是我們后代子孫的巨大財富,對小學生來說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營養”。古詩詞題材非常豐富,有抒情、寫景、生活、感悟、愛國、惜時、戰爭等,如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它能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寶貴;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情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寫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的數量還是非常有限的,教師如何以教材為載體,有效拓展學生品讀古詩詞的渠道,是豐富學生人文精神的關鍵。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教材收錄的古詩詞數量有限,但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載體,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拓展古詩詞的閱讀渠道。如四年級上冊有兩首古詩《鳥鳴澗》和《暮江吟》,它們所描寫的意境都與月亮有關,教師可以在課后引導學生尋找和月亮有關的古詩,如李白的《關山月》和《靜夜思》、蘇軾《中秋月》、李商隱《霜月》、白居易《江樓月》等。在學習了某個詩人的作品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去閱讀有關這位詩人的作品。通過搭建平臺讓學生多接觸、多閱讀古詩,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總之,想借助古詩詞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教師抓住古詩詞蘊含的人文價值,緊扣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搭建平臺,從而讓學生浸潤在古詩詞的意蘊之中,沐浴著人文的芳香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